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困境下的中医文化传播*

2018-02-13 18:05丽,张
西部中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张 丽,张 焱

1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的海外发展。这些为我们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带来了机遇。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必须加快扫清中医文化海外传播道路上的障碍[1-3]。

1 中医国际合作困境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政府推进中医国际合作的步伐逐渐加大,以及中医良好的疗效和口碑的积极宣传,国际社会正在兴起一股“中医热”。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中医的国际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境。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律法规、文化认同等等。急需解决的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医执业许可,海外中医医院运行最大的困难就是中国医生难以获取作为医生的工作许可,而没有工作许可就没有居留和从事临床治疗的权利[4-6]。二是中药的种类限制和质量认证。因为中药归属不明确和有效成分含量检测不达标等问题,以德国中药市场销售现状为例:德国有很长的植物药应用历史,许多都是非处方药物,在药店就可以买到。中草药归属尚不明确,有些品种有效成分含量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成药因无质控标准可循也不能使用。进口中药饮片前德国药监部门要去中药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除非已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认证),对中药饮片的具体要求是:符合《中国药典》(英文最新版)规定;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黄曲霉毒素等需符合欧盟标准;且禁止放射处理及硫黄熏制等。三是海外中医教学和临床中普遍存在缺乏掌握真正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机制,与主流体系内的西医从业人员的深层沟通和合作仍有待加强。增进政府管理部门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重视,最终进入本地医疗体系的工作仍任重道远。四是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行医国家语言水平,中医文化和技术的领悟和掌握,为中医国际化事业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五是不同国家语言《中医基础名词术语对照国际标准》有待解决。世中联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多语种对照系列国际标准》为中医药国际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中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10月21日,在泰国曼谷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审议通过《中医基础名词术语中泰对照国际标准》,该《标准》是世界中联的第九部基础名词术语标准。但依然还有很多语种的《标准》有待推出;最后,海外中医药行业对中医特色诊疗的思路和方法要求较高,与国内相比,中医门诊诊疗与西医相对独立[7-8]。而中医的两大诊疗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讲求立体性的、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正确的中医诊断与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条件,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影响中医药能否获得其他国家承认,在海外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中医文化传播探讨

2.1 提升中医文化的翻译质量 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通常物质层面的东西(脸)首先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方面的、社会规约性质的(手);最后被接受的部分就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心)。拿中医的“术”来说,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疗效明显,就立刻被海外患者接受。而从中医“道”上讲,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才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应该是核心价值,其中“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需要通过“手”和“脸”表现出来。笔者认为除了中医文化本身的深奥难懂的原因以外,被排斥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医文化翻译不到位。解决翻译的问题首先要从中医英语翻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中医专业+外语+国际传播+网络技术)的培养入手,因为特色文化翻译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传播技能才可以实现文化接纳的桥梁作用[9-12]。首先,翻译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是海外中医教育和大众科普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不同海外受众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传播和普及中医文化的目的;最后,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因此其他语种的翻译也有待快马加鞭。

就中医翻译来说,选择哪些内容进行翻译,对它的传播和输出至关重要。如果译语使用者属于非专业类大众或患者,当结合当地民众的人文和地理特点,把传播重心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容易操作的中医养生防未病的知识普及和简易自我疗法操作步骤上[13-15]。其次,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应突破传统翻译仅局限于原语到译语的两极封闭状态,以发展、动态的视角去考虑翻译的策略,尤其对于中医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要在准确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或音译加意译等方法。比如:净腑、开鬼门、髓海等术语,抓住其内涵,即分别指膀胱,发汗,大脑。就能准确的把这些术语直接翻译为bladder,sweating和brain[4]。另外,为兼顾术语的中医文化和医学内涵,除了已经约定俗成的音译,如“阴阳”“气”等,多数凝练简洁,意义复杂的术语翻译可以采用音译和释译或音译加直译加释译等相结合的方法。比如中医概念“火”,一般都被直译为fire,对于这种单个词素的中医概念笔者赞同在翻译处理时音译加直译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在文后做详细注释。这样简洁容易记忆的音译词素既可以让外国更多民众逐渐认识和普及中医词汇,又能真正了解具体语境下每个中医词汇[16-18]的内涵。最后,中医译名标准化是影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中医语言里包含大量的中医文化负载名词,这些名词翻译的成功和正确使用关系到真正实现中医译名标准化和其后的迅速推广。已经公布的《标准》依然存在对中医文化负载名词翻译上的缺陷。同时,这些《标准》还有待通过国内外,业内和政府等相关人士和机构积极的推广和应用做出进一步的取舍或更正。吸收中外中医翻译史中翻译大家的翻译理论、实践,此外借鉴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医传到中国后的西医名词术语翻译统一化和迅速推广的宝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2.2 重视国际学员在中医文化及汉语知识方面的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阴阳鱼太极图,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二分对立的矛盾图,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医学上,就是中医用整体思辨的方法看待人体生命与疾病,即“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的生命观,西医应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问题,属主客二元对立的身体观。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但阴阳五行的人文内涵是中医所独有的。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中医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科学知识的营养的过程。今天,如果忽略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对没有接受中国文化思维训练的人单纯传授中医诊断、方剂、针灸等技术,即便毕业持有很高的文凭,在临床上却往往力不从心,终究难以成为一代中医名家。没有文史哲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很难以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海外中医(针灸)教育尤其存在重术轻道现象。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在其论文集《中医文化精神》中提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于研读经典,其核心可用四个字概括,“一源三流”,一源指《易经》,三流指儒、道、释。他提倡至少要读五本国学经典著作,即《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组坛经》和《黄帝内经》;同时,要想学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的中医文化必须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突破性的领悟:一是中医学的本体论,即气体轮,把“气”搞清楚透彻了,中医的一切认识都会明朗化;二是中医思维方式,象数思维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科学的不足;三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仁和精诚”。那么,要想在熟读中华国学典籍的基础上领悟中医文化,就必须学习汉语,包括古汉语的学习和精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读懂和领悟原汁原味的中医智慧和文化[19-21]。

2.3 加强海外中医执业人员继续教育 正确的中医诊断与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条件,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这也是关系到中医药能否获得其他国家承认,在海外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2017年10月16日至11月3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校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在上海顺利举办。研习班以“中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医学魅力”为主题,共分“中医药政策篇”“中医药临床篇”“中医药文化篇”3个模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部官员、知名大学医学部负责人及高级学者、公立医院科室负责人等共16名人士齐聚上海,近距离了解中国中医药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中国方案和实践。在海外中医从业者对中医哲学与文化的理解能力依然是弱项,必须需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在临床技能方面,不能只学习中医技能训练比如针灸,而要了解整个中医药体系,加强准确的辨证施治、恰当地处方用药能力是提升中医从业者临床水平的方向;在科研能力方面,海外中医从业者要重视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同时,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积极的查找文献解决问题,不断地与时俱进,用新兴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中医传统治疗的不足,在传承中创新,促进中医药文化良好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3 总结

中医药学发展离不开中医文化,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这一片新绿也需要中医文化之源的灌溉才能根深叶茂。文章基于中医药国际合作困境所在展开对中医文化海外传播的探讨,并坚信通过提高中医文化翻译质量,重视国际学员在中医文化及汉语知识方面的学习,加强海外中医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和成效将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二)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