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锥人工林培育研究

2018-02-18 10:58潘国英
现代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红锥纯林种源

潘国英

(清远市银盏林场,广东 清远 511500)

红锥为我国珍贵材树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但是这一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要达到速生丰产,对生长环境以及培育技术等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实际进行培育时,唯有严格把控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才能切实提升其培育效果。文中先分析红锥的经济价值及其生长特性,然后针对红锥的良种选育、育苗基质的配制、采穗圃营建、嫁接技术、种植模式以及抚育管理等方面的试验研究进行阐述,以期对促进红锥人工林的规模化生产有所帮助。

1 经济价值

红锥材质优良,心材比例大,红褐色,坚硬,极耐腐,刨削光滑,纹理略斜,为高级家具、造船、工艺雕刻、建筑装饰等优良用材。枝桠、边皮、碎材、刨花等是人造纤维、纸张、纤维板、刨花板等的优质原材料。树皮和壳斗含鞣质10%~15%左右,为栲胶原料。果实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2 红锥生长特性分析

气候条件和地理因子对红锥的分布和自然生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人工造林和自然生长,红锥已经构建了适宜的生长聚居地,并出现了有一定特色的天然空间结构。近几年我国不少学者都勘察与研究了适宜培育红锥的区域,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红锥林受纬度这一自然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红锥发芽率与经度的关系是中等负直线型相关关系,而和纬度的关系也是负直线型相关,不过这种相关的程度比较弱。红锥苗高和经度的关系是中等负直线型关系,和纬度是正直线型相关,不过其相关程度也是比较弱。红锥地径和经度的关系是中等负直线型相关,和纬度也是负直线相关关系,不过其程度也比较弱。

3 关于红锥人工林育苗技术的研究

3.1 关于如何选育红锥良种的研究

红锥主要生长在南亚热带地区,受到人工选择、自然选择的共同影响,在长时间作用下慢慢生成适应型地理种源与形态、类型。依据红锥生长的主要特征,能大致分成三种红锥种类。

第一类红锥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气温超过22℃的区域,红锥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而其叶片形状短小,出现花蕾和第一朵花的时间较早,并且其抽梢展叶的速度比较快,时间早。第二种类型红锥的典型特征其分布在区域平均气温比较低(大约在19.9℃),该类红锥抽梢展叶的速度比较迟缓,叶片偏长,枝叶稀疏,生长速度比较慢。第三种类型红锥所分不地区的区域平均气温通常小于19.6℃,这一类型的红锥叶片比较大,枝叶的数量也相对比较多,形成花蕾和始花的时间相对比较迟,但是其生长不快不慢,开花时间比较长,会有较多的花枝,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从地理种源方面对红锥生长区域进行考察,我国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省等红锥主要分布区域积极研究了红锥种源的选择问题,并筛选和考察当地优良的红锥种源。广东省和广西省筛选出的红锥优良种源主要有大青山、容县、信宜和陆河等,福建省的优良种源主要是金山。

分析红锥苗木来源的多点种源大致情况、各个种源红锥种子千粒重与平均苗高,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颗粒较大的红锥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且对苗木的高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有效温度也对苗木高度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此,在进行红锥育苗时,应尽可能选择那些热量条件偏高地区[1]。同时,霜冻程度也会对苗木高度产生影响。红锥也不适合在高海拔区域种植。在培育红锥的树苗时,假如采取人工管理方法如遮阴、淋水等,能降低温度、空气湿度和降雨量等对红锥苗高造成的影响。

3.2 关于育苗基质的配制

在配制培育红锥种苗的基质,处理红锥生长土壤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所选择的营养土一般要具有较高腐质,并且能长时间保留水分,最好是表土(65%),然后加入30%比例的塘泥或者草皮泥,并加入2%比例的磷肥,将菌根泥(3%)捣碎拌匀之后当做培育红锥种苗的基质[2]。或使用草皮泥(60%)、松林(32%)混合,也可以是混合过磷酸钙(8%)和红锥林地的表土,并降低黄泥心土的用量。一般情况下,要维持赤霉素用量为每千克基质有500ml,同时给营养土添加适量水,并添加一些腐殖土,供应给红锥幼苗更多的矿物质,提高育苗基质的透气性。在培育红锥幼苗的各种措施中,通过在红泥营养杯底放置一些火烧土,能有效提升红锥在容器中保存苗木的几率,最有利于苗木生长。假如单纯使用红泥处理育苗基质,也会极大影响到红锥苗木的地径。此外,在配置苗木基质时,还可使用茶麸、硫酸亚铁混合表土并搅拌均匀,也能稀释敌克松(5%)在畦面喷施稀释后的液体,并将黄心土覆盖到畦面达到2cm,这样利于更好地减少病原和杂草生长。

3.3 关于采穗圃构建技术

在选择合适的圃地时,一般情况下要对土壤情况、附近水源、实际地形、坡向以及病虫害这几大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构建采穗圃的主要措施是:第一,采穗圃地的土壤要深厚,土质疏松而肥沃,有良好的排水环境,日照强度中等。之后对采穗圃地的土壤实施全面开垦,以达到晒土的目的,应保证全恳的深度为15~20cm,保持这一深度有利于消除害虫虫卵和杂草;碎土之后就可起畦,并修整畦面,同时播撒基肥。所用基肥一般情况下是桐麸,其组成是活土肥、磷肥,将其混合均匀后组成,用量通常是每平方米2kg。第二,采穗圃中采穗母株主要是一年生的超级苗,这种超级苗是红锥优树种子、优良种源红锥种子在容器培育出的种苗。采穗母株要采取开行种植,株与株之间的行间距是30cm×50cm,栽种时要合理深栽,苗木被稳定种植后要进行遮阴。在种植苗木后的前期阶段,一个月要施加尿素液态肥(3%)两三次,后期阶段需要增施适量磷钾肥,一个月喷一次杀菌剂,借此来有效预防病虫害[3]。

3.4 关于嫁接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红锥人工林嫁接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为有效推广红锥良种的造林技术,提高繁育红锥良种的水平。某红锥林场建设了一个红锥种子园,包括基因库、无性系的种子园、实生的种子园等。在建设基因库、无性系的种子园时,都要具备较高的嫁接技术。通过对比试验不一样的砧木地径、红锥接口和嫁接时间发现,一月到三月最好采用腹接法,嫁接成活率能超过60%,甚至能超过80%。采取地径是1.4~2.2cm的砧木嫁接,嫁接高度是10~20cm的接株成活率比较高且效果更好,这一高度利于更好地输送水分、营养物质,接口愈合较快,能提升嫁接的成活率。嫁接成活率不仅会受到嫁接季节和嫁接方法的影响,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嫁接人工技术熟练度的影响,相应地,加强对育苗人员技术的培训并提升其嫁接水平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

4 关于种植模式的研究

相比红锥纯林,红锥混交林具有更强的病害防御能力、能有效发挥森林效益,提供林分稳定性,因此应该推广种植红锥混交林。针对红锥纯林,松树、黎蒴、红锥、杉木等混合种植模式造林实施对比试验。结果发现,以红锥、杉木具有最好的混交种植效果,12年生混交种植红锥和杉木的林地中,红锥平均胸径达到了14.3cm,高出红锥纯林15.45%;树高为13.2m,高出红锥纯林11%;单株材积是0.106m3,高出红锥纯林44.35%,林分蓄积量高达178.25m3·hm2,是纯林的1.44倍。

5 关于抚育管理的研究

抚育管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造林当年5月实施除草工作,需要把拔出的杂草搁置穴旁让其自行腐烂,从而提升穴内土壤的肥力。种植当年9月实施第二次除草工作,在除草之后要拓展穴口,使其达到80cm,而浅锄深度保持在5cm左右,每次进行除草操作两次,连续除草3年,每年进行除草处理后应进行相应的施肥操作,在距离树木30cm的地方,挖一个弯型小穴。每次进行除草操作2次,连续除草3年。首次除草时每穴施加0.2kg尿素,在二次除草工作时,每穴施加0.3kg复合肥。每次施肥后,都需要借助细土覆盖到肥料上,降低蒸发的化肥量,以免其对林木生长产生影响。

综上,上述关于红锥人工林培育相关内容的研究极大地促进林种、树种结构的改善,并且也加快了红锥人工林培育的建设步伐,同时较好地促进了红锥资源建设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红锥纯林种源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珍贵树种红锥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要点
刍议香合欢形状特性及生长差异
红锥种植与管理技术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不同地理种源闽楠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心中无戒堕深渊
红锥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及分析
挪用公款8700万的“一把手”
红锥纯林与杉木及马尾松林下套种生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