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人工驯养技术

2018-02-21 12:17蒋明健李建明
农村百事通 2018年23期
关键词:孵化率蝌蚪饵料

蒋明健 李建明

一、蛙场建设

养殖场以选择有山泉水来源、水质优、水源充足、水温相对稳定、不旱不涝、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地势开阔、植被良好、交通便捷、管理方便、能防逃防害的地方建设为好。养蛙池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在架设的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的地方也可在空置的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创造有水、陆、石穴等生活环境的条件,以满足石蛙的生活习性要求,还要便于饲养管理。

亲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产卵池面积一般为50~60平方米,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在1~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蝌蚪池面积为2~4平方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在池的沿岸应搭遮阴棚,或种植瓜果遮阴。

二、人工繁殖技术

1.种蛙的选择。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石蛙产卵高峰期。可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伤病、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繁殖亲本。一般二冬龄蛙,雌蛙体重在200克以上、雄蛙体重在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

2.种蛙的培育。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准备,在其冬眠前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其安全越冬。

3.配种和产卵。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会延至9—10时。产出的卵块通常黏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内尽量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创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人工孵化。石蛙卵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毫米。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生态环境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会降低孵化率。蛙卵在18℃的水温条件下开始孵化。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能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可达90%以上。

三、养殖技术要点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经人工孵化一般8~15天就可孵出小蝌蚪。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要按个体大小进行分级,每月分级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

1.生长初期(1~10天)。孵出3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可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

2.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在孵出10天后,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期饲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饵料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0天)。此期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的蝌蚪除投喂糊汁饵料外,还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

4.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其体长达4厘米以上,长出后肢,此时蝌蚪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活饵饲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

5.幼蛙投饲。投喂的饲料以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为主,活饵要求大小适口。在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10%。在温度高于30℃时,可以不投喂。平时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做到适量、均匀。

6.渔药的使用。石蛙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肠胃炎等,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慎重用药。严格进行蛙池和蛙种消毒,每隔10~15天進行药物常规消毒1次。

7.敌害防治。蛙池上口应加盖防护网,防止鼠、鸟、蛇等敌害为害,在进、出水口加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水蛭等进入。

8.越冬管理。水温低于8℃时,石蛙进入冬眠状态。在水温降至10℃前,室外的石蛙要移入室内或搭篷保温越冬。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温稳定回升到10℃以上后,石蛙冬眠结束。

猜你喜欢
孵化率蝌蚪饵料
光照时间对鹅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香饵
浅述影响蛋种鸡种蛋孵化率的若干因素
用饵之道贵在“善变”
蝌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第三讲 为鱼挑食,更考验耐心
种蛋的储存条件对孵化率的影响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