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今后宁城县畜牧业发展的趋势

2018-02-18 05:55陈凤英
现代农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肉牛畜牧业产业链

陈凤英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畜牧工作站,内蒙古 宁城 024200)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1]。由于这一部署刚刚提出,社会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化,需要进一步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论证和实践。具体到宁城县畜牧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2]。

1 发展现状

1.1 畜牧业产业基本情况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生猪生产大县,牛羊调出大县。粮食多,农副产品多,而且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发展畜牧业第一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宁城县的畜牧业各项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据2017年6月末统计,全县家畜存栏181万头只,其中肉牛存栏达到49万头,在全市12个旗县中排名第一;生猪存栏60万头,在全市排名第三;唯有肉羊产业因受县委县政府品种结构调整和长年“封山禁牧”的影响排名靠后,存栏肉羊57万只。

宁城县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是肉牛和生猪。肉牛产业是宁城县的主推产业,现存栏肉牛万头以上的乡镇15个,存栏千头以上的村98个,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06处,2017年建成万头肉牛集聚区2处;生猪产业是宁城县的优势产业,早在1990年就被确认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2014年列为全国生猪生产大县,目前拥有年生产种猪2万头、商品猪苗4万头的种猪扩繁场1处,年出栏商品猪苗12万头和20万头的商品猪苗生产场各1处,年出栏2万头育肥猪的养殖集聚区4处,年出栏1000头以上温氏集团合作标准化养殖场135处;肉鸭产业是宁城县的本土产业,主要以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集中在以汐子镇为中心的平川区老哈河沿岸,辐射带动10个乡镇、23个村,10多万个种植户、2000多个养殖户参与其中,产业效益非常明显。

1.2 畜牧业二三产业发展情况

宁城县的畜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尤其是肉牛产业和肉鸭产业,在两家较为成熟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的产业链条。生猪产业在温氏集团和康健集团的引领下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育肥猪深加工和产品销售方面已经初具雏形,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肉羊产业目前有亿豪和兰达两家屠宰加工企业带动,但因企业规模较小,加工项目还不够精深,销售市场也不太稳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发展思路

根据宁城县的各项畜牧业产业的发展状况,肉牛、肉鸭的产业链条主要以延长和完善为主;而生猪、肉羊产业链条应以拓展和加强为主[3];2017年新增的肉驴产业以发展壮大为主,逐步建立与山东东阿集团的合作关系。宁城县养殖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产业链拉长和价值链提升,融合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型养殖户的积极性,更要发挥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和大型养殖聚集区等养殖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

3 目的意义

3.1 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加强食品安全治理和农业品牌建设,促进整个大农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

3.2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直接或间接提高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活跃农村经济。

3.3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拓宽,价值链提高、升级,从而增强整个大农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3.4 有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压力,有效地解决近几年城市建设减弱而带来的打工难、就业难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4]。

4 有利条件

4.1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水也比较充足,很适合发展大农业;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临近北京、天津、唐山、沈阳等各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销售渠道畅通;306国道、平双公路、叶赤铁路贯通全县,交通便利,通讯快捷,信息灵通。

4.2 宁城县拥有自治区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产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加工企业,年屠宰深加工肉牛可达6万头。

4.3 宁城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从事原种鸭选育、曾祖代、祖代扩繁、父母代鸭繁育、商品鸭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熟食加工和冷链销售业务一体化的较现代化肉鸭全产业链大型企业,年出栏、深加工肉鸭可达2000万只。

4.4 宁城县拥有两家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2012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宁城,这是一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宁城县建设了1个种猪扩繁场,3个商品猪苗生产场和1个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项目总投资13.8亿元。预计到2020年在全县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肉猪合作养殖户500余户,年出栏商品猪达到60万头以上。另一家康健三特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宁城康健公司与湖南三特公司合资建设,该公司经营理念超前,技术水平先进,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正在进行1期工程建设,现有种猪2000头,到 2018年达产后年可出栏育肥猪5万头。

5 发展形式

其实,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非什么新鲜事,只是其目前的发展在总体上更多地处于自发阶段,覆盖领域小、融合深度不足、惠及面也很有限而已。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

5.1 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或发展大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方式既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或养殖户、家庭牧场等涉农产业组织内部,也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家庭牧场等不同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

5.2 畜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部分公司+基地+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等;一二三产业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5]。

5.3 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5.4 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常规农业产业化方式不同,开发食品“短链”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这里的“短”,不仅包括空间距离的“短”,还包括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许多地方的食品加工企业和土特餐厅,食品原料都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这就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以宁城肉鸭龙头企业塞飞亚为例,2016年公司生产父母代种雏鸭232万只,商品雏鸭3500万只,饲料15万吨,加工肉鸭2000万只,生产鸭肉6万吨,熟食产品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3000万元,上缴税金185万元。2016年实现出口(含原料出口)4179吨,金额7217万元,出口创汇677万美元。

通过以塞飞亚为龙头的肉鸭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直接安排了当地农民2200多人入厂务工,产业带动使一批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了职业工人;产业带动使10个乡镇、23个村,10多万个种植户、2000多个养殖户走上了小康之路;同时,塞飞亚肉鸭养殖加工和产业的不断扩建,还有效地辐射和带动了当地建筑、运输、饮食、肥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有10多家建筑公司、200多个运输户、300多个体户(服务业)活跃在塞飞亚的各个产业链中,直接、间接安排10多万农民当地就业增收脱贫,整个肉鸭产业链每年社会效益近4亿元,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很好地参与到了农产品加工业、流通等农村服务业,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真正实现了“打造一个支柱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6]。

6 保证措施

6.1 加强领导,坚定信念。明确推进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而畜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是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政府虽然不能包办,但是,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作用。尤其需要通过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合理制订责任目标及政策措施。

6.2 提高认识,抓好典型。特别是在当前各方认识尚不尽统一、各地工作头绪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提高党政领导、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认识是搞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第一步;树立一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促进产业融合由点到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6.3 加大投资,政策激励。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对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和经营主体等,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形成争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构建起长效的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

6.4 招商引资,强化龙头。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屠宰加工类的龙头企业,对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东方万旗和塞飞亚的带动,宁城县的肉牛、肉鸭两个产业的一二三产业链条基本成型;而生猪和肉羊产业链条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6.5 扩大规模,流转土地。养殖业如果没有规模就形不成产业,更谈不上产业融合。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是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主流趋势,而养殖业建设用地却是制约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瓶颈。如何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土地租金固定回报+优先到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的激励政策,既能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生活、就业、养老都有保障;又能把部分适合养殖的土地流转出来,彻底解决规模养殖用地难的问题。

6.6 夯实基础,加强保障。全力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建基地、上规模,夯实融合发展基础;通过抓创新、培主体,集聚融合发展潜力;通过强龙头、抓对接,增强融合发展动力;通过抓品牌、促营销,激发融合发展活力。着力提升畜牧业保障能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发饲草饲料资源;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胡乐明,刘刚.新制度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3]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2-10.

[4]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2,(2):78-81.

[5]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12-14.

[6]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1):37-40.

猜你喜欢
肉牛畜牧业产业链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映像畜牧业
肉牛口炎咋防治
筑牢产业链安全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