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朝博物馆建筑美学浅析

2018-02-16 07:07田雨黄园园
建筑与装饰 2018年5期
关键词:参观者营造南京

田雨 黄园园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前言

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建设专题博物馆,全面展示六朝都城的面貌,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的伟大成就,凸显六朝南京在中国历史中承汉启唐的重要历史作用,对于提升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南京六朝博物馆概况

六朝文化是南京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元素和城市名片,六朝博物馆根据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以遗址文物为载体讲述历史,传播文化信息,着眼于为公众服务。六朝博物馆的建设与设立既填补了南京六朝历史文化陈列展示的空白,也弥补了建康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缺憾。

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汉府街,东箭道以东,长江路以北,系原六朝建康城遗址的一部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之子贝建中领衔的贝氏资深设计团队设计的。六朝博物馆建筑面积为2.3万多平方米。地下三层,地上六层,最高处为24米。六朝博物馆与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上又一座标志性的建筑[1]。

2 六朝博物馆的空间设计

2.1 总平面布局

贝氏建筑设计以专业的神来之笔,一方面将博物馆与合建的圣和文化广场呈两个互动“L”型紧扣叠合,博物馆入口凸出于建筑主立面,大厅则控制好高度形成凹口弱化体量,在凹凸有致中实现审美与功能的和谐;另一方面,广场建筑后退20多米和入口上方的屋顶景观露台,也最大程度减轻了对长江路民国风情街和总统府的压力。这些匠心设计圆满协调了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建筑与历史文物建筑的平衡互动关系,有着创新意义和示范作用[2]。

2.2 建筑设计

博物馆墙体采用米黄色色调,玻璃雨篷为博物馆的主入口,大厅顶部采用玻璃采光顶,显得通透明亮。展厅设计凸显园林风貌,移步换景。展厅内几乎没有实墙,而是用竹子、荷叶等植物置景进行隔断,再运用光影效果。馆内部分间隔形石板路、枯山水等布置给人很美的视觉体验,有很强烈的时代新鲜感和艺术气息。但是,各主题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确,以至于参观完成后只留下的零散部分的印象。整个博物馆功能分区很明确,在设计上处处可见园林风格的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如:博物馆的一层有一个挑高16米的“阳光大厅”,通透式的屋顶与墙壁把阳光直接引入大厅,观众站在其中,可透过透明玻璃地面从正上方看到城墙遗址。大厅里有彰显结构美和材料美的钢构玻璃天棚,以及南北平直墙面的贝氏“月亮门”。地面上镶嵌在米黄石灰石板之间的78个玻璃窗,号称“满天星”,玻璃视窗嵌入大厅地面,使遗址空间和地面现代空间相互交融,实中有虚,似隔非隔,古今映照,激发了参观者探寻六朝古物的求知欲,构建出一个让观众穿越历史时空的理想场馆。

3 六朝博物馆设计中的设计亮点

3.1 “引景入馆”的设计手法

六朝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系化地运用了贝式建筑几何、贝氏建筑光影等设计手法,其中贝氏建筑的光影设计手法与博物馆内部设计的引景入馆手法有机相结合。博物馆内部多处将部分六朝建康城原址的“景”和江南园林的 “景”引入馆内,所引之景切合了博物馆的展示主题、营造了博物馆的情感氛围、提升了博物馆的参观环境[3]。

3.2 博物馆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情感营造

在文化场馆环境的设计与营造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参观者在其中接收信息、获取信息,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不同主题的展馆具有不同的情感氛围。引景入馆,将文化场馆营造成具有情感氛围的参观环境。

六朝博物馆负一层为“六朝帝都”的展览主题,为了营造与展览主题相吻合的情感氛围,负一层展示空间,设计借用了六朝城墙的旧“景”与新“景”,让参观者走进了设计师营造的六朝“景”中,身处仿建的六朝房子里,走过六朝建康城墙旁,这不但可以使参观者获取到参观信息,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氛围,更是一种美得享受。

六朝博物馆二层为“六朝风采”主题展示,展厅内部极少见到实墙,运用翠竹、纱幔、屏风等景观元素作为分隔空间的载体,虚实相间。白色布景屏风后衬以竹林,借助灯光照射渲染,布面上竹影婆娑。地面设计为被抬高、分割的石板,再用灯光勾勒边缘,周边间隙中配以碎石、荷叶、山石、翠竹、棋盘等打造走廊景致。地面采用钢化玻璃来衔接,模仿自然界的流水[4]。

4 结束语

六朝博物馆作为南京历史风貌区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最大亮点在于内部空间的处理,而非其立面的处理。博物馆展示空间流通与隔断的有机组合是陈列设计的基础,通过“引景入馆”的空间营造方式,展示六朝文化的底蕴,成功地将这种历史的情感氛围传达给参观者。六朝博物馆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地域性的人文内涵,引入了江南园林之景。用山石、水流、植物等自然元素为室内景观带来自然的气息,以满足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

猜你喜欢
参观者营造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最美的蝌蚪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南京·九间堂
关上手机再看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