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足迹的快递包装研究综述

2018-02-21 22:55付天琴武钰淳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足迹生命周期物流

付天琴, 武钰淳, 薛 亮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引言

近几年国内电商发展迅速,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急剧增大,从2014年的139.6亿件,到2017年的419亿件,预计将在2020年突破1 000亿件,增速达30%以上[1]。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快递包装的激增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快递包装低碳化逐渐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社会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企业和政府也给予了大量关注与支持,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文章分析并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在基于碳足迹的快递包装方面的研究,然后进行综述。

1 快递包装研究

Herbert Kotzab等人在2011年采用网络扫描框架的调查方法测试全球零售商的可持续化水平,确定了34个可持续性倡议,其中一个倡议就是包装的环保化[2]。《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累计完成了139.6亿件快递,以最简单包装计算,共消费了140亿张运单,消耗编织袋至少22亿个,68亿个各类包装箱,115亿米密封胶带及相似产品,21亿个内部塑料及泡沫类填充物。这些数据逐年增加,使用量巨大,反映了物流包装问题的严重性,改进传统物流包装方式刻不容缓。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的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三大目标,表明要基本建成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寻求一些新的包装替代材料,倡导多使用中转箱、笼车等设备。

1.1 快递包装存在的问题

1)高清华等人认为过度包装、环境污染、信息泄露、体验不佳是快递包装存在的主要问题[3]。过度包装导致资源浪费,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冯梦珂等人指出消费者、快递企业、电商、快递包装供应商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快递包装的回收利用率低[4]。

2)我国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尚未形成,这也导致了大量快递包装物无法再次利用。目前,我国电商、快递企业、包装供应商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监管,导致大家相互推脱责任,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郑守斌等人指出,物流过程操作不当、无计划进行会导致了快递包装的损坏、冗余[5]。

快递包装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广泛存在的过度包装、公民和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缺乏完善的快递包装回收机制、监督部门责任不明确和包装材料的不环保等。

1.2 快递包装问题解决对策

要想根本地解决包装污染问题,要从包装材料入手。早在2011年,李正军就对低碳物流中绿色包装做了研究,他就物流各环节如何做到低碳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中国包装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广和使用各种绿色包装。包装的通用化、联运化有利于节约材料和包装费用,如集合包装和大型包装的使用[6]。

朱祥等人以顺风为例,在分析了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的难点后,设计了包装废弃物回收流程,并建立了回收再利用成本模型。通过建立回收利用机制,降低顺丰的成本,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7]。

陈慧将快递包装问题放在三个层面来解决。社会层面需要在采购中尽量采用环保的包装物,使其符合绿色印刷的标准;行业、企业层面需要加强立法,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个人层面上,大家需要尽量做到垃圾分类回收[8]。

Eugene J.Casey等人指出在快递包装绿色化的目标之下,企业高管若保持观望态度,消费者将不会接收所谓的绿色包装,这样环保的目标没有达到,成本也会更高,这就说明企业需要走在绿色包装道路的前端[9]。

2 碳足迹研究

关于快递包装的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一开始集中在概念的理论上,没有涉及具体的计算和应用。直到2007年,全球掀起一阵计算碳排放量的风潮,国内一些网站开始发布碳排放的计算工具,也正是那个时候引出了“碳足迹”一词,碳足迹的相关话题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2.1 碳足迹的定义

“碳足迹”的概念一开始起源于“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其意义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之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2 碳足迹的计算

王微等人指出,当前碳足迹研究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过程分析的方法为基本的“自底向顶”结构模型;二是以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为基本的“自顶而底”结构模型。这两种方式都是按照生命周期法的的基本原理建立的[10]。在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这两种方法中,以过程分析为基础方法,通过寻求生命周期各阶段研究对象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数据,计算研究对象在完整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即“碳足迹”。这种方法基于生命周期法理论,是目前所有计算方法中使用最广泛性的一种。

蔡依平教授以番茄为例,演示了以PAS2050为依据的生命周期评估法LCA的整个计算过程。他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分析:目标分析与范围界定、功能单位的确定、系统边界的假设、数据收集、碳足迹的计算与结果分析[11]。

3 快递包装绿色化研究

碳足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范围较广,覆盖了旅游业、农业生产、建筑材料和印刷包装等领域。近几年关于物流活动的碳足迹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和冷链等方面,关于物流包装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迁移,没有得到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安美清从材料的选择、废弃物的回收、结构化设计等方面探索了包装企业实现低碳化的方法,以包装件整体低碳化为目标,研究了包装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12]。刘亦文从五个重点环节来探讨包装的低碳化,分别是包装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他还提出了四个发展机制,他们分别是:建立健全的扶持奖励机制、融资创新机制、联合推进机制和示范推广机制[13]。

胡宗义在分析了我国低碳包装碳排放统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碳包装产业碳排放统计、原始资料收集、统计数据的整体性四个方面的问题后,指出了低碳包装碳排放统计工作、低碳包装碳排放统计资料、低碳包装碳排放统计理论这三方面应该是低碳包装产业碳排放统计应该包括的[14]。

Paul R.Murphy等人在2003年,通过比较美国和非美国公司在环境问题,实践和策略方面的选择主张,汇总了绿色物流的相关的实证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和非美国公司在绿色物流管理的观点和实践趋向一致,绿色物流将扩大范围,并影响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而包装绿色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5]。

JORGELINA选取了三种饮料包装,从整个生命周期状况分析,得出产品和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他提出,可靠的、开放的、合适的产品数据库的建立是科学研究产品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6]。

其中以美国、德国、日本为首的全球顶尖物流企业非常重视供应链碳足迹管理,主要碳减排实践包括:采用清洁燃料、低碳物流技术和先进的低碳交通工具[17]。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测算、评价整个物流过程中的碳足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即便国外在碳足迹研究方面比国内更加深入,但是国外多数是对产品从原材料到消费整个过程的碳足迹分解研究和测算,而没有单独对物流服务过程的碳足迹进行研究,但事实上,物流各功能部分的碳足迹研究更有意义[18]。

4 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基于碳足迹的快递包装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深度,主要就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的迁移转换,缺乏创新性。再者,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中仍然不太现实。本文选取的文献主要总结了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全面的理论框架有待于后续研究。

[1]段艳健.京东物流包装可持续发展之路[J].印刷技术,2018(2):26-28.

[2]Kotzab H,Munch H M,Faultrier B D,et al.Environmental retail supply chains:when global Goliaths become environmental Davi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1,39(9):658-681.

[3]高清华,黄俊彦.快递物流包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7(10):117-118.

[4]冯梦珂,曹国荣,程玲,等.快递包装的现状与绿色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4(2):22-25.

[5]郑守斌,田大钢.快递包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5,38(1):123-124.

[6]李正军.绿色包装对低碳物流的影响[J].包装学报,2011(4):66-69.

[7]朱祥,叶俊.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物流的研究——以顺丰速运为例[J].管理观察,2016(18):28-30.

[8]陈慧.快递包装:海量垃圾如何处置[J].生态经济,2016,32(6):10-13.

[9]Casey E J,Jr.A Plan for Environmental Packaging[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92,13(4):18-20.

[10]王微,林剑艺,崔胜辉,等.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71-78.

[11]蔡依平,张文娟,张世翔,等.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的冷链物流碳足迹计算[J].物流技术,2015(1):120-123.

[12]安美清,向万里.低碳包装发展模式及其生命周期分析[J].生态经济,2012(5):174-176.

[13]刘亦文,胡宗义.我国低碳包装发展机制与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2012(7):140-145.

[14]胡宗义,刘亦文,戴钰.低碳包装产业碳排放统计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包装工程,2012(17):136-140.

[15]Murphy P R,Poist R F.Green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a“comparative logistics”stud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3,8(2):122-131.

[16]JORGELINA P,MONTSE M,FRANCESC C.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beverage packaging selection and disposal[J].Journal ofFood Engineering,2011(13):357-365.

[17]Li MY.The Implications based on reviewto Foreign Green Logistics Industry[R].Korea:KRIHS,2011.

[18]沈宁舟,宋英华.我国低碳发展的碳足迹法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9):30-32.

猜你喜欢
足迹生命周期物流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成长足迹
红色足迹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