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愚公故里的原始味道

2018-02-22 09:15刘凯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1期
关键词:官帽济源愚公

刘凯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河南省济源市便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在愚公的故里,有一道民间美食非常有名气,它的名字也很特殊:“不翻”!

走在济源的大街小巷,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不翻”摊子。摊主烙出的“不翻”,实际上是一种用鸡蛋、玉米面或小米面制作的,外形酷似清朝官帽的小吃。

一种地方小吃为何会这样有名气呢?

首先是它的名字有趣,“不翻”,乍一看,让人很是不解。它名字的由来,最通俗的解释是在制作过程中,一次“浇铸成型”,不像烙饼那样翻来覆去地烙,因而称为“不翻”。

其实,这名字的由来,还融进了当地的民俗和船家的血泪。小浪底在洛阳以北、济源以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入口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也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个家庭全部丧生;比如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拿过去,再吃下面的肉;还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酒后上船,忌说翻、煤等词等。“不翻”就是旧时船家的干粮。说“不翻”,是船家为了讨个吉利,希望出行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不翻”,今天看来是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但在旧时,它却曾浸过船家的血泪和企盼。

其次是它的制作工具特殊。濟源制作“不翻”,要用一种特制的炊具“不翻鏊”。不翻鏊的形状有点像个“凹”字,下面有三条腿,一般用生铁铸成,宜厚不宜薄,过薄则传热太快,面饼易糊,易夹生。同样道理,也不宜用铝制品。将鏊烧热,抹油,倒进去一勺放了盐、花椒粉等调料的杂面糊(也可以是大米面糊、小米面糊、玉米面糊、黄豆面糊等),熟后用锅铲挖出,一块“不翻”就做成了。

“不翻”外形美观,色泽鲜亮,洁白如玉,灿黄如金,外观似一顶精致的官帽。“帽沿”较厚,外焦里嫩;“帽顶”则是一层焦黄的薄皮,济源话叫“黄嘎巴”,也就是锅巴,酥脆无比,有异香。

随着厨艺的不断进步,今天的“不翻”又有了新的吃法:在杂面糊里加上鸡蛋和炒得香喷喷、脆生生的青椒丝等,使“不翻”的味道更美,营养更全面。每天早晨一个加了鸡蛋、青椒丝的“不翻”,再佐以一杯豆浆或牛奶,在济源人看来,便是人间美味了。

一位作家说过:“世事变迁,人心进退,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对农耕生活的回归,社会的急速变化,搅动着每个人的内心。”我想,“不翻”这道黄河边上的民间美食,至今风靡不衰,正是迎合了现代人对于美食“原始味道”的共同追求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官帽济源愚公
洛阳:校长摘“官帽”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看图猜成语
有些官员
初探《济源县公安局第五分局印□虎疫预防法及治疗法》公告
乡土教学资源搜集的途径和方法
校长摘“官帽”队伍专业化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济源市第三届“情定七夕”青年联谊会举行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