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2018-02-13 15:56宋同贺鲁盈
新中医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泻心汤汤加减肝肾

宋同贺,鲁盈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又称作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大多数患者预后尚可,但中枢神经系统、眼以及大血管受累者则多预后欠佳。该病临床症状类似于中医“狐惑病”的范畴。《金匮要略论注》曰:“狐惑虫也,虫非狐惑,而因病以名之,欲人因名思义也。大抵皆湿热毒所为之病……毒盛于上,侵蚀于喉为惑,谓热淫如惑乱之气,感而生惑也;毒偏于下,侵蚀于阴为狐,谓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蚀者若有食之而不见其形,如日月之蚀也”。该病发病部位广泛,病情复杂,变化多样,难以治愈,西医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治疗策略进行控制,短期内病情尚能控制,但长疗程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所产生的副作用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中医药对该病治疗具有独到之处及一定的优势,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BD的临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 病因病机

BD在中医学中,名“狐惑病”,属寒疡、阴疮等范畴,《诸病源候论》谓:“夫狐惑二病者……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该病基本病机为湿热郁蒸,化腐为虫,虫毒腐蚀咽喉、二阴所致。现代医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张鹤鸣[2]认为BD的病因为外感湿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嗜辛辣刺激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滋生湿热毒邪,留着于肌窍、关节而发病。基本病机为热毒、湿热、血瘀、体虚,其中热毒是发病的关键。宋欣伟[3]认为,BD的发病与火毒密切相关,而火毒可分阴阳,阴阳火毒具宜早治,但治法不同,须分而治之,且阴阳之用,欲使其相济,不欲相贼也,阳火之毒宜重散而补轻,阴之火毒宜补重而散轻。苏励[4]认为BD以“脾失健运,肝经湿热瘀毒”为病因病机,治疗上拟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先,扶助正气贯穿始终为基本治则。路志正[5]认为肝脾二脏与BD发病关系密切,亦涉及肾、心、肺诸脏,病因病机为五脏相因,湿毒为患,治疗上主张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灵活加减,内外兼治,阴阳相济,使病情缓解趋向痊愈。李思敏等[6]认为脾胃亏损,湿毒蕴结是该病的基本病机,健脾祛湿解毒治法应贯穿其治疗始终。高社光[7]认为肝脾湿热,痰瘀、脾失健运为关键病机,临床表现为虚实错杂,寒热并见,且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周彩云[8]临证主张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考虑BD西医病理基础为全身性血管炎,认为BD的关键病机为湿热邪毒损伤络脉。

2 辨证论治

随着对BD病因病机研究和治法传承创新的不断深入,BD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预后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不同医家对BD辨证论治的策略也是百花齐放。李贵安等[9]将BD分为脾虚湿滞证、阴虚内热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4型,分别采用健脾益气祛湿解毒之补中益气汤、滋补肝肾养阴清热之知柏地黄汤、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之龙胆泻肝汤、活血化瘀解毒疗疮之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并联合三黄汤剂外用治疗BD 69例,总有效率为89.85%。韩世荣[10]将BD辨为2期,初期以湿热毒邪内蕴肝脾胃,外侵及皮肤、眼、口鼻和前阴为主,治疗上以清热、燥湿解毒为主,常以甘草泻心汤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治疗;后期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若湿热蕴久化燥伤及肝肾之阴,方以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之引,佐以清热药;若阴损伤及阳,致使脾肾阳虚,方以肾气丸治疗。李娟等[11]将BD分为脾肾阳虚,邪毒留恋、湿热熏蒸,邪热壅盛、肝肾阴虚,虚火挟湿3型,运用中药配方颗粒(熟地黄、秦皮各6 g,黄芩2 g,土茯苓4 g,柴胡3 g,淡竹叶1 g,甘草0.5 g)治疗40例湿热熏蒸,邪热壅盛型BD,治疗有效率达80%。徐宜厚[12]将狐惑病定位于肝脾肾3脏,以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为思路进行遣药组方,将狐惑病分为3型:①湿热中阻证,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方以清中汤加减;②肝肾阴虚证,治以滋养肝肾,理气疏肝,清心泻火,方以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合导赤散加减;③脾虚湿蕴证,治以补虚和中,清热消痞,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徐玲[13]从脾胃论治BD,分为3型:①湿热内蕴型,治以升阳除湿,疏风清热,方以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药组成:葛根10 g,人参2 g,白术12 g,苍术5 g,炙甘草、升麻各3 g,当归、猪苓、泽泻、茵陈叶各9 g,苦参、知母、羌活、防风、酒黄芩各6 g。②脾虚湿聚型,治以健脾益气,方以黄芪补中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茯苓各10 g,白术12 g,太子参9 g,炙甘草、泽泻、苍术、猪苓、桔皮各6 g。③阴虚内热型,治以养阴散郁,方以火郁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减,方药组成:柴胡6 g,熟地黄、葛根、黄芪、白芍、麦冬各10 g,黄精、生地黄、鸡血藤、沙参各12 g,甘草3 g。田玉美[14]从肝脾肾三脏着手治疗BD,将其分为3证:①湿热壅盛证,治宜清热利湿,疏肝理脾,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中焦土虚,阴火上冲证,治宜培土健脾,引火下行,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③肝肾阴虚挟湿证,治宜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祛湿,方用六味地黄丸合百合地黄汤加减。

3 经方治疗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早已有关于BD的治疗记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为暍,甘草泻心汤主之。”本方由生甘草、半夏、黄连、黄芩、人参、干姜、大枣7味药组成,此方用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并施,具有清热燥湿、和中解毒之效。《金匮要略》治疗狐惑病,除了使用甘草泻心汤作为主方以外,还选用了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以及雄黄等内服或外用药协同增强疗效。胡瑞等[15]应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汤熏蒸治疗BD 35例,患者黏膜溃疡、皮肤病变、针刺实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5.7%。郝军等[16]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BD 30例,口溃甚者,加人中黄,眼炎甚者,加蝉蜕,阴部溃疡甚者,加龙胆草,皮肤病变明显者加大青叶、半枝莲,总有效率达86.7%。张志瑞等[17]以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治疗BD 50例,治疗3个疗程,相比对照组,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82.0%。李华英等[18]以赤小豆当归散加减化裁治疗BD患者,有效率达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4 验方治疗

朱宇峰[19]用会厌逐瘀汤代茶饮,取其药力缓和,活血化瘀而不伤正之功,治疗BD 84例,治疗有效率达96.61%。杨敏[20]采用补肾活血愈疡汤,以滋补肾阴、活血通络为治则,治疗BD 90例,总有效率达77.8%。靳峰[21]采用清热利湿、补肾化气、活血化瘀的敦煌辅行诀之大泻肾汤治疗BD患者,临床痊愈明显,少有复发。于德才等[22]以黄连、白术、黄柏、黄芪、女贞子、石斛、玄参、当归、知母、栀子、生地黄、丹参、麦冬、牡丹皮、甘草等拟清胃泄火养阴膏方,治疗BD 42例,总有效率为89.1%。石海军等[23]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白塞补泻颗粒治疗BD 4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且治疗组复发率也较对照组低。惠乃玲等[24]以当归、金银花各10 g,生地榆、黄芪各30 g,白芨、重楼、连翘、龙胆草、黄芩、丹皮、赤芍、白芍、白术、云苓各15 g,白茅根20 g、甘草6 g自拟活血解毒生肌汤治疗BD25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6%。

5 内外兼治

吕玉玲等[25]以益气养血补肾中药,自拟促免疫汤配合祛腐生肌散(乳香、血竭、没药、炉甘石、儿茶各15 g,冰片2 g)外敷,治疗BD 120例,临床总有效率93.5%,且患者病情复发较少。刘艳梅等[26]运用清热利湿的龙胆泻肝汤配合苦参、金银花、黄柏、大黄、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白鲜皮等中药外用熏洗治疗急性外阴溃疡20例,治疗有效率达95%。魏璐[27]认为湿、热、毒是BD发病的关键,在治疗上主张即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兼以祛风活血为原则,以黄芩、黄柏、黄连、生地黄、黄芪、金银花、菊花各10 g,连翘15 g自拟八黄汤为主方加减内服,同时配合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等煎汤外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6 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单一运用西药治疗BD存在颇多的副作用,而中药治疗该病有独到之处。中西医结合治疗BD则可优势互补。李华英等[28]运用赤小豆当归散加减联合激素与沙利度胺治疗BD 120例,治疗后患者口腔溃疡、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及眼炎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病情缓解,治疗后复发者较少。谷占卿等[29]以化痰祛瘀方加减联合硫唑嘌呤片治疗BD 27例,且与硫唑嘌呤片单独治疗的23例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曲环汝等[30]用益气解毒祛瘀方联合沙利度胺治疗40例气虚瘀毒证的BD患者,以单用沙利度胺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大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对降低炎症指标及延长口溃间歇时间优于对照组。颜美心等[31]运用中药(黄芪20 g,防风、白术、蒲公英、生地黄、黄芩、赤芍、玄参、甘草各15 g等)结合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BD 30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无明显不良反应。张永强等[32]通过膀胱经背部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解毒活血汤治疗BD 24例,与单独使用解毒活血汤组18例对照,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临床指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5.83%。武传昇[33]以白芍总苷胶囊、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龙胆泻肝汤为治疗组加减治疗BD 22例,与大剂量沙利度胺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更明显,且起效快,药物不良反应少。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BD不仅减轻了服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而且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7 总结与展望

BD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病机复杂多变,病情缠绵,目前该病尚不能完全治愈,在治疗方面相对于西医的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更加注重从整体诊治疾病,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内服结合外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好地治疗该病。但对于BD病因病机及治疗,中医临床医家看法众多,并没有权威、统一的定论,而古之狐惑与现代白塞的相关性也有待更加深入的剖析研究。目前,研究发现BD的发病与基因HLA-B51、感染、VitD的缺乏、免疫功能紊乱、视网膜相关抗原暴露、炎性因子及介质(IFN-γ、IL-17/IL-23、IL-8、内皮缩血管肽)的升高相关[34~35],而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在BD发病机制中更是发挥重要作用[36]。尽管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BD的基础研究,但对于BD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需要更进一步探索,以此来发掘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B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泻心汤汤加减肝肾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