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笔形与自然书写:小学书法教学笔画训练优化刍议

2018-02-22 09:54
书法赏评 2018年6期
关键词:横画楷书笔画

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小学3至4年级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包括掌握毛笔的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学会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等内容。2014年教育部审定通过的11种《书法练习指导(实验)》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规定。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练习指导(实验)·三年级上册》为例,在第一节课《毛笔字学习准备》介绍关于基本工具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之后的课程中,贯穿了欧楷基本笔画的学习。

楷书基本笔画是小学书法教育的基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的内容。绝大多数的书法教材是以楷书横画的书写作为楷书基本笔画学习的开端的,因为楷书横画集中体现了楷书侧起顿收、右肩上扬的基本形态特征。教师利用教材中字帖例字和运笔示意图,通过观察、分析和临摹的步骤引导小学生运用毛笔书写楷书横画是当下小学书法教学的通用之策。

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常常发现,刚开始接触毛笔书法的小学生在课堂的练习中将横画书写成起笔和收笔处过度夸张的“哑铃”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过度才渐渐将横画、竖画的形态恢复到规范样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一开始的教学中就重点强调了横画起笔的藏锋、按笔、转折以及收笔的提笔、顿笔、回锋。小学生对信息和对图像的认知接受的简单化处理导致了很难在一开始完成掌握楷书横画的书写。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为了追求信息的完整,将表达复杂化,已然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针对这种现象,提高书法教师的认知水准、优化课堂设计和学生的学习逻辑是改善书法课堂教学的一种路径。本文试以站在教师的角度从提高学理认知和优化教学设计的两方面探究小学书法教学中笔画训练的新思路。

一、楷书笔画特征的学理分析

楷书是字体发展的最后阶段。如上所述,楷书笔画的形态特征就是侧锋起笔、收笔下顿以及耸肩上扬。如忽略用笔上的区别,只从笔形和方向上看,就楷书横画斜起斜收、左低右高。这种笔画形态特征的形成即是字体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右手书写在人体运动机理的范围内最优化的结果。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上看,笔画侧起的倾向在楷、行、草形成之前就存在汉字的书写中,特别是各种篆、隶的草写。汉代各种具有实用性的书写,如敦煌隶书简牍中就有顺锋斜切的起笔形态。①而横画的顿笔收笔则一直是学界定义今体行、楷书形成的重要标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认为“把早期行书里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形成早期楷书标准。②又西川宁《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通过考察出土晋代简牍残纸,得出楷书初步形成的标志,即重顿落笔,构成明显起笔后,再作行笔,最后以按压收笔的“三过折”理论,③为学界所延承。同样在出土的三国吴简和西晋残纸中已经能明显发现行、楷书侧起顿收、右肩上扬的结构特征。④因而,楷书横画的斜起斜收、左低右高可以视为楷书的基本笔形。

从人体运动机理上看,楷书横画斜起斜收、左低右高是右手书写最便捷操作所带来的痕迹现象。首先是横画的侧锋起笔,人右手执毛笔,以右肘关节为支点,在立体空间中从右上方向运行至左下方着纸书写。此时由于右肘关节的支点作用,前臂等长运行路线是在空中形成从右上到左下的隐形弧线。这样的运行路线又决定了毛笔锥体在着纸的时候,在纸张平面方位上是笔尖向左上的右下方向入纸,在纸上形成的痕迹则一定是笔尖向左上的与水平方向成45°左右的锥体,这也是顺锋侧起的形态。再者,因为右手上臂起牵引左右的肌肉集中肱骨后外侧,因而从左往右的运动远远灵活于从右往左。右手执笔在纸面上行笔时,无论是以肘关节还是腕关节为支点,作右向运动时,以前臂或手掌为等长的运行路线也必定是具有弧线性质,并且由于关节的活动维度集中人体左前方,行笔痕迹表现出的左低右高、略带弧度的特点。最后,由于行笔方向和行笔路线的一致性,运行痕迹在结束时最有可能保存与起笔处相一致的形态,这也是楷书横画顿笔斜收的所在。

从学理上分析楷书笔画的形态特征,斜起斜收和左低右高是楷书横画的基本笔形,这种特征笔形的形成又是右手自然书写的最便捷的结果。

二、楷书笔画训练的优化设计

各种小学书法教材多以欧、颜、柳、赵为范本,各体之间具体书写方式和技巧各有差异。但是针对楷书笔画斜起斜收、左低右高的形态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楷书笔画的右手自然书写而成基本笔形为突破口,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笔者提出三个层次的课堂优化设计的方案。

(一)横画的训练

教学中暂时舍弃各家楷书具体的书写技巧,回到楷书笔画基本形书写上。在教授楷书横画的时候,分成四个步骤:

1.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横画的形态,提示横画斜起斜收和左低右高的特征。

2.教师示范,提示学生注意毛笔斜向着纸、右拉行笔、斜向收笔三个步骤,并行笔方向细微的斜度。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以一定角度的落笔方向和行笔连续行笔,如图1所示。

3.学生实践,要求学生完成上述动作,重复完成横画基本形,体会楷书笔画的特点。因为要求相对简单,小学生一般能较快掌握,这时学生实际上已经掌握楷书笔画书写的共性与特性。

4.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视学生掌握程度,教授学生在基本形的基础上加上提按、藏露等用笔动作,完成各体楷书横画的形态。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基本形的认识,在以提按等动作丰富笔画形态的过程中能避免学生无意识地夸大笔画起收处的形态。

图表1

(二)点、横、竖、撇、捺的综合训练

突破横画单个笔画的训练,以斜起笔为突破口,寻求楷书笔画的共性,下面参照图2,试以例举:

1.点画。如上所述,自然书写状态下,毛笔着纸即留下笔尖斜向左上的锥形,这就是楷书笔画的最起始状态,也是点画的基本形。

2.竖画。仿照横画的训练方法,改右上行笔路线为直下,即是楷书竖画的基本形态。

3.撇画、捺画。从斜向起笔处左下行笔,提笔出锋即是撇画的基本形。从斜向起笔处右下行笔,逐渐调整笔锋方向再出锋即是捺画的基本形。这两个笔画的用笔动作较复杂,在学生对点画、横画、竖画的书写动作较为熟悉后,再进行这两个训练。

图表2

(三)组合笔画的训练

楷书笔画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组合笔画的书写,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对各种横折的耸角的形态和写法无从把握。延续以上思路,还是通过笔画基本形的把握进行训练:

1.要求学生观察横折的基本形,如图3,提示横折是由横画与竖画交叠形成的。并且由关于楷书笔画基本形的思路中横画和竖画的起收状态都是一致的,所以也就很好理解横折在横画收笔和竖画起笔处并叠形成的耸角形态。

图表3

2.教师示范,首先书写横画的基本形,在横画起笔处重新起笔书写竖画的基本形,完成横折的基本形。

3.教师再次示范,一次形完成横折的书写,提示折笔处的提按动作与横竖交叠的相似性。

4.学生实践,在经过横画、竖画的训练之后,学生应该已经能大概了解笔画基本形与各种楷书书体笔画之间的共性,熟练掌握通过基本形的加工完成各种完整的笔画。所以这里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应该能直接完成横折的完整动作。

结语

小学毛笔书法教学以楷书为基础学习对象,这是楷书的实用性决定的。楷书的实用性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符合右手自然书写汉字的最便捷程式的特性。

自然书写形成的楷书笔画基本形是我们重新认识楷书教学和优化楷书笔画训练的突破口。通过基本笔形的训练,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楷书笔画的特征和共性,让学生更易于准确掌握楷书笔画的书写,达到优化小学书法教学楷书笔画训练课堂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基本笔形的训练模式。既可以在遵循教科书教学次第,对每个笔画的教学逐个依据从“基本笔形”到“完整笔形”的过程教学。也可以从基本笔形的综合训练开始,让学生在最初阶段就掌握各种笔画的基本形,在后面的课程中逐渐丰富各种提按、藏露、转折的动作,以及轻重、大小的认识。在教学中,运用基本笔形和自然书写的模式方法,一方面足以让学生掌握书写的共性;另一方面提高教学的灵活度,教师根据各种学情,在完成基本笔形的基础上设定各种层级的教学目标。

注释:

①参见李逸锋:《敦煌隶书简横向笔形书写考察》《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71页。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③ [日]西川宁:《西域出土晋代墨迹的书法史研究》,姚宇亮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05页。

④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第128—140页。

猜你喜欢
横画楷书笔画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楷书的教与学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画说汉字——百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找不同
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