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视域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感知

2018-02-11 13:14马真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节日中西方异同

马真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进程,致使其在文化上表现出了不同形态,而差异的文化背景又孕育了不同的节日习俗。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主要节日的对比来展开,分析其相似和差异之处,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异同;文化

节日是指某些特定的,被赋予特殊意义日子,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表现。与之对应的节日习俗,是在这个特殊时刻里的风俗习惯,其表达方式多是由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决定。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张晓华2015)。[1]

一、中西方节日与习俗的相似之处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构成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能明显的看到几类:一是表示“跨年”含义的重要团聚节庆,例如春节和圣诞节,二者都有辞旧迎新之意;二是纪念特殊人物的节日,例如端午节和感恩节,为了铭记怀念重要人物;三是关于爱情的节庆,例如乞巧节与情人节;此外,还有表示对鬼神敬畏的中元节和万圣节。

从这几大节日的对比中,我们能显而易见的看出:美好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的亲情、友情、爱情是中西方人们的共同追求(马菡,尹立2012)。[2]中国传统节日大多表现出对家庭的重视。耳熟能详的春节、中秋节等都是根深蒂固的代表阖家欢聚之日,与之对应的,西方圣诞节同样是注重团圆的节日,家人朋友间会互赠送礼物,欢聚一堂。除此之外,感恩的思想也在中西节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是一个注重孝道的国家,从聚会场所多选在年长者家中可见一斑,而在西方,更有母亲节、父亲节等直白表达感恩情怀的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的差异

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宋岩2009),[3]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节日上的差异。中国文化发展起源于农耕文化,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明显的表现于传统节日里的二十四节气,这种亲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但经由历代的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无可避免的带有一定封建色彩,如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封闭的形式和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这使得节日大多举行于家庭内部。反观西方国家的节庆,大多发源于宗教、典籍故事,由此衍生出相应的庆典方式,这主要由于信仰的差异,对生活的认识不同所造成,人们向往的是“个体”的享受和放飞,较少的被礼教所束缚。

中国美食享誉世界,可见中国对“吃”文化的重视,这种文化在节日上的映射,表现为不同节日对应着不同美食,例如春节吃饺子,中秋吃元宵,端午和中秋又有极具特色的粽子、月饼。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何彬2008)。[4]与此相对的西方国家,对节日的要求更多的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参与性互动性,而在食物上则没有特定的明确要求。

三、引起节日民俗差异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西方由于生活地理位置不同,所积累延续文明的差异,社会性质差异等因素,造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以及相关文化衍生体。而传统节日则是民族文化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王晓梅2010)。[5]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它有相当强的包容性,但这种信仰的多元化反而导致中国人对宗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和转变,他们信奉的不是神,而是想请这种精神信念上的“高位者”完成自身愿望或净化心灵,因此,中国人对宗教抱有相当程度上的功利心。而西方国家人们的信教比例非常高,传统信仰的基督教又追求的是永恒的幸福,不强求现世的功利,信教目的更纯粹,这种鲜明的宗教特色在节日庆典上也能感受到。

在中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当今的中国仍对其推崇备至。儒家文化的礼治思想坚实的束缚住了人的思想,进而影响了在这种条框下人的行为模式,它倡导的是克己,崇尚的是集体主义,使得中国人往往表现出内敛含蓄的特征,注重家庭的整体。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国节日多以家庭聚餐为主,多具备伦理性的特征。反观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的是法制思想,倡导的是个人主义,因此西方节日中“个人”的色彩会鲜明的凸现出来,人们注重自身内心的感受和感官的体验。人们会在节日中充分张扬自身个性,宣泄内心情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表达方式更容易的受到当今社会年轻人的欢迎和认可。

四、结论

在全球化的大时代下,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是不可避免的,保持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保护世界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与自然生态保护同等重要(萧放2005)。[6]中西方不同的节日习俗背后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的写照,通过节日的比较,能使更多人认识到文化的差异,对不同文化形态产生兴趣,也能使中西方的人民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彼此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晓华,2015,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及意义.《前进论坛》.2015第1期:15—16.

[2]马菡,尹立,2012,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以中西节日文化为突破口,《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年1 月第31 卷第1 期:161—163

[3]宋岩,2009,西方情人节与我国传统七夕节的比较研究,《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16 卷第6 期:78—79.

[4]何彬,2008,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遗产》,第1期:71—79.

[5]王晓梅,2010,从中西文化对比中透视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太原科技大学学报》,4月第31卷第2期:153—157.

[6]萧放,2005,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 期(总第191 期):50—56

猜你喜欢
节日中西方异同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