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色彩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2018-02-14 19:11吴兴玺
建筑设计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用色敦煌石窟颜料

吴兴玺

(兰州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兰州 730020)

1 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的色彩规律——色彩搭配视角

第一,敦煌石窟壁画所用的颜料与中国画的用色规律相统一。国画中主要有五种颜色,这些颜色与周易中的五行一一对应。所以,在绘画中的用色直接表现为黑色、白色、赤色、蓝色和黄色之间的搭配,但是本质上这些颜料搭配时遵循了五行中相生相克的规律[1]。

白色颜料是敦煌壁画中运用最多的颜色,白色颜料主要是作为基色。通常情况下,白色颜料的成分是方解石和滑石,将白色颜料涂在壁画的石面上,然后在继续上色。有时也会在白色颜料中混入铅丹等而呈现淡红色。例如,壁画中的菩萨像,其面部为肉白色,就是白色颜料与铅丹按照适当比例混合而成。

第二,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的用色遵从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规律,即以表现物体固有的色彩为主,光色和环境色都是绘画的重点要素,重视色彩装饰在石窟壁画上的应用。壁画中主色彩的搭配遵循了辩证关系,青、赤、黄、黑、白是中国绘画中的正色,五种颜色与周易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周易讲究阴阳平衡,敦煌石窟壁画的色彩搭配上也体现了这个思想,既在色彩差异上形成鲜明对比,又讲求用色上的和谐。敦煌壁画除了重视正色的运用之外,也使用了大量的间色。间色属于调和色,与正色合理搭配能够产生空间感,增加了壁画的立体性。

第三,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的黑白灰三色使用方法上讲究搭配和呼应。黑白灰三种颜色不仅仅是运用色彩本身,还利用了三种颜色明暗上的差异来表现出层次感,对正色和调和色的轮廓进行适当勾勒,减弱了对比失调,增强了色彩运用上的和谐之感。

第四,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赋予了不同颜色不同的意义,从而形成了色彩运用上的规律。一般情况下,佛陀、菩萨和妖魔的色调是有很大差异的,妖魔基本都是灰褐色的,菩萨则是肉白色,而佛陀则是暖红色。在壁画建筑人物着色方面,按照人物的身份来上色,先用固有色来表征人物身份,然后用调和色来对人物进行修饰,从而将同类人物区分开来[2]。

第五,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采用了“随类赋彩”的用色原则。同样一种颜色,在不同的绘画场景中,要对其色彩进行特殊处理,这一点在调和色中表现的非常突出。例如,绿色是由黄色和蓝色调和而成的,两种正色的比例不同,绿色的鲜亮程度也有差异。若向调和后的绿色中加入白色则色调偏暖色,反之则偏冷色。在冷色调中,树叶的绿色则要用偏冷的绿色,反之则用偏暖的绿色。

第六,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在解构和重构之后,运用“意象”着色法[3]。在敦煌壁画的风景中,山峦上没有植被覆盖,但是可以意会到山峦叠嶂。着色过程中,巧妙使用了暗红色、土红色和青绿色等调和色。将山峦这样的风景进行解构,对不同山峦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按照一定秩序重构群山环绕的画面。

2 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的色彩规律——时间轴视角

2.1 魏晋时代壁画色彩规律

魏晋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用色上选用了黑色、红色、白色和褐色作为基色,绿色和青色是辅助颜色。魏晋时期的壁画创作风格与佛教发源地的风格有显著的不同,但是与汉代墓室壁画的用色极为相似。汉朝文化对后续朝代的影响非常深远,曹魏承袭了汉代文化的厚重,晋朝司马氏效力曹魏多年,也深受其文化氛围影响。汉代有视死为生观念,对逝者厚葬,陵墓修建相当精致,这些画师的创作习惯也自然从石窟壁画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来。曹魏帝王在服饰上偏重红色,魏晋时代壁画中的人物绘制也巧妙运用了红色,即便是黑色也在红色的基底上重复涂抹的。这就让壁画透出了微妙的温暖格调。从周易角度分析,黑色代表上天,称之为玄色。老子曾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黑色是出于红色之中,多了几分暖意,少了几分幽暗和莫测[4]。除了黑色之外,红色和白色的运用也有其特点。魏晋时代壁画中所用的红色非正红色,因为周易中认为红色和黑色是相对的。如果使用正红色,会与黑色强烈对比,喧宾夺主。所用白色的纯度较高,从而使得画面主体的色调清爽明快。

2.2 北周和隋代壁画色彩规律

北周和隋代的敦煌石窟壁画在用色上的规律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选择了红色做主色,大部分壁画中都是以红色做基色。第二,窟顶的藻井和龛眉等出现了白底画面,画面主要以青色、绿色和紫色为主。在敦煌石窟壁画中,佛像是以红色为主色,佛像的面积非常大,壁画建筑的主体呈现暖色调。窟顶和龛眉等是以青色和绿色为主的冷色调,白色底面让少面积的冷色调更加突出,紫色则增加了几分凝重。所以,整体上北周和隋代的敦煌石窟壁画因明暗相间的用色风格而显得富丽堂皇。

2.3 唐代壁画色彩规律

唐代的敦煌石窟壁画用色是由暖色向着冷色转变,唐朝历时几百年,从兴盛繁荣走向颓靡衰亡。壁画中的色彩规律是从初唐的暖色,到盛唐的浓墨重彩,再到晚唐的清冷。初唐时代的壁画用色承袭了隋朝的特点,但是增加了暖色调,体现出了唐朝的雍容富贵气息。中唐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不仅红色用得多,绿色和蓝色也有大篇幅的应用。这个时期的画面非常鲜亮,冷暖色调交相呼应。唐朝中期,我国的文化体现出强大的包容力,敦煌壁画的用色也多种多样。晚唐时期,虽然也保存着高雅的风格,但是绿色和青色应用较多,显现出了冷清的格调。总之,唐朝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建筑色彩规律反映在色彩运用上是色彩选择更加自由,并重视色彩构成的经营,利用冷暖色块的面积分割、穿插变换、夸张与弱化而造成画面的色调倾向,又善于利用“五色”中相对颜色的互补关系,使画面色调取得心理平衡[5]。

2.4 五代和两宋壁画色彩规律

五代和两宋的敦煌石窟壁画在用色上与晚唐相似,没有明显的创造性。主打色系是青绿色,色调偏于稳重,鲜有明快鲜艳的格调。在着色面积上的规律是色块均匀分布,色块之间的细节没有精致处理。整体上壁画呈现出松散和呆滞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西夏时期石窟壁画中换发了活力,画师使用了金色和红色作为主色调,用绿色和黑白等勾勒出修饰细节,突出了少数民族特色。

2.5 元代壁画色彩规律

元代的敦煌石窟壁画建筑在色彩上呈现的规律是略施淡彩。这种变化与当时的国画艺术规律保持一致。元代在绘画艺术上流行水墨画,很少使用浓墨重彩,这种用色意识也影响到了壁画创作。虽然壁画中用色较少,但是壁画本身有黄土作为底色,整体画面呈现出稳重和淡雅的风格。此外,元代画师的绘画和雕刻水平也较高,石窟壁画的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用淡彩能够突出这些线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少有的几抹色彩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3 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石窟壁画建筑色彩规律揭示了中国美术文化和周易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美术创作潮流和用色规律

。壁画建筑色彩搭配看似是不同色彩之间的配合,实际反应了五行的平衡思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密不可分。壁画建筑在不同历史朝代显现出各自特点,但是相邻朝代的壁画色彩上有相似之处,又有创新的亮点。由此可见,敦煌石窟壁画创作的色彩规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一脉相承,每个朝代的壁画着色又与所处时代的国画艺术风格及其相似。

参考文献:

[1]王宁雪.浅谈敦煌壁画中颜料与色彩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09).

[2]颜景亮.敦煌石窟壁画色彩分析[J].大众文艺,2015(08).

[3]樊庆燕.唐代敦煌壁画色彩对我绘画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陆浩鹏.试析五代北宋时期敦煌的石窟壁画[J].中国包装工业,2013(22).

[5]杨秀清.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儿童生活研究(一)[J].敦煌学辑刊,2013(01).

猜你喜欢
用色敦煌石窟颜料
敦煌石窟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墨点无多泪点多”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历史留恋与粉本传承——敦煌石窟西夏千佛图像研究
平面设计中用色要素探究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