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眼光挖掘独家新闻
——2018年省“两会”采访感悟

2018-02-22 13:47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5期
关键词:两会政协委员题材

张 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两会”报道从来都被媒体列为重大宣传活动。笔者作为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的记者,曾多次参加全国“两会”和省“两会”的采访,在此,谈谈参加2018年省“两会”的采访心得。

1 深入采访,在抓独家新闻上下功夫

“两会”采访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才荟萃。人大代表是人民投票选举出来的,政协委员是经各方酝酿推荐产生的。两会期间,新闻人物济济一堂,有利于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和人物专访,但要写出听众网友感兴趣的﹑有特色的新闻专稿,就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在抓取新题材上下功夫。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又有经验丰富的各级领导,还有各界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代表等。因此,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能停留在介绍本人的经历和事迹上,应着重介绍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治国安邦的“个体化”见解,即“独家新闻”。

要抓独家新闻,最重要的原则是解放思想,敢抓难度较大的题材。所谓难度大,就是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问题,比如“脱贫攻坚”“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议题。记者应不满足于会议发的材料,力争找到代表和委员本人,针对上述重要议题进行独家详尽专访。这样一来,采访内容则是受访者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自然能谈得更新鲜﹑更自然﹑更生动。而记者在现场能够实现在观察中采访,在采访中观察,事后提笔时,现场情景就能像一股泉水一般从心底喷吐而出。这样以“目击者”身份写出的新闻,既真实又生动,其他没有身临其境的记者是写不出来的,当然能成为“独家新闻”。

2 承前启后,注重采用连续报道

“两会”采访的题材和内容,不应是会议简单的“模式重复”,而是要跟上发展的形势,随着本次会议的议题和进程循序渐近不断深入。因此,抓好连续报道和扩大报道面,是使“两会”采访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

笔者的个人经验是,要擅于抓住事件和人物的连续报道。事实证明,对过去报道过的人和事不是没有“新东西可写”,“老典型”有“新发展”,是可以常报常新的。

除了抓住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人物做连续报道外,还要注意根据会议新的主题,挖掘新的题材,扩大报道面。比如,在今年的省“两会”期间,笔者仔细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找出其中的“新亮点”,并带着问题走访政协委员;再比如,本次政协会议是新一届省政协召开的首次全会,来自各行各业的新当选政协委员中,有些是第一次参加小组讨论,第一次提交委员提案,笔者抓住这一“新”,充分展现新政协委员们认真履行职责﹑承载时代重托的气象与面貌。

3 留心观察,在形式上擅于有新突破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报道形式,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节目的感染力。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笔者采用文字消息﹑记者连线﹑录音报道﹑新闻专题﹑人物特写等多种广播体裁进行会议报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努力挖掘会议“花絮”,因为花絮题材虽小,也能说明大问题。比如在记者连线中报道的“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不交通管制,会场内外不摆花﹑不挂横幅”,就反映出省“两会”节俭办会的生动情景。花絮的特点是文字短小,生动活泼,有生活情趣,听众爱听。事实上,花絮在“两会”上比比皆是,记者往往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怀揣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4 扬独家之长,组织有音响的节目

采制有音响效果的广播节目,一般来说,比写文字稿更加费时费力。古人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见声音在传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带有实况音响效果的广播,不仅能传达真实感情,增强可信性,而且更富有感染力。

总之,“两会”采访是一次“重大的战役”。各家新闻单位都派出了得力记者参加采访。但只要做有心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电媒体,都能抓到有特色的﹑影响较大的新闻点,采写出精美的﹑反映历史进程并推动历史进程的好新闻。此事不易,但应是每个记者的毕生不懈追求,愿同仁且行且思且努力。

猜你喜欢
两会政协委员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增强基层政协委员履职能力的几点思考
政协委员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侨眷政协委员韩汝芬:为弱智儿童康复呕心沥血感动中国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关于做好政协委员提案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