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许浑纪行诗与送别诗中的造境

2018-02-22 03:45续娟娟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摘 要】 许浑纪行诗、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以景入情、情寓于景,具有感動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两类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虚境的创造,或腾挪跌宕,或柔情缱绻,艺术价值很高。

【关键词】 许浑;纪行诗;送别诗;造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有造境,有写境”,[1]诗歌也是一样。“写境”是实境,是较偏重于写实的境界。“造境”是虚境,是更富有艺术想象并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境界。许浑的纪行诗与送别诗中的虚境描写比实境描写更有“馀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艺术力量,[2]有的气势豪迈,有的柔情缱绻。《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发人意”。[3]可见,“行旅”、“离别”之作,具有感动激发人意的效果,再加上山水景物的描写,实境与虚境的巧妙运用,更是韵味无穷。

一、许浑的纪行诗

唐代士子在入仕前大都喜爱漫游高山大川,名寺古刹,其目的是为了增长见闻,广泛交游,以期获得援引推荐,为入仕做基础。许浑早年漫游越中,《唐才子传》卷七谓许浑“早岁尝游天台”。[4]早年漫游越中,一方面是登山临水,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是为了结交明公大臣,开拓仕途。游赏山水,亲近自然,同时求仙访道,逍遥乐岁,无往不适。“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5]许浑的《送郭秀才游天台》一诗,一方面记述了天台山重峦险障,飞瀑流霞的奇美风光,同时天台山又是道教和佛教兴盛之地,许浑曾云:“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早秋》),“天台多道侣,何惜更南游”(《酬报先上人登楼见寄》),故其一生兼学佛老,由此可见,许浑早年的“好入名山游”,又有了崇佛尚道的坚定信仰。

许浑一生颇多周折,升迁进退不如人意,而他又崇爱自然,流连风景,在旅途中,将眼中所见的壮美风光与人文历史、胸中的失意难平之情结合于笔端,融铸于伟辞,既有山水风景的细腻描摹,又有羁旅伤愁,登山临水的悲哀与感慨,表现出开阔博大的境界。因此,其写景观物,有实有虚。实景细致刻画,绚目多彩,虚景气象高远,感发深厚。他有两首写潼关的诗,《行次潼关题驿后轩》和《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两首诗皆写于潼关驿,对潼关形胜及周围景物概括无遗。

前首云:“飞阁极层台,终南此路回。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雁过秋风急,蝉鸣宿雾开。平生无限意,驱马任尘埃。”此为实写,为诗人离京途中所做。秋风萧萧,暮色凝重,薄雾重重,蝉鸣阵阵,勾人愁绪,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明作者明朝还要继续奔波,并表达了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整首诗将“飞阁”、“山形”、“河流”、“大雁”、“秋风”、“蝉鸣”、“宿雾”等景象细腻刻画,格调高远,气势不俗。

后首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此为虚写。首联为眼前景,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中间两联写四周的远景,为假想之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笔力雄劲,气势壮阔,富有变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此诗境界开阔,景物鲜明,被后人誉为“高华雄浑”。[6]特别是“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一联,可比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成为后世反复传诵的名言佳句。

由此可见,许浑纪行诗中的山水创作,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虚境的塑造与使用。“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为真景,现实之景,写实之景,直接描绘出潼关的雄伟气魄。而“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就完全不同,这是虚设之词,潼关与华山、中条山相隔甚远,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地借二者之雄壮显潼关之气势。“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更是驰骋想象,写远眺之景,气韵流动,气势非凡,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称此二句“有盛唐馀韵”,[7]正是作者的奇思异想,才与盛唐气象接近。再如《送郑寂上人南行》中“锡寒秦岭月,杯急楚江风”也为虚写,作者展开想象,想象自己跟随禅师一起杯渡,进入那无纷无扰的境界,表达自己崇佛爱佛之意。因此,相较于直接感发的写实山水诗而言,虚境更有“馀味曲包”的艺术力量,令人回味无穷。

二、许浑的送别诗

唐代士子为求学或游宦,大多背井离乡,四处漂泊。远离家乡与亲人,承受着旅途的重重艰难与孤独,由此孕育了伤愁哀怨的送别诗产生。梁肃在《送元锡赴举序》中就描绘过这种触景伤情的离别情景:“秋气云暮,芜城草衰;亭皋一望,烽戍满目;边马数声,心惊不已。感离别于兹日,限乡关于远道,孰曰有情而不叹息,伤时临歧者得无诗乎?”[8]秋悲暮愁,衰草烽台,满目萧瑟荒凉,更添离别苦楚,令人心惊。悲从中来,不得不形诸笔端,赋诗感怀。许浑人生大半在外游宦,游历甚广,友人众多,他曾说:“万里山川半旧游”(《别张秀才》),而友人也大多要在各地游宦,故相聚相见时欣喜若狂,互诉衷肠,相别相送时又落泪伤心,柔情缱绻。他的送别诗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刻画渲染着一种浓郁的离别气氛,情感的蕴藏量极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9]诗人在抒发离情时能将山水自然与真情实感完美地结合,寓情于景,写景入情,艺术境界极高。如《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不直抒离别之悲苦,而是以景写情,以景结情,达到了不明言情而哀情倍增的艺术效果。同时他此类诗的写景艺术也别出心裁,或用眼前景(实景),或用假想之景(虚景),或实境,或虚境,皆能婉曲表达出送别的心境。

首先,以眼前景表达离情别绪。许浑善于将眼前景与胸中情融为一体,创造出反映当时心情的独特境界。如《送同年崔先辈》:“西风帆势轻,南浦遍离情。菊艳含秋水,荷花递雨声。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更忆前年别,槐花满凤城。”中间二联用眼前之景叙写离别场景,表达送别心境,秋雨绵绵,秋水连连,离别之苦与秋雨交织,伤感无限,“船棹”,“滩鸟”,“草虫”,此种眼前之景处处暗示此愁此苦。但作者却又驰骋想象,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另辟新境,回忆起前年的别离,那正是忙于准备科举考试之时,一种“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愁跃然纸上,情真意切,字字肺腑。再如,《崇圣寺别杨至之》:“萧寺暂相逢,离忧满病容。寒斋秋少燕,阴壁病多蛩。”崇圣寺在长安,许浑曾寓居于此寺。许浑终生都羸弱多病,仕途失意,再加上与友人在寓所分别,更觉悲伤寂寞。“寒斋秋少燕,阴壁病多蛩”,皆眼前衰瑟景色与孤寂心境。

其二,用虚拟景展示友人行旅中的孤寂,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留恋。许浑善于用假想景来慰籍友人旅途寂寞,表现不忍与友人分别的心情。如《送客归峡中》:“津亭多别离,杨柳半无枝。住接猿啼处,行逢雁过时。江风扬帆急,山月下楼迟。还就西斋宿,烟波劳梦思。”中间二联为虚拟假想之景,用三峡两岸凄厉的猿啼哀鸣来衬托羁旅之人的伤感和哀愁,以此来慰籍友人行旅中的寂寞。“江风扬帆急,山月下楼迟”也是设想友人旅途中的情景,虽不忍相别,却生怕友人旅程劳顿,催促那送行的江船快速到达。通篇哀婉动人,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留恋。再如:“花下送归客,路长应过秋。暮随江鸟宿,寒共岭猿愁。”(《送客归兰溪》)倍写友人旅途的艰辛与劳累,皆为假想之辞。

眼前景虽感人肺腑,触目惊心,但虚拟景却能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许浑这类表达离情的山水诗,情感的蕴藏量极大,把那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三、总结

许浑无论写纪行,还是写送别,都能够很好地统一情与景的关系,达到情景交融。在境界的创造上很有特色,写实境真实感人,写虚境激发人意,给读者以丰富的美学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2]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2.

[3]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241.

[5] 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677-678.

[6]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512.

[7] 胡应麟.诗薮·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75.

[8] 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5270.

[9]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

【作者简介】

续娟娟(1981—)女,山西翼城人,文学硕士,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