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探讨

2018-02-18 00:00张华堂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5期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

张华堂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相应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安全意识就比较深入人心,尤其人们越来越重视行车的安全。只有注重行车的安全,才能尽量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但是实际上,汽车交通事故还是会常常发生,往往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事故,而这与驾驶员思想以及行为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针对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就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内在因素

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分析的,因为这关系着驾驶员以及乘客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于交通行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有加强对于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内在因素的分析,才能帮助人们更为深入的了解有关原因,进而为保障行车安全提供一些参考,减少事故的发生。所以,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提高加强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内在因素的探索,提高对此问题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并且结合有关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更好的保障行车安全,促进交通事业的美好发展。

1 行车安全的重要性

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全意识往往有很多种,食品安全、用电安全等等,而行车安全也是其中的一种,行车安全意识不浓,很有可能会埋下严重的隐患,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行车安全意识,并且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安全行车,这样才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针对汽车驾驶员的要求则更要提高,因为汽车本身数量就多,车内的乘客也多,如果不能具备行车安全的意识与良好的工作状态,很有可能导致更大问题的发生,由此可见,保证行车安全极为关键。

2 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

2.1 生理因素

2.1.1 知觉

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其知觉能力也相差很大。例如10~17岁年龄段的人类知觉能力最强,但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却不够强。而18~29岁年龄段的人类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达到巅峰,30岁后,人类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将逐渐降低,年龄越大的人,其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也就越差。所以,在我国考驾照的人年龄不能超过65岁。

2.1.2 视觉

视觉,主要指的就是人们的五感中的视觉感官,由视力和视野这两部分构成,通过眼睛的观察,以体现视觉的功能。这同知觉一样,也是影响汽车驾驶员工作的基本内在生理因素。如果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不能呈现出较好的视野范围,或者视力受到影响,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汽车的行车安全。只有保证视觉良好,能够看清道路以及周围的基本情况,并且控制好行车的速度,才能保证驾驶员自身以及乘客们的行车安全。由此可见,视觉对于汽车驾驶员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2.1.3 色觉

色觉也是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生理因素,就色觉本身而言,它主要指的是一种对于不同色彩的感官知觉。也是五感中的一种,在汽车驾驶员行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用到色觉的功能,只有具有良好的色觉能力,才能分辨出基本的交通信息,避免由于色盲和色弱导致无法正确的分辨出红、绿、黄这三种颜色。从而更好的确保行车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较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1.4 听觉

汽车驾驶员在行车时的视野范围毕竟有限,为了提高行车安全性,驾驶员也可以根据车辆鸣笛声或者行驶的声音来判断其它车辆与自己的距离和道路上的行车状况。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完全可以凭借良好的听觉来避免行车事故出现,然而不擅长使用听觉或听觉不灵敏的驾驶员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2.1.5 疲劳驾驶

人力总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疲倦的现象。疲倦状态下的人工作效率会降低,而且工作失误的概率也更高。对于汽车驾驶员而言,一个微小的失误很可能都会导致交通事故出现,因此驾驶员在工作时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集中。然而当驾驶员长时间开车后,很容易会出现疲劳状态,这时如果继续驾驶汽车,其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都将大大下滑,甚至可能会打瞌睡。在疲劳驾驶的状态下,驾驶员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2 心理因素

2.2.1 性格

据有关研究表明,性格也是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心理因素,这里的性格指的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因为理论上而言,性格对于行为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汽车驾驶员的性格也会影响着他们的驾驶行为。一般而言,外向的汽车驾驶员,他们对于自己的技术会更加具有信心,而且无论是感知力还是行动力都要较强,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但是,它们也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做出冲动行为等。而内向的驾驶员往往具有较好的把控能力,能够有计划的进行。然而,反应能力确实较弱,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2.2.2 情绪

情绪是人们面临外界事件影响时的正常心理表现。汽车驾驶员也是普通人,当面临外界因素影响时,他们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一方面可以影响汽车驾驶员的驾驶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汽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方式。一般来说,如果汽车驾驶员的情绪高昂,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就会比较高,更能集中注意力开车,反应速度和动作准确性也比平时要好。

2.2.3 注意力

注意力指的是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的精神集中程度,对于汽车驾驶员而言,在工作时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行驶时注意力不集中所致,有些驾驶员在开车时打电话、听歌、聊天,有的驾驶员在开车时注意力没有放在前面,而是分心于道路两旁,这样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出现。

2.2.4 心理压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汽车驾驶员,其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如果驾驶员的心理压力较重,往往会出现焦虑、犹豫、烦躁等心理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如果开车,往往会因为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导致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速度也会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交通事故的出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交通行业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汽车作为比较常见的交通工具,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中,起着代步出行的作用,能够使得人们得以方便出行。然而,随着交通事故事件的增加,人们也不得不开始注重汽车行车安全的问题。事实上,多数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与汽车驾驶员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掌握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并且能够结合生理以及心理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加强汽车驾驶员这些方面的综合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宇.浅析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影响内在因素[J].建材与装饰,2016(23).

[2]张娇,王夜冬.汽车驾驶员不安全行為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175-176.

[3]刘玮蔚.桥隧及其衔接段驾驶员行车安全风险研究[D].长安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
浅谈如何提高汽车驾驶员预防事故的能力
新时期汽车驾驶员的基本素养及培养对策
夜间驾驶机动车注意事项
马蹄环断裂故障的分析与探讨
公交车司机的现状及其心理健康状况
低驾龄驾驶人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GYK对轨道车行车安全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