一心一意带民富

2018-02-11 16:52常馨予
共产党员·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一村活儿贫困户

常馨予

農村工作的好坏,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曾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德一村穷声在外,村民口挪肚攒也存不了几个钱,如今,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至每家每户,树为伞、草为毯,种植业、畜牧业等风生水起,用老百姓的话讲:“别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咱这儿来!”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一个叫徐占利的人……

——题记

村子没负债,群众生活舒心富足——30年前,这样一个看似美满的画面,却并不能表达村党支部书记徐占利的所思所愿。他的愿望是:德一村每家都过上自己想要的小日子,村集体经济有积累,村子整体开放搞活,年年都有令人欣喜的变化。

说这话时,这个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部的德一村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当地人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收入来源单一,即使遇到好年景,一年忙到头也见不到几个钱,所以压根儿没有人相信徐占利画的这张“大饼”。

都说“凡心所向,素履可往”。为了这个“德一梦”,徐占利开始了老百姓们“定义”的“穷折腾”——上项目、搞养殖、调结构……嘴皮子不知磨薄了多少层,鞋底子不知踏破了多少双。30年!他硬是将这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生拉硬拽”地“赶”上了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

30年过去了。55岁的徐占利看着村头的绿化林感慨:“岁月不饶人啊!”好在,他也没“饶”过岁月。

30年前:颠覆观念去赚钱

在德一村村委会的墙面上,有这样几行醒目的大字:如果您有智慧,请您使出来;如果您没有智慧,那请您流汗;如果您不会流汗,那请您离开。把丑话说在前面也是一种远见。徐占利就是按照这个要求,率领村班子用智慧和汗水开始了对德一村的改造。

改造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德一村共有村民2345人。20世纪80年代末,农家院添砖扣瓦的活儿都是各家各户互相帮衬着干,活儿干完了,主人招待一顿饭权作答谢,从没人谈劳务费用。

可是徐占利把这个传统给打破了。那时候,国家刚开始鼓励劳务输出,徐占利开了窍儿——干活儿收钱,有偿服务,人家的劳动力能走向国际市场,咱们也可以走出家门、走出村。

当时,身为村干部的徐占利给村民们开了个会——以后干活,不搭人情不吃饭,用钱来结算。这一颠覆性的观念让百姓们一时觉得“不近人情”“抹不开面儿”,可时间长了,人们从中尝到了甜头—— 一方省却了欠人情的负担,另一方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徐占利的法子还真行!”大伙儿乐了。

从那以后,“德一人叫活儿就干”在镇里乃至县里都出了名。有零活儿需要人,找德一;有荒地要开垦,找德一;就连周边各村淘厕所的都是德一人。“甭管别人怎么看,靠自己劳动赚钱不砢碜,”徐占利时常鼓励村民,“咱们没文化,干劳力再挑活儿,日子还有啥盼头?”

渐渐地,有活儿大家上,劳务输出在德一村形成了产业链,不少省外项目都来此招工,一大批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有的家庭甚至年收入高达百万元。

25年前:自建水泥厂,打通致富路

劳务输出的成功让徐占利在村民心中的威望树立了起来。1992年选举村干部,徐占利以90%的高得票率当选为村主任。面对百姓们的信任,徐占利激动地承诺,“将竭尽所能,尽快彻底改变村街路面、桥梁,改善办学条件,解决贫困户和五保户的难题”。

然而,早在徐占利上任前,村里已负债达30多万元,上任后,村里仅急需修建的桥梁就达30多座。钱从何而来?徐占利走访市场后发现,修桥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涵管上,30余座桥需要470多根涵管。“干脆,我们自己做!”经多方筹集,徐占利凑了20余万元启动资金,真就建起了一座当时镇里唯一的小型水泥制品厂。470多根涵管,经过自行生产,节省修桥成本10多万元,桥不仅修了起来,水泥厂的投产也让村里的一大批贫困户和五保户有了稳定的工作。

随着口口相传,水泥制品厂的生意多了起来,当年下半年,这个厂的产值就达20万元,获利5万元,打破了村集体经济多年零结余的尴尬历史。随后的5年,水泥厂单是给村里贫困户和五保户开的工资就超过100万元,徐占利带领他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20年前:做好路文章,造福老百姓

“能折腾,敢折腾,不怕折腾”是村民对徐占利的评价。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但在1992年时,农民的意识还普遍跟不上,对多数村民而言,修路就意味着拓宽路面,意味着占自家院地,自身利益受损。所以一时间,哭闹的、干说不动的,甚至冲进村委会犯浑的,各种闹剧纷纷上演。徐占利撂下狠话:“路,一定要修!村干部家属带头干!”6年后,村内外的主干道终于修好,一场大雪后,其他村因交通受阻陷于瘫痪,而德一村却没受到丝毫影响。每头生猪还因此比其他村多卖300元钱,粮食每斤也多卖一角钱。村民们这时才真正理解了当年徐占利的良苦用心。

2016年,村里再修路,村“两委”成员刚刚带头出钱筹集资金,就有村民赶来,二话没说就把钱塞到徐占利手里。短短几天,全村就筹集了70多万元,在全镇率先把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

14年来:铺好产业路,脱贫成现实

一直以来,如何让全村100户贫困家庭236口人脱贫、永不返贫始终是徐占利的心头大事。2003年,徐占利当选为村支书。他首先组织党支部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得到村民一致认可。然而,光有好制度,没有好项目,村集体也富不了,贫困户也脱不了贫。

徐占利决定从农户们熟悉的饲养业做起。2003年,村成立了2个养猪小区,每个小区组织30户村民从事饲养业,党员在思想上引领、经济上帮助、能力上培养、技术上带动,一年下来,出栏生猪1500头,年纯收入突破10万元。其他村民看到了甜头,也纷纷加入养猪产业中。到2008年,全村已有150户从事养猪业,人均增收2000元,成为全市养猪第一村。

除了养猪,德一村“两委”班子又引领7户村民养鸡,从事蛋鸡生产。几年下来,这7户人家年收入均超过30万元,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2009年,德一村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考虑到一些贫困户虽已脱贫,但苦于没积蓄、种地没本钱,随时会返贫,同时还有一些贫困户不具备劳动能力,始终脱贫无望。针对这一情况,徐占利率领村党支部制定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由合作社实施全程服务,免费为这些贫困户深松、旋耕、播种和收割,并且帮助他们安排生产所需资金,做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着落。

贫困户白淑荣丧失劳动能力,徐占利本人帮她义务种10亩地;建档立卡户吴福春身体不好还缺少生活资金,徐占利第一时间垫付3000元,春节前还帮他联系住院治疗。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2016年年底,德一村终于成功脱贫摘帽。

14年过去了,德一村村民纯收入增加了近10倍。产业发展壮大了,徐占利又将发展目标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教学环境,升级改造村部,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彻底改观,大家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有人说,“村支书这活儿挨累又操心,没干头儿”。徐占利认为,只要走上这个岗位,就要清楚两个“为什么”——党员群众为什么选你,你又为什么要干。“在8900万党员的执政党方阵里,我们身处最基层,但在一个有着7亿农民的国家中,我们又是走在最前面的‘领头羊。只有领头羊走好了,羊群才能吃到好草,所以建成小康社会是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就是我们村干部的天职。”徐占利说。

猜你喜欢
一村活儿贫困户
打假是个技术活儿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一村三英烈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