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经济学
——评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

2018-02-20 00:48梁雪玉
学术交流 2018年12期
关键词:辩证法本质理性

梁雪玉

科西克以“具体的总体”思想为核心,尝试通过剖析社会现象的表面性,实现人们对真实的世界的认知。《具体的辩证法》一书以哲学思辨为起点,落脚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论述了哲学与经济的关系。科西克首先阐述了伪具体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然后探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们该如何认识和揭示现象真实的历史性、客观内容和意义。在他看来,概念优于理念,原因在于理念的形成条件是当现实表现为手段、工具、需求与获取时,人们开始采用实用即功利主义的方法处理事务,而各种现象以其规律性、直接性和目的性渗入行动着的个人意志之中,这构成了科西克所看到的“伪具体的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时希求通过现象看本质,因而科西克认为,现象是在与本质的联系中成为现象世界的,并且现象能够通达本质,而现实则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对本质的探索有其特定的要求,作为某种有待揭示之物,其出现要求本质与现象分离,而后通过某种特殊活动来显现。他找到了“实践”这一解决路径,但同时发现其本身由于追求特定目标,它已分裂了统一的现实,加上人们日常的思维(包括认识事物表象和实践技巧)都带有表面上的自主性,因而呈现出“片面性”的特征。在这种境况下科西克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扬弃现实世界表面上的自主性,进而科西克提出了“具体的总体”思想。

科西克在《具体的辩证法》中给予马克思《资本论》以足够的肯定,他认为,对文本的通俗化解释可能会打破马克思本身的思想逻辑,造成误解或偏见。哲学区别于意识形态,而所谓哲学中的真理,则始终带有自身的历史维度,因而总是在不断重建自身。《资本论》的组织结构体现了科学分析后的现实能在“辩证结构”中得以充分显现,但科西克并没有局限于《资本论》,仅仅从经济因素出发难以展现动态的历史过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科西克走向了劳动实践。人通过把自己从其主体抽象出来以寻求对自身的理解,并试图将自己变为客观的存在,而经济人就是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之上。而经济生活的合理化是如何排斥理性,进而引起非理性的?这在科西克看来需要从认识“非理性”和“唯理主义”出发。“非理性”的出现源于某些社会现实不能被理性所捕获,进而逃脱了理性的统治。“唯理主义”则是从原子化的个人理性出发研究万物。如果“理性”仅局限于技术、手段、操控问题,那么自然不能将人类的主观世界包含在内,而应将其置于“自由”的境地,因为在此既无理性,也无约束。我们可以看到,科西克试图通过辩证理性思维来缝补“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裂缝,以化解合理化的现实所造成人认识的分裂。

经济结构与经济因素的区别在于经济因素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但其发挥的不同作用体现在经济结构之中。经济因素是作为知识概念或逻辑表达而存在,而经济结构本身包含着历史性的特征。想要认识这种历史性,就需要依赖于实践的辩证观。艺术作品可能在历史进程中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但是没人不承认它内在包含着的艺术价值,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诸如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与态度、对于自由的观点和实现程度等,正是在这层意义上,科西克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构造一个完整的世界。科西克将价值、意义、印象、感觉等作为人之所以能够推进历史发展的动力,原因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对过去状态的反思和经验化来实现人类在更高程度上、更大范围内地成长与发展。人类世界的唯一的现实是经验现实与价值形成的统一,而其和谐性体现在将价值注入所处时代或阶段的经验世界之中,从而获得具体的和谐的现实。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辩证法本质理性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