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2018-02-18 05:55李桂艳
现代农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昌图县赤眼蜂白僵菌

李桂艳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 昌图 112599)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玉米减产5%~10%,危害重时可减产10%~30%。1997年和2005年昌图县玉米螟危害相当严重,棵棵有虫子,造成玉米后期严重倒折,地里透亮,也是昌图县历史上危害最重的年份。全县300万亩玉米,每亩损失50kg粮,减产玉米1.5亿kg。为实现全县粮食总产25亿kg,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防螟工作,2017年全县采取绿色防控技术,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的措施来防治玉米螟,实现全县所有玉米面积全覆盖全防全治玉米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也是目前防治玉米螟最理想、最有效、最成熟的一项技术。

1 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意义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就是在防治玉米螟时,不使用化学农药,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通过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全县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全县每年虫口夺粮可挽回玉米1.5亿kg。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7t(有效成分),可有效的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昌图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好处

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幼虫,具有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不使人畜中毒,省工省力,防效好等优点,具有其它化学农药所不能代替的优点,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必用良方,应当大力推广。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成本低、效果好,省工省力,对人畜无毒害、天敌无杀伤、环境无污染、产品无残留,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粮食、蔬菜和禽蛋类出口时有些国家对有机农药的残留量限制极其严格,已达到了非常苛刻的程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出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因此用生物防治玉米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4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虫在昌图县一年发生两代。昆虫生长发育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四态变化。昆虫从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化蛹、蛹又羽化成蛾,循环两个周期,即为两代。一代玉米螟幼虫主要在玉米心叶期至抽雄期危害,即7月上旬至八月上旬。孵化后幼虫吐丝下垂,向四周扩散,移到邻近植株,钻入玉米心叶内,取食未展开叶,被咬食的心叶展开后出现成排的连珠孔。玉米抽雄后幼虫咬食雄穗,蛀入茎秆,后期遭大风造成玉米倒折而减产。

二代螟虫8月中旬至9月中旬危害,主要危害玉米果穗,咬食籽粒,蛀入穗轴、穗柄内部,影响养分、水分的运输。到秋末冬初,这些老熟幼虫贮备了足够的营养,在秸秆和根茬中进入越冬休眠状态。玉米秸秆垛是玉米螟幼虫越冬栖息场所,一代玉米螟虫源80%来源于玉米秸秆垛。

5 生物防治杀虫机理

5.1 白僵菌防治害虫机理

白僵菌是一种广谱性能寄生昆虫的真菌,属于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科,白僵菌属。经人工大量培养繁殖加工后,就可以成为一种微生物农药用来防治害虫,其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防效,特别是对玉米螟虫防效更高。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黏着在虫体上的分生孢子开始发芽,同时分泌几丁质酶溶解虫体表皮,使孢子产生的牙管伸入虫体内,然后分泌出蛋白质毒素杀死害虫。

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越冬幼虫,就是根据玉米螟幼虫在越冬前必须排除体内的游离水分,提高体内蛋白质浓度,降低体内的冰点温度,才能安全越冬,不会被严寒冻死。立年春季醒蛰后又必须从秆内爬出来重新补充体内的水分,才能化蛹的生活习性。在幼虫出秆之前,我们将白僵菌喷洒在垛上,待幼虫出来遇到白僵菌,菌虫相遇,菌在虫体上寄生,使玉米螟幼虫被僵死的原理,从而达到消灭玉米秸秆垛内幼虫的目的,封垛后平均寄生率(防效)达70%~80%。

5.2 赤眼蜂防治害虫机理

赤眼蜂是一种能寄生玉米螟卵的小型寄生蜂。赤眼蜂将自己卵产在害虫卵内,以害虫卵液为营养,蜂卵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来完成自己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害虫卵被赤眼蜂卵寄生后,害虫卵因卵黄受到破坏变质和缺乏营养,使害虫卵胚胎发育停止,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赤眼蜂在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6 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是一种虫原基数大、生活世代不整齐的常发性害虫,必须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物封垛防治与田间防治,才能收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因为一代螟虫是专秆的,造成玉米后期倒折减产程度大,又便于田间防治;二代螟虫是上穗吃粒,减产程度小,又不便于田间防治。所以我们采取对一代螟虫进行防治,对二代螟虫进行控制,确保玉米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因为玉米螟发生面积大、危害重,只靠一家一户单独分散防治效果不好,所以采取全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成立防螟专业队,按照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统防统治,确保防治效果。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防螟药剂,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检查验收。目前玉米螟综合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6.1 农业防治

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即5月中旬前主要是处理玉米根茬和秸秆,通过旋耕整地搅碎根茬,采取铡碎、积肥、烧毁、作饲料、沼气化等办法处理玉米秸秆,减少玉米秸秆在田间地头的堆放,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越冬虫源基数。

6.2 物理防治

利用玉米螟成虫趋光性、趋化性等生物趋性,使用频振式、投射式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糖醋酒液诱杀。

6.3 白僵菌封垛

白僵菌封垛时间在春季越冬幼虫复苏前,即在4月25日~5月5日把菌粉喷在玉米秸秆垛上。每垛用菌粉100~125g,加水10~12.5kg,加洗衣粉5g,用手搓洗使培养料上无孢子为度,充分搅拌后,再用三层细纱布过滤,把滤好的药液装入新喷雾器内,喷洒一垛秸秆。先按每平方米喷一点,喷雾深度为0.3m,最后把垛表面全喷一遍为宜。用机械喷雾器向垛内喷洒更好,省工省时效果好。

6.4 生物田间防治

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白僵菌颗粒剂,每亩用每克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菌粉0.5kg,对5kg细煤渣,制成颗粒剂。于6月25日至7月5日,逐棵投放到玉米植株心叶内。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蜂治虫,在玉米螟产卵初期(6月20日左右)放蜂一次,每亩放3点,每点放一块长效蜂卡(约80粒),每亩放蜂20000头。放蜂点位置距地边12垄,距地头15步放一点;中间每隔25垄放一垄,每走25步放一点。用牙签或大头针将蜂卡别在玉米中上部叶片的背面的叶脉上,卵面朝外,别牢即可

7 放蜂防螟注意事项

一定要按照放蜂的操作技术规程去做,接到蜂卡后两天内别完,按要求的点数、距离、密度、次数投放蜂卡,保证单位面积放蜂量和防风次数。注意蜂卡要单个别,不能把几块蜂卡别在一起,别放位置不能别放在叶面上、叶尖上、叶心里,别到玉米植株中上部大叶背面。放蜂前10d、放蜂后20d田间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农药。

猜你喜欢
昌图县赤眼蜂白僵菌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赤眼蜂培育及防治玉米螟概况简析
昌图县玉米产量影响因素及提高的对策
浅谈昌图县土地确权溢出土地收费主要做法
昌图县积极探索侵蚀沟综合治理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白僵菌属分类研究进展
白僵菌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