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身认知视阈下研究生学习沙龙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2018-02-22 02:27李煜婕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际法沙龙研究生

李煜婕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谈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眸总结2017年的教育工作时说:“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已出台,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起来,现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陈宝生部长激情洋溢地描绘未来教育的完美画卷:“我心目中2049年的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我们国家当时的人民,都能够使自己的受教育权益得到完全的维护,受教育的美好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能够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因此,高校必须不断思考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方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的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学生中持久、生动地开展创新性的、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认知心理学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论。寓身认知心理学(embodied cognition)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是对传统认知心理学中的缺陷进行反思与构建的产物。该理论强调的是“身心合一”“心寓于身”。寓身认知心理学主张人以“身体认识”的方式认识世界,不再把计算看作认知活动的本质和唯一路径,也不再坚持经典的大脑假设,而是强调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概念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的思维产生于人的身体经验,没有身体的实际操作与感知,就没有大脑的认知。

从寓身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研究研究生学习沙龙建设,比传统的认知理论更易帮助我们找到学习沙龙建设的突破口。当前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正在深刻的变革中,但针对提高研究生自发学习主动性的探索不多。在开展研究生学习沙龙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沿袭本科的学习方式,还是跟从老师讲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自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都不明显。这样的学习状态很难达到当前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以寓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创新研究生学习沙龙建设,帮助学生改变依赖老师讲授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改变沉闷的学习风貌。学院选用开展活动4年多的学习沙龙“青年国际法论坛”为试点,重新设计沙龙开展模式,明确任务分配制度,增加精细化评价体系,目前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对比该沙龙试点前后的活动开展情况,本文认为,创新研究生学习沙龙建设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风建设,能够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助推研究生更好地成才。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其他的学生学习沙龙提供借鉴,帮助更多学生更好地体验“身心合一”的学习过程。

二、当前研究生学习沙龙的困境

(一)研究生在学习沙龙中主动性欠佳

传统观念中学习是趋于被动的,研究生的学习就应该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图书馆里自己看书、看资料,写论文。而传统的学习沙龙对于研究生而言只是作业任务的一部分,大家都只是被迫参与、敷衍完成,在学习沙龙中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学生从中获取的认知体验和学习成效不明显,因此参与度也不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研究生学习沙龙模式过于被动

大多数研究生学习沙龙的模式相似,没有营造出一个让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的平台,沙龙活动仍然像课堂教学一样由主持人或老师主导,主题内容过于空泛,沙龙主题与学生专业贴合度不够高,导致学生不能在现有的学习沙龙模式下充分激发自己的学术潜能以及学术创新能力。学习沙龙整体没有活力。

(三)研究生学习沙龙效率偏低

学习沙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能够与老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但由于学习沙龙的模式过于课堂化,不够灵活开放,容易让学生把学习沙龙也当作一种课堂教学,觉得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

三、寓身认知视阈下研究生学习沙龙建设创新模式

我们认为,以寓身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创新型研究生学习沙龙建设在理论内涵上延伸了寓身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将参与式教学法作为抓手切实贯彻。参与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互通、交流和有效反馈,通过一学期甚至多学期持续不断地推进,使学生在备课、讲课时能深刻地领会与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主动地成为知识的拥有者而非获得者,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之后的实习与工作中。将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创新型研究生学习沙龙,其必然要求主讲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形成足够的知识积累,在课堂上不仅能将自己的想法讲述给大家,还能够顺利完成“百家争鸣”式的提问讨论。这种主动性的参与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转换角度,深切体验教师的日常工作,还能激发参与者(含发言人和点评人)的兴趣去了解和准备该议题的内容,让参与者更有针对性地去了解专业课程领域的知识,同时,从倾听者、点评人的角度担当一次评审,对主讲人的表现以及现场的互动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剖析。[1]将寓身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参与式教学法相结合,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学习沙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2]:

第一,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提升。研究生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结合课程大纲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而且要结合自身的课题方向,将部分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内容带进课堂,分享给大家。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使课程内容不断呈现出新内容。

第二,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学生需要讲解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并分享课题研究的新动态。这样可以获得教师及同学的鼓励和肯定,可以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有利于强化研究生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自愿组成3~5人的工作团队。他们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这将增强大家不抱怨、敢担当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研究生都必须查阅科技文献、独立思考问题、组织讲授内容、制作PPT、演练授课表达能力,参与这些环节均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全面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组织思维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

“青年国际法论坛”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沙龙创新优化设计:

第一,主动性的学习活动成就真实的学习成效。寓身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活动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活动可以提供一切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起源于活动,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和整体结构的代替活动。”也就是说,认知与行动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只有参与活动的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源自身体的各种感官运动能力;这些个别的感官运动能力嵌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生物、心理和文化背景中。

运用寓身认知原理指导和创新研究生学习沙龙活动,就是将认知主体扩展为包含大脑在内的身体;把认知活动(不管是知觉还是抽象思维)深深植根于身体活动之中。人的身体活动早于人的大脑活动,所以身体的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当学生的身体活动起来了,才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所有的器官、感知和思维都开始主动运行了,他们才真正踏上了学习的旅程。

“青年国际法论坛”是国际法研究中心青年学者共同创意发起的,旨在促成有志研读国际法的青年谈文论道、互通有无。“青年国际法论坛”成立的宗旨意在传递学术精神,提升国际法学院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搭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生参加论坛的演讲或评论主题完全依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确定。确定主题后,学生会主动阅读、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去丰富自己的观点。论坛就像一场学生自己的表演秀,大家都想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论坛中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学术演讲或时政评论等,再由学生评审自己点评,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青年国际法论坛”与传统的学习沙龙相比克服了活动中学生没有激情、常常冷场、以老师的思路为主的弊端,整个论坛中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就算没有老师强制,学生也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创造精细的学习活动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寓身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凭借手或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进行“精细运动”,从而使人“具备最复杂、最特殊的功能——手和脑的联系与互动”。手和脑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当手部在做精细运动时,脑血流量是手部在做简单运动时的3~4倍。

“青年国际法论坛”对活动流程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和精细的安排。只有当论坛的模式逐渐从简略向精细过渡,学生参加论坛所收获的经验、学到的知识才会更立体、更丰富,学习沙龙的开展也更为顺利。

一是精心挑选沙龙主题。“青年国际法论坛”以学术演讲、时评交流会为主要内容。每学期1~4周,进行本期论坛主题的海选及筛选工作。全院研究生都会向论坛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学术专题,供论坛演讲参考使用。论坛的选题分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大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分为若干小专题。与研究生的专业贴合度高,使得课堂教学与学习沙龙相辅相成。

二是精心设计沙龙流程。每学期第五周起,每周周五晚上7点进行学术演讲及学术交流,至期末结束。学术演讲以导师门派为单位,并且在每学期论坛开幕时就确定了每周导师的顺序,让学生可以精确地利用时间去准备。每门每期可选择1~2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主题、确定1~2个主讲人进行演讲,演讲时间在30分钟左右,并且配合板书以及提前制作的不少于10页的PPT供现场展示。论坛工作人员组织其他学科(至少3个)门派点评人到场,在演讲人演讲结束后即对演讲内容进行点评(鼓励批判性点评),演讲人所属门派所有学生均可作出回应。除了学生外,论坛的参与者还包括导师、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党政领导以及海外实务导师。

每场论坛还将组织评审团成员到场,评审团会同每场到场人员及老师于每场活动结束后进行评分。每年度的论坛总结大会上,根据评分,评出最佳主讲人一、二、三名,最佳点评人一、二、三名。

“青年国际法论坛”从宏观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精细的沙龙流程。明确的任务及时间,让学生拥有紧迫感,能够迅速地去发掘自己需要的知识;长达半个小时的演讲与展示,以及PPT制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的能力。仅仅吸收知识远远不够,学生在汲取大量的知识后,需要对知识进行体系化的加工,最后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一进一出的过程,使沙龙活动更加科学严谨,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走马观花,是对知识精细打磨的过程。

精者,去粗也,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研究,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并且运用知识;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精细的学习活动氛围首先要用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习作风,让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勤于动手,通过丰富的手部活动充分激发大脑活动,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利用环境等情景化的因素,促进高效地学习。在寓身认知视阈下探讨研究生学习沙龙创新模式,都在强调“人”,注重人参与实践的情境性。人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体验、思考,才能真正地激发大脑的认知活动。在学习沙龙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跳出“心灵是内在的模型和表征的特殊内在场所”的局限,而视心灵为一个活动过程,是一个涵盖大脑、身体和环境整合的、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所以,人与环境的良性状态应该是互动的。人必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与他人构成某一群体,共同抵御外部侵扰、酝酿思想感情或协同完成某种活动。而人类之所以要办学校,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集体学习的效率要高于单个人学习的效率。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研究生学习沙龙活动即是组织或者自发组织多个学习主体形成学习集体,通过科学设计的精细活动模式,建立起一个课堂之外的良性互动的学习认知环境,帮助和激发学生更加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将这种积极、高效的学习状态延续映射到课堂教学习得中。

论坛,在现实世界中指的是一种交互性强的,高规格的,有长期主办组织、多次召开的研讨会议。“青年国际法论坛”与传统的课堂指导型模式不同,其把老师和学生都融入逼真的论坛型学习模式中去。“青年国际法论坛”虽然只是一个学生沙龙,但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论坛氛围,在创新建设中把论坛地点从教室改成了圆桌会议室;增加了主持人、礼仪人员等工作人员,使论坛的流程更加真实立体;增加了音响设备、座位牌以及茶水等现场布置,让学生从时空中抽离出来,在情境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在论坛中,老师不再仅是站在讲台上讲授的角色,而是和学生们一样作为论坛的参与者。在每一期确定主题的专题性论坛中,吸引集结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在主讲人结束自己的演讲之后,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大家没有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起对感兴趣的知识高谈阔论。

自2015年10月起,国际法学院在每年3至5月、10至12月的研究生海外实习期间,让“青年国际法论坛”走出校门、走出国门。2016年3月,国际法学院组织了16名学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6个海外实习基地集中实习。每周末,16名实习生分成6个小组,邀请在当地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律师、学者参与论坛,根据具体实习工作内容结合时政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在3个月的实习期里,海外实习小组党支部不仅秉承“有志者,共学共商成才之道”的理念,将“青年国际法论坛”开到了国外,成立了海内外青年谈文论道、互通有无的对话、沟通、交流、理解的大平台,还将“两学一做”工作在海外开展得红红火火,被西南政法大学评为优秀党支部,并在校园网上作专版宣传,成为西南政法大学当年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情境化的“青年国际法论坛”为研究生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通过营造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术论坛氛围去感染研究生。这种模式的沙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打破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从而更为主动地参加沙龙学习。

四、结语

“寓身认知”与传统的“无身之心”二元论的观点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肉体和心理处于何种关系。“寓身认知”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密切联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所以建设研究生学习沙龙时,应该充分考虑身体的参与性,用身体去感受、去体验,才能更好地调动大脑去思考和学习。

“青年国际法论坛”作为新型的研究生学习沙龙举办至今4年多,我们一直在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寓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完善活动的细节。提升了学习沙龙的学习效率,研究生学术沙龙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缄默不语、导师满堂灌输、沙龙主题内容空泛以及学术沙龙活动虎头蛇尾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帮助研究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高效自觉地实施学习行为,让学习沙龙对整个研究生课程教学形成了潜在的推动力。

[1]蔺永诚,刘箴.参与式教学方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30-31.

[2]韩燕娟,张宝辉,胡立如.基于互动的研究生参与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6-43.

猜你喜欢
国际法沙龙研究生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MS·CHIC美发沙龙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南京事件的争论与国际法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