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性

2018-02-12 09:10吴联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吴联琼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巴赫金学派语言学理论的“对话性”概念探讨了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性,分析了“点开看全文”段子的话语标记,即发话者、受话者和特殊话语标记——“点开全文”这一回应动作。本文认为这些话语标记构成了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过程,并在最后结论中认为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在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段子具有的特殊的对话性。

关键词:对话性 微信段子 话语标记 点开看全文

一.引言

对话性是本世纪前苏联巴赫金学派语言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巴赫金认为,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关系。不同声音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就叫做“对话性”。日常自由会话是纯粹的对话关系,是对话性的基础,但是“对话”还会延伸至非纯粹的对话形式,使其具备对话性。

在巴赫金的理论中,“对话”这个词首先是用于表达一种真理观念,即真理始于对话而非一组命题。其次,当“对话”这个词用来描述语言时,是在强调语言的实在性存在于话语中而非句子中。“由于话语的产生总是涉及发话人和受话人,所有的话语实质上都具有对话性”。

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是在微信朋友圈特殊的文字消息呈现方式下产生的独具风格的幽默语言。如“以后只要是我朋友,谁没钱了尽管和我吱一声——我可以给你讲讲,没钱的日子我是怎么度过的”,破折号后的文字在点击“全文”键后才会显示。

本文将依据巴氏的对话理论揭示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性。要想证明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性,我们首先要揭示语篇中对话双方的声音,证明了对话双方声音的存在也就证明了语篇的对话性。本文所用语料均来自微信朋友圈。

二.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中声音的发现

发话者、发话内容和受话者构成了日常自由对话,也就是纯粹的对话关系。他性与差异是构成对话的基本条件,与他性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声音,即说话者在某一对话中的存在。这种存在也能够是代表对话双方个体声音的,属于对话双方个体的意见、思想或态度的表述。

(一)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发话者声音的发现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其上发布文字、图片或视频信息以达到个体意见、思想、态度、观念等共享效果。微信朋友圈上发布的“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或是为自嘲,或是对情绪的表达,或是对时事热点进行戏谑调侃,或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但都是朋友圈信息发布者借助段子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以下是几个“点开看全文”段子实例:

(1)别看许多姑娘在生活里普普通通——在微博里他们同时有三个老公:李易峰、王思聪、宁泽涛

(2)突然遇到让我心跳加速脸红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镜子里美丽的我

(3)三个男孩同时追求一个女孩,女孩说:你们旅游全世界回来我再选择。第一个男孩去了欧洲,第二个男孩去了美洲,第三个男孩绕女孩走了一圈说:你就是我的全世界!女孩非常感动,——流着泪选择了他们之中最有钱的那个。

(4)朋友竟然说我长的黑!我一巴掌甩过去!——这还不是为了暗中保护你

观察实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点开看全文”段子大多为独白语篇,而独白语篇又可根据作者介入与否分为讲述式独白语篇和显示式独白语篇。讲述式独白语篇是指作者在语篇中的叙述、解释、议论以及提示和说明,同时包括了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介入和表态。如例(2)(4)为讲述式独白语篇,这类语篇中作者声音具有高强度的自由性,因而能被快速发现,从而感受到作者作为发话者声音的存在。而显示式独白语篇是指作者尽可能地从文本中隐退出来,采用客观的、非人格化的或戏剧式的叙述方法将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讲述出来,如例(1)(3)。在显示式独白语篇中,发话者似乎是隐藏的,但通过语篇表现发话者态度、观念的事实,让我们无法否定发话者的存在。

因此,无论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是讲述式独白语篇还是显示式独白语篇,其信息发布者都作为发话者存在。

(二)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受话者声音的发现

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交流不同于日常自由对话形式——言谈双方处于直接的听说关系之中,而是类似于独白。对话的另一要素是“受话者”,但从表面上看,用户在微信上发表“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是单方面的思想观念的输出,并不存在具体的听话对象。事实上,朋友圈作为一个信息分享交互平台,朋友圈好友的点赞和评论即是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回应。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信息时,在潜意识里就先肯定了微信朋友圈好友存在并会阅读这些信息。所以,当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信息发布者,即发话者在朋友圈中发送该信息时,就已经预设并肯定了朋友圈好友会存在并阅读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发话者有明确的发话对象,即朋友圈好友或者信息浏览者,也就是受话者。

在上文所举例(1)-(4)中,我们可能很难发现发话者所预设的受话者的存在,但在以下例子中,我们能找到一些话语标记来证明受话者的存在。请看以下例子:

(5)真羡慕你们这群有故事的人,不像我——一个帅字贯穿了一生

(6)你不要以为你有钱长的帅,人生就能一帆风顺没有遗憾。吴彦祖今年41岁——至今没有我微信

例(5)、(6)通过使用人称代词“你”直接标记出受话者,指明信息的听话对象。

因此,我們可以认为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的受话者则是微信朋友圈好友,即微信朋友圈信息浏览者。

(三)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特殊的话语标记

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必然存在发话者——朋友圈信息发布者,和受话者——朋友圈信息浏览者,那么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和其他朋友圈信息或者网络段子在“对话性”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特别之处在于,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较之其他网络段子和朋友圈信息,在更大程度上模拟了“对话”过程,其中最显著的话语标记是“点击全文”。endprint

在对话推进过程中,对话内容中还涉及到一些相关范畴,相关范畴之一——话语标记,反应了对话者的参与性和反馈性。比如,当受话者不理解发话内容或没有掌握相关的话语背景知识时,对话内容中一般就会出现一些话语标记,这些话语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发话者重复发话内容,二是对先前的话语进一步解释,解释方法一般又包括打比方、举例子等等。发话者在发布“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时,就预先考虑到了受话者的接受性。“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中能被直接阅读的话语往往是不完整语句,这种不完整一般表现为:1.句子结构不完整;2.句子结构完整但语义不完整;3.句子结构和语义都完整,但需要应答补充,即设问句。可参看以下例子:

(7)刚刚有人坐我旁边,我过去就是一巴掌——真的是,怎么可以压到我隐形的翅膀!

(8)知道你和我之间最最珍贵是什么吗?——是我。

(9)钱还可以再赚——但衣服下架就没啦!

(10)每次过天桥,手上总会多几张纸——这就是我,帅得令人发纸!

(11)有时候喝一点酒,借着冷冷的月光总翻来覆去想不明白我到底——为什么要下凡?

(12)不是我要熬夜,而是——黑夜需要我这颗璀璨的星!

(13)朋友竟然说我长的黑!我一巴掌甩过去!——这还不是为了暗中保护你!

上述例子中,破折号前的内容是可直接阅读话语,破折号后的内容是点击“全文”后可阅读话语。例(9)(10)属于第1种不完整语句,句子结构不完整;例(5)(7)(8)(11)属于第2种不完整语句,语义不完整;例(6)属于第3种不完整语句,设问句。

語句的不完整往往会引起受话者的追问兴趣,“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预设了受话者的兴趣点和可能性。以例(1)为例,发话者陈述一件事,这件事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合常情的,即无缘无故打了坐在身边的陌生人,但是发话者并没有直接说明原因,这个时候,在日常纯粹的对话关系中,受话者若有意使对话过程继续,必然会询问原因。例(1)预设了受话者的兴趣点在“原因”上,于是隐藏“原因”,并且还预设了受话者发问的可能性,即询问原因,所以在被隐藏的内容中说明原因。最后再借助微信特殊的文字信息显示方式,通过点击“全文”这个动作增加了对话性。这一个过程就模拟了对话过程中的应答环节,即发话——应——答。但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比纯粹对话更复杂些,我们可以借助图示更好地将之与纯粹对话对应起来,同时更清楚“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过程。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和日常对话过程类似。

参考文献

[1]侯会丽.广告语篇的对话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2]黄思琪.浅析微信朋友圈“语录启迪”型文本修辞特色[J].语言研究,2014.

[3]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李军,曹钦明.汉语邀请行为的话轮结构模式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