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应急管理创新

2018-02-20 11:14盘世贵
学术交流 2018年9期
关键词:安全观总体应急

盘世贵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应急管理培训部,南宁 530021)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从国家层面来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成立应急管理部,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凸显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这也为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新安全理念、统筹各系统安全奠定了组织基础。成立应急管理部既是我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应急管理体制的伟大创新,也是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推进和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全面分析了中国在新时代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后提出的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国家战略。

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国家安全缺乏战略规划的问题,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国家安全对一个国家而言无疑是极其重大的战略问题。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缺乏战略规划和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的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动作之快、效果之明显前所未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落实将会从理念、体制、机制和能力等全方位地将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伟大贡献。

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予以了科学、坚定、明确的回答!因此,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17这对于新时代如何保障和实现国家安全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规定。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明确了国家安全要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又明确了实现总体国家安全的方法论,重点准确、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新时代,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牢记宗旨和根本,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统筹好各要素安全,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安全能力建设,就一定能实现和保障国家安全。

最后,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问题。从国际层面来讲,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成为全世界从20世纪中叶以来最为重要的国际现象。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威胁论”尘嚣日上,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学者甚至抛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沉渣。对此,习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这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要求。从国内层面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方位的,当然包括公共安全需要。必须给人民一个安全的公共环境,让人民享受充分的、全方位的安全,因此,顺理成章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明确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进一步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33“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3]34

可以看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既立足于国内又着眼于世界,既考虑当下又谋划长远,既布局宏观又打牢微观,是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实践性的安全观。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关系

如果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成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外交战略的话,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则是内政部署;将兴军强军看成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军事战略的话,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则是民事安排。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应急管理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是目标与措施的关系。

首先,搞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实现“宗旨”和“根本”的基本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而且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政治安全就不会有真正的人民安全,没有人民安全也不会有实际意义的政治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既要通过防患未然的监测预警、科学明确的应急决策、快速有序的应急处置、成熟高效的善后工作来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心理、环境等全方位安全来实现人民安全,又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维护机制、社会冲突处置机制,尤其是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4]34,等等,来实现政治安全。因此,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就是对人民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视,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实现党对安全问题的有效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

其次,搞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实现内部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外部安全的前提条件。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显然,外部安全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外交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来实现。而内部安全当然要靠“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来实现。而这些正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同时,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可以说,在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它关系着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实现总体国家安全的基础,因为只有实现内部安全才可能实现外部安全。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3],“三大攻坚战”中有两大攻坚战是应急管理的重要职能,而且这也与“内部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最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对应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我国国家安全尤其是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是统筹的要求。统筹,就是要“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1]17。而旧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显然无法满足统筹的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使应急管理工作能够统筹安全与发展,统筹各要素安全,这也是组建应急管理部的根本依据。

二是完善的要求。完善,就是要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国家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依靠制度来扎牢安全的栅栏。比如与应急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金融安全的制度、生产安全的制度、信息安全的制度、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制度等,都不能零打碎敲,而是要通过完善各种安全制度建设来统筹考虑和系统安排。

三是加强的要求。加强,就是要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在统筹国家安全要素、完善国家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安全,这是科学的逻辑。而对于应急管理来说,必须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有效保护人民安全。

而无论是统筹安全和发展还是统筹各系统各要素安全,无论是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还是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都必须创新应急管理工作。

三、旧的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可以看出,这次中央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动作之大、力度之强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说出乎意料是连很多专家学者都没想到党中央会如此重视应急管理,而且改革的动作会如此之大;说合乎情理是因为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必须全面改革应急管理体制。因为旧的应急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需要,存在以下弊端与不足。

一是应急管理职能分散,无法充分实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要求。之前的应急管理职能分散于公安、农业、教育、工信、民政、交通、水利、卫生、国土、食药、地震等多个部门,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是应急委成员单位,任何一起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对人民安全的影响都不是单一的,而隶属于政府的应急办,其规格还不如大多数的应急委成员单位,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协调的部门之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效率难以保障。应急职能分散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存在问题的源发性问题,也是这次组建应急管理部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是应急体制不统一,无法真正实现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和统一性。改革前的应急体制是“国务院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但是由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复杂性,使得这样的表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各级政府应急办的规格还不一样,有的市一级政府没有专门的应急办,县一级基本没有应急办(往往是一个政府办副主任兼应急办主任)。总体上讲,应急职能在政府的地位是临时性职能,因此,在机构设置和投入上就依赖各地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这就使得应急管理工作很难实现规范化和统一性。

三是应急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应急响应的高效性。应急职能分散、各种制度不完善加上应急科技落后等,极大地制约了应急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在信息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报送不统一等。协调联动机制方面存在沟通不足、协调困难、反应迟缓的问题,因为多部门参与对沟通和协调本身就增加了难度,加上预案建设方面存在的演练不足等问题,协调联动机制很难完善。防范预警机制方面存在重处置轻预防、预防投入少、预警能力不足的问题。后勤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物资管理不统一、运输能力弱的问题,等等。

四是应急科技落后,无法有效提升应急管理保障能力。由于投入分散和缺乏对应急管理统一规划,导致应急科技发展缓慢,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突发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科技本身的发展使应急管理对科技的依赖日益明显。改革前的体制,由于应急职能的分散,一方面投入分散,每个应急委成员单位都建设自己使用的应急平台和应急设备,使得原本不足的总体投入在不同的部门低水平重复建设,极大地制约了公共应急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对应急管理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尤其是无法对应急管理科技实现统一、有效、前瞻性的规划,大大制约了科技在应急管理上的运用和研究,导致应急管理科技水平徘徊不前,应急保障能力明显不足。

当然,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取得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大胜利。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下,其存在的弊端就会越来越明显,必须全面推进应急管理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实现人民安全和政治安全。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必须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创新

新时代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全面创新应急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实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和目标。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先导,有什么样的应急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应急行为选择。

第一,要创新和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是我们党执政一以贯之的追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体现。这就必须彻底打破过去在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以财产安全、秩序安全或职务安全为上的桎梏,应急管理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安全,包括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等。中央改革应急管理体制、凸显公共安全职能本身就是要强调对人民安全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既是对之前“以人为本”应急理念的升华,又是对它的具体化。在反恐怖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暴力突发事件中,只有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才能够有效指导处理此类事件的原则、方式和方法。

第二,要创新和落实总体安全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下的应急管理必须坚持总体安全,这就要求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要求,一方面实施全风险管控,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要实施全过程管理,强化风险意识,关口前移,做好事前防范、打牢防灾减灾基础。另外,还要拓宽应急管理范围,实现国土全覆盖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救援和与周边国家开展应急协作,构建共同安全大环境。只有坚持总体安全理念,才能有效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第三,要坚持和落实预防至上的理念。我国一贯提倡应急管理预防至上的理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地方并没有落到实处,本次机构改革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明确规定了其主要职能包括“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这为落实预防至上的应急理念提供了职责依据和工作要求。同时,还要求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在应急规划、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有关公共安全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应急科技等各方面履行好主体和监督责任,将预防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

第四,要创新和落实常态化应急理念。成立应急管理部将应急管理职能从临时性职能转变为政府常态化职能,应急管理部门终于成为政府组成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也顺理成章成为政府的常态化工作。这既是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保护公民安全本身就属于政府职能中公共安全职能的基本内容,而应急管理就是实现公民安全的基本手段。过去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认为影响和破坏公共安全的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不是常态性事件,二是将公共安全职能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分散了人们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突发事件对公共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我们党执政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要求,中国共产党用决议和重大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常态化应急理念。只有坚持常态化应急理念,实现应急的常态化,才能打牢基础、做好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保护公民安全,真正实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

(二)创新应急管理体制

体制是权力在不同体系中分配而形成的工作制度、流程和规范等的总称。体制不健全就会导致工作难以顺利甚至正常开展。客观地讲,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在应对各种巨灾中(如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改革之前的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分散、协调困难等弊端。因此,旧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突发事件的挑战,成立应急管理部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在顶层设计上的创新,目的就是要“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成立应急管理部仅仅是体制创新的第一步,真正实现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还必须理顺好几大关系。

1.要理顺好“总”与“分”的关系。总,即是政府的统一指挥;分,则是具备应急职能的应急、卫生和公安等部门的分工协作。这次的改革尽管已经十分突出应急管理职能的整合,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包括要考虑新的应急管理部不能过于庞大、公共卫生应急相对成熟、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具有特殊性必须交由政法委管理等),社会安全类和公共卫生类的突发事件并没有划入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因此,政府一方面在分管和指挥上必须明确,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还必须与应急部门有对应,并不能因为成立了应急部门就可以完全放手,否则无法有效服务于领导者的决策和指挥。一句话,“总”要总得起,“分”要分得清。

2.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中央新成立应急管理部之后,各级政府相应成立应急管理部门,原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如何与“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新体制兼容,这就必须考虑新的条块关系,搞清楚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与本级政府的双重领导和指挥的关系。正如王勇同志在说明中强调的“明确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但是如何明确恐怕还是要在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下,按照改革后的部门职能分工, “上” “下”对应,“条”“ 块”分明。

3.要处理好“左”与“右”的关系。成立应急管理部门之后,卫生部门(卫生健康委)和公安部门既要分别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同时又好像应急管理部门的左臂右膀,有义务协助应急管理部门实施相应的应急处置和救援,这必须要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因此,必须尽快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相关法规,要按照新的管理分工,明确各自法律责任,要从应急行为的细节规范好各个部门的责任清单和行为边界。

(三)创新应急管理机制

机制,是为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而成立的机构和制定的制度的总称。创新各种工作机制是实现应急工作全面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应急管理创新的重点。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应急工作机制,但是,这些原有的机制在新体制下显然会有很大的不适应,必须改革和创新。

1.创新信息管理机制。创新信息管理机制就是要在新的应急管理体制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实现信息获取、报送、使用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在获取端,要大力开发专业信息软件并广泛使用手机APP,充分利用成立应急管理部之后队伍扩编和整合的优势,既实现信息获取渠道的广泛性、专业性,又实现信息获取的快速性和直接性。在报送端,通过这次机构改革要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多渠道进、单渠道报的目标。在使用端,要大力提高信息研判的专业化、自动化水平。因此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部门自己的专业化信息管理队伍,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开发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与党委和政府值班室无缝对接,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零屏蔽、零延误、零错误。

2.创新协调联动机制。新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必须创新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要有效形成四大协调联动机制。一是部门内横向联动机制,即应急管理部门内各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区域内横向协调联动机制,即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如卫生、公安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三是跨区域横向联动机制;四是纵向协调联动机制。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既有稳定的行动模式和规范约束,又有灵活的应变和创造。因此,形成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一靠成熟的预案,二靠常态化的综合演练,三靠指挥者(上级主管)的及时协调和灵活指挥。应急管理部门要在新的体制下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努力实现“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新体制要求。

3.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当前和今后,一是要大力强化和完善全国各区域协作机制,如 “泛珠(三角)应急协作”“西部十三省应急协作”“中南五省应急协作”等已有的区域协作机制在新的体制下得到推广和完善,使一定区域内面对灾害威胁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降低应急消耗、提高应急效率。二是要拓宽区域协作的范围,建立中国与邻国应急协作机制,实现跨国区域协作。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要求,尽快建立跨国应急协作机制已经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当前,一要尽快建立基于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应急协作机制,在区域防灾减灾、“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风险控制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实现有效合作。[4]二要尽快建立基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中亚各国应急协作机制,在反恐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区域防灾减灾、“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风险控制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合作。三要积极探索与其他邻国的应急协作。

4.创新后勤物资保障机制。现代应急需要强大的后勤物资保障,及时将应急所需的工具、设备、设施、食品等物资供应给应急者和被救护者。新的应急管理体制为创新物资保障机制提供了便利,也提出了要求。首先,科学布局备灾仓库。政府应急部门必须按照灾情分布,统计历年来的应急物资供应数据,总结出总体规律,再根据总体规律有机规划和布局备灾仓库,把各地应急最需要的物资布局到合适的地点。其次,科学规划和布局应急产业。要按照各地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布局应急物资生产力,结合现实需要规划和布局应急产业,避免应急产业重复或缺项。再次,科学管理应急物资。要通过国家应急物资的统一编码,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全国统一的应急物资和应急产业数据库,及时掌握应急物资的消耗和使用情况,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的动态平衡。最后,有效保障应急物流。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应急管理要求构建自成体系的应急物流。要打造国家和地方畅通无阻的应急物资绿色通道和多元运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公路网络、铁路网络、水运网络甚至空运网络(当务之急是要建设完善直升机运输体系)的立体化应急联运系统,[5]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

(四)创新应急管理科技

科技是第一应急力!现代应急必须紧紧依靠现代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更要不断在应急领域推进科技的创新,才能实现科学应急和有效、高效应急。

1.强化应急科技研究和学科建设。对于应急科技的发展创新要有顶层设计。一方面,国家层面要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规划上强化应急科技研究的投入,系统考虑应急科技的规划和发展,既有中长期的学科性、基础性研究,又有短期的应用型研究。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推动应急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上明显落后于新时代的需要,无论是学科门类还是专业门类都不足。必须尽快在有条件、有相关学术基础的高校大力培育、设置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学科,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应急管理人才。

2.大力推进应用型技术和设备开发。应急管理既要大力推进新科技的研究,又要推进既有科技的综合运用,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一是要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如高危行业的自动监控、预警和“熔断”技术,自然灾害的准确预警、减灾技术,高楼火灾控制和消防技术,复杂、危险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技术和设备,等等。二是推进基于多技术整合下的先进应急设备制造。如应急机器人、无人机,多功能救援车、多功能消防车,多功能快速检测设备等,国家应从科技规划、产业规划和自然科学基金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三是大力开发基于大数据和应用软件的自动应急技术。如基于大数据利用的自动预警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应急决策辅助技术,基于大数据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自动决策技术,等等。

3.创新应急科技研究和应用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应急领域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来推动应急科技发展。应当说应急管理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和创业空间,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民众尤其是高校学生进入应急科技领域创业和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规划和购买服务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推动应急科技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一些以生产应急装备为主业的产业园和应急产业企业,它们生产出的应急设备和工具正成为市场的亮点,但是,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国家应当通过产业立项和出台技术标准鼓励、引导应急产业园和应急企业的生产,实现政府与市场在应急科技发展上的良性互动。

(五)创新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缺乏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专门培训的人一般很难适应突发事件的挑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新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原有的应急管理培训体制和机制恐难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首先,要创新应急培训体制。建议整合原有分散在各部委的应急培训力量,组建直属应急管理部的国家应急培训学院;整合原有分散在各系统、各地方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力量,根据地方实际和特点组建由国家应急培训学院统筹的地方应急培训分院,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由此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急培训体系。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等,归并为应急管理部统一管理,既为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提供了条件,也为形成相对系统和专业的应急培训提供了条件。

其次,要创新应急培训机制。中央和地方成立应急管理部门之后,人员构成迅速复杂、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应急大培训的格局必将形成,单靠组织部门的调训和职能部门的轮训很难满足需求。因此,必须创新应急培训机制,形成组织调训与部门轮训相结合,管理干部培训与专业队伍培训相促进,组织培训与社会培训相补充,网络培训与自学相呼应的大培训格局,不断提升应急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要创新应急培训方法。应急工作的操作性和挑战性决定了应急培训方法必须强调实操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打造以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的应急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案例复盘、压力情景下的实际操作等方法有效提高应急工作者的能力。

应急管理创新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但大有可为,全面推进我国应急管理创新既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必须借此次机构改革的契机总体设计,全面推进,努力实现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

猜你喜欢
安全观总体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