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

2018-02-22 04:25张明
民间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触景生情画工李贽

张明

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 顾名思义,是通过特定景或物的触发,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因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触景”是因,“生情”是果,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了许多联想,涌起一股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写出了登岳阳楼时所见景象和身世之感、忧时之情。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在四川待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还不到六十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全家都住在小船上,漂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联想到自己眼下的处境,不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又如鲁迅回故乡绍兴,见到故乡荒凉萧索的景色,因而产生了悲凉的感情,创作了小说《故乡》。

美丽的山水景色瑰丽多姿,一山一水各有特色,有的雄奇,有的惊险,有的清幽,有的秀丽,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目睹其间,人们精神上得到了无穷的享受,在天地雄奇峻险之处,令人心灵震撼,激情迸发;在清幽娟秀之地,令人心旷神怡,融入自然,忘却自我,会令人产生许多感慨和遐思。这就是“触景生情”的一般过程。人于景中,因景不同,而各有所感,自有差异。

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焚书·杂说》中,对“触景生情”有精到的解释。《焚书》反映了李贽的政治、哲学及社会思想。其中的《焚书·杂说》是一篇理论性的文学评论。李贽主张文章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为做文章而做文章,他评论了《拜月亭》《西厢记》和《琵琶记》三部具有代表性戏曲作品,推崇前两者为自然天成,批评后者刻意为之的穷巧极工,并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化工”与“画工”之别。

《拜月亭》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五大传奇”之一。内容大概是:金代战争动乱年间,从金朝大都通向汴梁的道路上,寒风凛冽,阴云凄惨。荒郊野外,逃难的车马如流,人似潮涌,马蹄声、喊杀声、惨叫声此起彼伏,到处狼藉。逃难中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离散。慌乱中蒋世隆与瑞兰邂逅,二人拜做兄妹,相携而行,渐渐二人产生了感情,私下结为夫妇。路过虎头山下时,二人遭到“匪劫”,被强掳上山。山大王传令:“二人若是兄妹,杀其兄留其妹,若是夫妻则一同杀死。”二人甘愿同死,便以夫妻相称。山大王名叫兴福,与蒋世隆是结义兄弟,当他认出义兄蒋世隆后,连忙命手下放了二人,并盛情款待,赠银饯行。到了广阳镇,二人在一客栈小憩,不意蒋世隆染病,只得在此暂住。王瑞兰的父亲途经此地,偶然遇到了女儿瑞兰,得知女儿与书生私订终身,他嫌弃蒋世隆是个穷秀才,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催逼女儿撇下正在生病的蒋世隆,跟自己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恰巧又与老妻相遇。当时王瑞兰的母亲与蒋世隆的妹妹瑞莲结伴而行,瑞莲被认作义女。瑞兰心里惦念着蒋世隆,遂焚香拜月,祷祝蒋世隆平安。这一幕无意中被瑞莲看到,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后来,蒋世隆与兴福上京应试,二人高中文武状元,蒋世隆被瑞兰的父亲招为女婿,夫妻终于团聚。兴福招亲与瑞莲成婚,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此剧把大家闺秀、尚书之女王瑞兰在与蒋世隆结合过程中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细致逼真,生动自然。在这个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中,王瑞蘭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作为兵部尚书的独生女儿,一直生活在高贵的环境里,不懂得什么愁苦,与家人离散后,她感到恐惧、孤独,战乱使她与世隆相遇,患难使她与穷秀才结合。王瑞兰与蒋世隆在战乱中结婚,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门当户对,为当时社会所不容,作品却肯定这对青年男女的行为,指斥瑞兰的父亲“倚势仗权,将夫妻苦苦拆散”为忘恩负义,赞扬了王瑞兰的不忘故旧、忠于爱情。作品流露出古代人民的朴素愿望和要求。王瑞兰的艺术形象刻画得真实动人,使她成为戏曲人物中一个美好善良的妇女形象。全剧所写人物不多,情节结构也不算太复杂,但所展示的生活场景却相当广阔,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比较深刻。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正当三月春光明媚的时节,贾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碰上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的林黛玉。宝玉放下书,帮林来收拾花。林黛玉问他:“手里拿的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林黛玉笑着要看,宝玉开始不许,“好妹妹,你看了,好歹不能告诉别人。真真这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

这一场景,是美好而浪漫的,一对年轻男女在一片桃林中耳鬓厮磨共读《西厢》,共同沉浸在带有唯美意境的爱情故事中。在这之后,林黛玉常常独自一人手捧着这本书,偷偷地手不释卷地读着。当她读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时,一边读,一边泪止不住地流,这本书使她明白:自己爱上了表兄贾宝玉……

林黛玉所读的是名为《西厢记》的剧本。《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最宏伟、最优美的剧作,堪称我国古典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西厢记》天下夺魁,成就了王实甫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声!历史上,“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西厢记》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这一千古名句,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也使王实甫力竭心枯,呕血而死。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与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

对这两部戏,李贽给予了高度评价,“《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意思是,《拜月亭》和《西厢记》这两部戏是自然天成的,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而《琵琶记》,就好像是用意刻画出来的作品,缺少自然真朴及合情合理的自然美。化工是一种自然天真的自然美,指对客观对象的描述要达到逼真生动的程度;画工则是一种人工制作的人工美,是违背自然真实的人为加工。“画工”是一种人为的极工尽巧,它虽能夺自然造化之细腻工巧,却无法与真、自然相比。所以,优秀作品应如自然界的万物,有其自身的生存规律,它不遵循于形迹法度,不在于字句、结构、对偶之间。

李贽认为,所谓“画工”,即用心雕琢出来的作品,作者认为他能够模仿天地的化工,而作者哪里知道天地生长的万物是根本不露任何雕琢刻画的痕迹的。现今天地所生长的,百花百草都是,每个人见了都会喜欢,要想寻找它生长的轨迹,根本找不到。造化是没有痕迹可寻找的,虽然人有很高的智慧,可也找不到它在什么地方。由此来看,画工虽然方法巧妙,可已经落在第二个层次了。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真是可悲啊!而且世界上真会做文章的人,在其当初开始写文章之时,大都没有意识到他是要写文章,心中有这么多不可名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这么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想说而又没法去找地方去说的事情,蓄积的太多太久了,没有办法把它遏制住。一旦见景生情,就会触目兴叹,借酒浇愁,借助文章诉说心中的不平,感叹命运的好坏……

这里的“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就是成语“触景生情”的出处。

李贽接着说,跑得快的马,不在于它是公母黄黑;意气互相呼应的好友,决不至于需要通过笔墨文章加以了解;如行云流水一样通畅美妙的好文章,决不在于一字或一句的奇特上。好的文章,是有感而发,是内心灵感的爆发,文章妙在天成,而不在做成之后的刀砍斧削,力求文句佳美的文章,不免有矫揉造作之态,难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更难看到作者思想的火花。至于结构要严密,偶对要工整;合于道理、讲究章法;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等,这种种作文的规则,都是可以用来写文章的,可是它们却不可以用来写天下最好的文章。《拜月》《西廂》,有一丝一毫的雕琢痕迹吗?大概雕琢下功夫最多的该是《琵琶》一书吧。该书的作者高生,确实使用了种种凡是可以拿来使用来的技巧了,正是由于他不遗余力地人工雕琢,才使该作品到最后是语尽意也尽,词竭之后味道也不存在了,也就是说,文章意思表达完整了,可让人看过之后就不想再看了。我曾仔细研究过《琵琶记》一书,第一遍感觉不怎么样,第二遍感到有问题,看过三遍之后真是无话可讲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其中事情不够真,所以不能够打动人吗?大概是写作工巧过了头了,就会使文章内容比较肤浅,文章的影响力仅能进入皮肤而不能深入骨髓,不能够打动人,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而《拜月亭》《西厢记》却不是这样,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原本真有这样可喜的人,好比化工与客观世界的物体的关系,它的工巧原本就让人不可思议。

李贽把《拜月记》和《西厢记》称为“天下之至文”,是以一种“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的观点来评价这两部作品的,他认为衣食男女是人的本性,是人合理的要求,是一种自然地流露,蒋世隆与王瑞兰、张生与崔莺莺,这两对情人为了自己的幸福,勇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率性而行,纯任自然”。正因为这两部作品有这样的人物,才使得作品有辉煌的地位。被李贽视为“画工”的《琵琶记》,虽然对封建社会的上层统治集团有一定的揭露,但与《西厢记》《拜月记》相比,有较多的封建伦理说教,没能深入表现人物真实自然的爱恋之情,而是极尽工巧地去刻画人物之全忠全孝,结果失去了感人的力量。李贽认为,作者在描绘人物时必须合乎其本色,真实是作品的生命,真实才能使文艺作品生发光辉。没有真实就没有文艺。没有真实,就成为虚假,也就没有自然。文章的美贵在自然。文章中的事或人不一定要完美,它应有一些现实中必不可少的善、恶、缺憾等等人之常情,这样的文章才能变得鲜活、有血有肉,才能具有生命力。李贽的“化工”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明代中叶,在封建伦理的严酷统治下,文坛不仅思想僵化,艺术形式也日趋凝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模拟,扼杀了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李贽提出“以自然为美”的“化工”说,对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作用。后来戏曲大师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之口说出了自己“一生爱好是天然”,通过创作实践,开拓了一代文风。

猜你喜欢
触景生情画工李贽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THE WRITING ON THE WALLS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
画鬼容易
浅议初中数学课导入的艺术
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