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新模式探索

2018-02-22 03:45吕衍祥徐世雨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支教互联网+大学生

吕衍祥 徐世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依靠派遣大学生实地进行支教的传统支教模式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互联网+支教”模式的优势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支教模式的6S模型:组建支教队伍,落实并规范相关培训,对受教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完善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评价反馈体系,建构有效的支教学生激励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支教;6S新模式

目前,我国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不均衡,地区差异性较大,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限制,教育水平极其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义务支教活动,对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支教模式存在的可持续性差,成本高,对支教效果难以评估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支教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采用网络平台的新型支教模式。

一、传统支教模式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性差

目前,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主要安排在寒暑假期间,也存在少数支教活动安排在周末,导致支教时间短暂且不固定。从另一方面看,各种形形色色的支教者走马观花似的来到贫困地区,甚至其中有些人把支教当作一次穷游,别样的人生经历,亦或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导致当地教师和学生原本怀抱的希望破灭,甚至对支教者产生失望和偏见,失去主动沟通的意愿。此外,当地原有的教学模式容易受到外来支教活动的影响,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模式。

2、支教效果不明显

笔者通过对张健的《大学生支教现状调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约有65%的支教大学生认为支教活动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对支教大学生的满意度调查中,最让大学生不满意的是,自己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自身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原本是要去传播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以及丰富当地人知识的,但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类似于多媒体等,很多想法没能实现。此外,由于支教大学生与当地师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交流产生障碍,不利于良好沟通的建立。

3、支教成本过高

支教活动的开展大多集中于地处偏远的西南山区,这些地区往往地形复杂、交通闭塞、路通遥远。由此导致实地支教产生了耗时耗力、支教成本上升等问题,也加重了支教大学生们的经济负担。此外,大学生在支教过程很少能得到支教组织方和高校持续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大多数支教大学生都处于“单兵作战”、“缺钱少粮”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义务支教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安全和生活难以保障

人身安全是支教大学生们关注的首要问题。由于支教场所大多位于山地丘陵等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甚至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而且大学生对支教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缺乏了解,加之当地的生活条件大多比较艰苦,物资匮乏,都对大学生融入当地生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支教大学生的生活受到语言沟通障碍和生活方式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支教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积极性的发挥。

5、支教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支教队伍大多来源于高校的社团纳新招募和部分应政策要求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由于对支教人员的选择缺乏严格的筛选和能力的考察,因此,易使支教队伍中良莠不齐。此外,由于对支教队伍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加之高校社团很难对大学生形成实际的约束力,且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监督激励支教的大学生,导致在对支教队伍的管理中,经常出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情况。而且由于支教活动时间安排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等问题,支教队伍难以形成对组织的凝聚力和对支教活动的认同感,容易导致支教成员的流失。

二、互联网支教模式的优势分析

所谓的互联网教育是指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网络教育与学习的平台,并通过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非面授的一种教育活动。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也必然为大学生支教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借助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开展支教活动,使大学生参与义务支教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传统支教相比,网络支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支教活动常态化

借助网络平台,支教组织方可以与受支教学校在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制定长效服务计划,构建持续性的服务体系,有效地满足受支教学校当前及未来的服务需要。此外,支教组织方通过对支教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可以达到和实地教学一样固定时间上课的目的,有利于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支教模式只能短期支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支教工作的常态化。

2、支教活动成本低

支教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即可开展支教工作,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支教模式需要远赴现场实地教学的问题。支教者在整个支教活动开展中只需要承担相对较少的成本,例如场地租金、电费、网费等,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费用和其他生活成本。总之,新型支教模式在控制支教成本方面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

3、不受空間束缚,安全性高

一方面,新型支教模式克服了传统支教模式空间上的限制,为解决实地支教距离远、路途时间长,只能短期支教等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另一方面,进行支教的双方在各自学校里面通过网络便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有效地保障了支教者和受教育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

4、教育内容多样化

新型支教模式可以结合受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在对高校自身和社会上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对受教育对象的多方面教育。在学习辅导方面,为了提高支教对象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新型支教模式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和对课外知识的扩展得以实现。在安全教育方面,支教者通过普及各种安全知识常识,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以及促进他们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总之,新型支教模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受教育学生能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学习,较好的实现了对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支教者可以通过网络与受教育学生进行全面的交流,因材施教,尊重受教育对象个体学习的差异性。

三、新型支教模式的建構

笔者着眼于“互联网+”领域,对大学生支教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从调查 (Survey research)、研究(Study)、组建(Set up)等角度提出网络支教的6S模型。(具体结构如下图)

1、组建支教队伍

首先,在支教准备时期,成立一个统一的支教管理机构负责整个支教过程的开展。其次,为了获得社会团体的理解和支持,组织方有必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对支教活动和支教学校进行广泛的宣传。再次,主动联系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大学生作为支教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质量会影响到最终的支教效果,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择机制,确保每一个支教大学生具备必要的素质。一方面,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的基本素质以及课程需要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比如教学技能、性格特征、语言表达、兴趣特长等;另一方面,在对支教大学生的选择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面试方式相结合、模拟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做到公平规范以及确保每个被选中的支教大学生都具备相对统一的素质和能力。

2、落实并规范相关培训

在实地支教中经常出现因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导致支教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组织方有必要提供专业的教学培训,查缺补漏,以提高支教者的整体素质。受教育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期缺少家人的关爱,加之封闭的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普遍沉默寡言以及心理敏感脆弱;而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对支教者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确保每一个支教者拥有一定的心理学背景,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此外,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重点加强对支教者语言表达、教学技能、课堂掌控等能力的培训。

3、对受教学校进行实地调研

组织方对课程的设置应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因此,组织方需要深入实地进行全面充分的调研,了解受教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受教学生群体的教育程度、兴趣和需求、生活习惯等。此外,为了确保支教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支教者有必要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采取与当地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满足受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

4、完善课程建设

一方面,在对调研结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修订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课程,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中大多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因此课程安排应以此类课程为主。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应定位为当地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扩展,不可喧宾夺主或与当地教师的教学内容重叠。总之,应尽量避免对当地原有教学体系造成冲击,因此,开展的课程应以个性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为主,这样既可以改善当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也能拓宽受教育对象的视野和眼界。

5、建立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一方面,组织方应邀请权威教育专家或一线教师对录制课程进行评价,根据他们提出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对受教学生、支教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以后课程安排和录制的依据。

6、建构有效的支教学生激励机制

组织方将与大学的有关部门商议,将大学生网络支教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参与网络支教并做出贡献的大学生,会得到相应的学分奖励。另外,组织方会对完成支教任务的大学生颁发优秀志愿者证或给予入党优先考虑,考研、考公加分等待遇,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支教的队伍中来。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支教活动无疑为促进支教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大学生参与支教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方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便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支教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改善当地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5).

[2] 李亚松,程华东.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载体和长久机制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3(6)75-77.

[3] 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

[4] 王志刚,刘涛.大学生参与“顶岗支教”的意愿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2)54-55.

[5] 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8-79.

【作者简介】

吕衍祥,德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徐世雨,管理学硕士,现任德州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支教互联网+大学生
警惕功利性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