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RCC重力坝帷幕灌浆工艺性试验成果浅析

2018-02-16 20:07朱宝荣冯士权
建材与装饰 2018年2期
关键词:序孔孔深压水

朱宝荣 冯士权 杨 新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1 工程概况

1.1 概述

工程枢纽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溢流表孔、泄洪中孔、放水底孔、发电引水系统、电站厂房和副坝组成,水库总容24.19亿m3,调节库容19.18亿m3,水库正常蓄水位739m,死水位680m;坝顶高程为745.5m,坝顶宽10m,坝顶总长1570m,坝基最低高程为624m,最大坝高121.50m。

1.2 地质条件

桩号0~78为上石炭统变质岩;78~143为上石炭统石英片岩;143~270为石炭统变质砂岩;270~290为石炭统石英片岩;290~497为石炭统变质砂岩;497~635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卵石层,下伏基岩为上石炭统变质砂岩;635~767段(河谷右岸坡坝段)为上石炭统变质砂岩。坝基地质结构复杂,缓倾角断层较多。

2 目的

通过帷幕灌浆试验寻找适宜本工程操作性强的孔距、排距、灌浆机械设备、灌浆压力及方式方法等有关的技术参数和施工意见。

3 试验孔位布置及说明

此次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主帷幕孔8个,孔深35m,副帷幕孔3个,孔深23m,物探孔3个,孔深35m,检查孔4个,孔深35m。其中M3、M10、M11采用卡塞式灌浆方法,其余灌浆孔均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分Ⅰ、Ⅱ、Ⅲ序施工,灌浆自上而下进行,压水采用单点法压水。

M1~M6和M9~M11试验孔孔距为2m,M6~M8之间的孔距为1.5m,帷幕分为上、下两排,上排为副帷幕,下排为主为帷,主帷幕孔深入基岩35m,副帷幕深入基岩23m。布设4个检查孔,J1在M5~M6之间,检查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在孔距2m时的灌浆效果;J2布置在M7~M8之间,检查采用孔口封闭法在孔距为1.5m时灌浆效果;J3检查主帷幕与副帷幕之间的灌浆效果;J4检查卡塞式灌浆法的灌浆效果。

4 帷幕灌浆试验

4.1 准备工作

制浆系统:1台ZJ-400型高速搅拌机,1台200升双层搅拌机,1台SGB6-1送浆泵,φ50mm输浆管道,φ38mm排污管道,制浆站配制0.5:1的浓浆送至双层搅拌机内,经检测比重后稀释使用。

灌浆材料:采用42.5级高抗硫酸盐水泥,通过80μm方孔筛的筛余量<2%,比表面积>3500cm2/g。

4.2 钻孔

灌浆、检查孔均为φ76mm,取芯钻进,对岩芯进行描述,绘制柱状图。孔位与设计孔位偏差<10cm。孔底偏差控制:孔深20m时<0.25m;孔深32m时<0.5m;孔深40m时<0.8m。

物探测试孔钻孔、取芯、压水试验按照地质勘测标准进行,进行灌浆前弹性波速和动弹性模量测试,测试完成后封孔,试验区灌浆结束后重新扫孔进行弹性波速测试。

4.3 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导管伸入距孔底50cm处,用高速水流冲洗,至回清水后10min结束,孔内沉积厚<20cm。

裂隙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压力超过1MPa时,采用1MPa,裂隙冲洗回清水10min后结束,裂隙冲洗时间不得少于30min,串通孔不少于2h。

帷幕灌浆灌浆前均需压水试验,压水试验在裂隙冲洗后进行,试验采用单点法进行,压水试验压力为该段灌浆压力的80%。当压力大于1MPa时,采用1MPa,压水时间20min,每5min测一次压入流量。

4.4 帷幕灌浆

在盖重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后施灌,按分序加密原则操作,先下游后上游;M3、M10、M1孔采用自上而下“卡塞式灌浆方法”,其余各灌浆孔采用“孔口封闭法”,进行分段、循环式灌浆,射浆管距孔底≥50cm,在进行孔口封闭法灌浆时采用“自上而下灌浆、小口径钻进、孔口封闭、不待凝、孔内循环高压灌浆”的工艺。

浆液应由稀到浓逐级变换,水灰比采用5:1、1:1、0.5:1三级(重量比),开灌采用5:1,封孔采用0.5:1,定时测记浆液密度。

灌浆压力选取:灌浆分段根据孔深分为5段以上,1段深2m,压力≤0.5MPa;2 段深2~5m,压力≤15MPa;3 段深 5~9m,压力≤25MPa;4 段深 9~14m,压力≤4MPa;5 段深 14~19m,压力≤4MPa;其余段孔深>19m,压力≤4MPa。

4.5 结束和封孔

在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继续灌注60min;或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90min,灌浆即可结束,总灌浆时间不少于120min。

灌浆孔封孔应采用“分段压力灌浆封孔法”封孔;最后一段灌浆结束后,利用全孔射浆管,直接压入0.5:1的浓浆,置换孔内稀浆。

5 质量检查及成果分析

5.1 质量检查

试验区共布置2排孔,总孔数11个,灌浆进尺339.8m,总注入水泥8043.3kg,最大单注1057.36kg/m,最小单注0kg/m,平均单注23.67kg/m,灌前透水率最大59.87Lu,平均6.17Lu,其中透水率q≤1占35.4%,透水率 q>(1~5) 占 30.5%,透水率 5≤q<10 占 24.3%,透水率 10≤q<50 占6.1%,50≤q<100占3.7%;单位注入量<20kg/m占81.71%,单位注入量20~50kg/m占12.21%,单位注入量50~100kg/m占2.44%,单位注入量100~500kg/m占2.44%,单位注入量>1000kg/m占1.3%。说明试验区基岩构造较完整,但在不同深度存在较多缓倾角构造裂隙,个别部位吸浆量较大,其中Ⅰ序孔平均单注为53.28kg/m,平均透水率为8.28lu;Ⅱ序孔平均单注为7.14kg/m,平均透水率为7.18lu;Ⅲ序孔平均单注为4.27kg/m,平均透水率为3.21lu。

灌浆试验完成之后,选定四个检查孔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段次8段,检查段长为2m、3m、4m、5m、5m、5m、5m、6m。其中,检查孔J1检查孔口封闭法灌浆效果,孔距为 2.0m,相应段长透水率(lu)为 0.81、0.52、0.18、0.14、0.43、0.43、0.39、0.33,平均透水率 0.4;检查孔 J2 检查孔口封闭法灌浆效果,孔距为 1.5m,相应段长透水率(lu)为 0.66、0.34、0.2、0.18、0.39、0.37、0.36、0.27,平均透水率0.35;检查孔J3检查孔口封闭法灌浆效果,检查主帷幕与副帷幕灌浆,相应段长透水率(lu)为 0.9、0.84、0.52、0.86、0.85、1.25、0.89、0.71,平均透水率 0.74;检查孔 J4 检查卡塞式灌浆的效果,相应段长透水率(lu)为 0.64、0.3、0.92、0.37、0.38、0.69、0.73、0.57,平均透水率0.58。

根据检查孔数据分析,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的帷幕灌浆孔孔距为1.5m的灌后透水率最小,操作性较强,采用“卡塞式灌浆法”灌浆的效果略差,其透水率相对较大,但均满足设计要求。

5.2 成果分析

根据灌浆前压水试验分析透水率,Ⅰ序孔平均8.38Lu,Ⅱ序孔平均7.18Lu,Ⅲ序孔平均3.21Lu,说明帷幕灌浆随着灌浆的延续,透水率在相应减小,效果明显,说明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通道,具有可灌性和易灌性。

根据单位注入率和耗灰量变化分析:透水率普遍在0.5~5Lu之间,试验区单耗最大孔为Ⅰ序的M1孔,其平均单注量达53.28kg/m,Ⅱ序孔平均单耗为7.14kg/m,Ⅲ序孔平均单耗为4.27kg/m;单耗从Ⅰ序孔到Ⅱ序孔及到Ⅲ序孔变化明显,说明灌浆效果明显,达到了灌浆目的。

采用“卡塞式灌浆”法,受栓塞安装影响,仅灌浆段可以施灌,先灌浆区域将无法续灌,遇地质破碎带时,极易形成绕渗,影响质量。孔壁的光滑度对栓塞的密封性影响大,灌浆时上下移动栓塞,栓塞易滑落孔内,造成灌浆孔失效。

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效果较明显,同时帷幕灌浆的压力较大,若上一段的灌浆压力不足时,可以通过下一段的高灌浆压力进行补充,对提高灌浆质量有很好的保证。

6 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例试验成果分析:投入的钻孔、灌浆设备及自动记录仪有较好的适用性;“孔口封闭法”灌浆与“卡塞式”灌浆方法均可满足设计要求,但“孔口封闭法”较“卡塞式灌浆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造孔、裂隙冲洗、压水试验和灌浆等工艺配套合理,均能满足施工要求。

猜你喜欢
序孔孔深压水
常林河水库大坝帷幕灌浆质量检查及效果分析
水口水库大坝浆砌石坝体加固工程中灌浆的应用
临界深孔控制爆破数值计算模拟及控制爆破技术应用
抽水调相时主压水阀位置信号抖动分析及处理
机组调相压水问题的分析及改造
机组调相压水过程中流程及控制的分析
岩巷爆破掘进优化设计研究
两江口水电站大坝帷幕灌浆的质量管理
第一次压水
清水海库岸帷幕灌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