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浅议

2018-02-22 03:45孙丽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老龄化对策建议

孙丽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总结了淄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要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养老机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壮大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老年人精神文化工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按照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20%以上为超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正处在深度老龄化的过程中。

淄博市是老工矿区,老龄化水平一直位于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老年人数以年均不低于4%的速度递增。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淄博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94.7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21.91%,人口老龄化严重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淄博市老年人口仍以低龄为主,但高龄化趋势明显,向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服务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淄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淄博市历来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以改善老年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1、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是积极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机制。近年来,先后制定印发了《社会养老机构星级化考评管理办法》《市级财政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不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2010年以来,全市用于养老事业的投入达到10余亿元。二是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社会养老机构达到 210 处,总床位数3.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近39张。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3处,农村幸福院391处。年内,还将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0处、农村幸福院 100处,新增养老床位2000余张。三是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供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目前,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有25家,实现医保联网的有16家,养老床位5071张,将老年人的“养”和“医”融为一体。

2、搭建服务平台,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2013年开通了市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全市有信息化养老服务机构10家,服务老年人达到20余万。二是搭建老龄产业发展平台。筹备成立了老龄产业发展促进会,发挥政府、企业和老年人之间的桥梁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的特殊产品和特殊服务。三是积极拓展为老服务内容。扩大和增加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商务服务、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不断提高权益保障水平,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一积极宣传老年法规政策。将老年法规列入“学三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重要内容,纳入全市普法规划和普法宣传主题。先后印制《老年法规政策读本》20余万册,让老年法规政策进入老年人家庭。二加强地方性老年政策建设。1991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老年人优待规定,1998年、2002年、2004年、2013年对《淄博市优待老年人规定》进行了四次调整充实。各区县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老年人优待政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及实施细则。三加大老年法规执法力度。成立了“淄博市老年人法律服务联络处”和“淄博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律师服务团”,从全市选聘了40名律师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咨询、解答法律疑难问题等服务。

4、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模式多元化

制定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将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养老设施。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通过整合养老资源,盘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所有权等方式,探索亲情互助式、虚拟养老院式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健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养老机构

根据我国国情,居家养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仍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增强社区的养老能力,让社区真正成为服务老年人的中坚力量。这就需要加大对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适老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建立相应的服务制度和服务程序,认真开展好集中托养、日常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医疗康复、法律援助等养老服务,不断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构建多元化的以家庭为基础、专业力量为主导、社会志愿者力量为重要补充的社会养老队伍结构。建立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兴办养老服务业。同时,发挥好养老机构的补充作用,稳步发展机构养老,增加养老机构床位数,注重提升服务能力。

2、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人口基础信息库进行老龄信息收集、分析,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加强数据信息的汇集整合和分析运用,建立大数据统计分析决策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保障改善老年人民生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制定。二加大社会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倡导社会各界对养老事业进行慈善捐赠,从而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慈善基金多元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三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对于养老服务业在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满足、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化体系。同时,建设养老产业信用体系和配套奖惩机制,建立覆盖养老服务行业法人、从业人員和服务对象的行业信用体系,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养老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

3、壮大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鼓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推进涉老专业教育体系建设,把健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构建人才教育体系,形成职业人才为骨干、志愿者为补充、家庭成员为基础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完善培训机制,丰富培训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和护理员在职培训。合理确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4、大力实施老年人精神文化工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强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把老年文体、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规划,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加快老年人文化体育、教育培训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老年文体活动组织建设。组织引导老年人建立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组织,为开展科学、健康的老年文体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管理和服务,推动老年文化体育组织规范化建设;鼓励老年文体组织加强交流,促进基层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三是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作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丰富办学形式,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远程老年教育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根据老年人需求,开展科学健康的老年特色教育,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四是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组织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和社会志愿者经常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和关爱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关爱老年人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壮立.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研究[J].时代金融,2018.2.

[2] 张睿.人口老龄化视域下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治理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

[3] 钟慧澜.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因应[J].学术界,2017.7.

【作者简介】

孙 丽,中共淄博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老龄化对策建议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