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类别特征聚类分析的思政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2018-02-22 03:45宋溪玺霍磊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思政教育

宋溪玺 霍磊

本文为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2017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

【摘 要】 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学习成绩、气质类型、心理素质、家庭情况、课堂表现五个维度作为参数,对样本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分析其特征,根据每种类别学生特征依照差异性需求原则,在(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以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设计多样化教案、实现分类课堂实践教学、实行差别化考核方法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开展主题教学等,以达到加强教学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优化思政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聚类分析;教学模式优化;思政教育

引言

依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已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1]。随着新时代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思想,此外复杂的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比较显著的类别特征差异。这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想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需根据学生的类别特征将学生进行划分,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采取分类授课、分类评价等方式,满足学生个体性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解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得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发展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聚类分析的必要性

1、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表现明显

在大学相对自由宽松、文化多样化的环境下,大学生无论从客观的成长环境、文理科专业背景、学习成绩等,还是从主观的价值取向、心理状况、性格类型、就业选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在道德上的多重标准。但当前思政课授课主要以大班授课为主,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方式等缺乏个体针对性,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需求满足略显不够,教学内容比较空洞,难以实际解决不同类型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2、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政治思想觉悟不高

根据调查,在生活中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较为稳定,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清晰的立场,但平时对于国家社会政治大事的敏感性不够,很少主动去浏览时事新闻,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精神不够了解,缺乏学习热情。[3]在学校里,相比于专业课,大学生普遍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学习的主观积极性,认为思政课就是“讲大道理”“灌鸡汤”的课,课堂表现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特性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满足特殊群体需求

在大学生这个多样化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特殊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注,例如家庭特困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有情感问题的学生、新入学难适应的学生、就业难的学生等特殊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情感道德需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类别分析特征,特别关注这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针对其实际需求,通过心理治疗、情感抚慰、价值引导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摆脱困境。

二、学生类别特征分析

本文以实际在校的不同专业158名学生为例,从学习成绩、气质类型、心理素质、家庭情况、课堂表现五个维度,选取在校平均学业成绩为学习成绩,通过设计测试统计气质类型、心理素质、家庭情况和课堂表现的测评值,应用统计学方法Q型聚类分析作聚类分析。结合相关分析结果综合判别将学生类别分为A、B、C、D四类(图1),综合分析表明四类学生具备以下特征:

A类学生一般具备较为全面且较高的测评值的特征,可认为此类学生较为优秀且各方面素质较为均衡。该类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朝气蓬勃,善于合作和组织。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通常在学院、班级内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活动参与度。

B类学生普遍具备中等的测评值,自主性不是特别高,通常在学院、班级内表现中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学习、活动参与度。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之下,也能容易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独创性等良好的品质,在学习、职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C类学生各个维度的测评均没有较好的表现,该类学生通常认为是班级内的后进生,有些学生文、体、音或其他运动方面表现突出,对专业和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亦不重视,往往需要老师及辅导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积极引导其将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使其在多方面取得相应的进步。

D类学生属于特殊类群体,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会形成各类特殊群体。例如因家庭经济、情感、人际关系等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新入学难适应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等,这类学生心思敏感,问题针对性强,风险较大,需要教师的特殊关怀,针对其困境,利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帮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类别特征突出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问题,本文提出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优化方案(图2)。即在得知教学目标和受教群体的基础上,对受教群体进行细致的认识,分析其类别特征。把学生按类别加以区分,并通过分析进行分类,如本文涉及的A、B、C、D四类学生,其中A类在基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主动探索式教学方法,可采取课堂辩论或主题演讲的形式,既提升了其主观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发散思维和加强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B类学生在基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式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C类和D类也是在基础教学方式基础上分别加入吸引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在这样因材施教和针对性教育的方式下,以期达到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1、设计多样化教案

教师在编写思政课教案时,根据前文所描述不同分类的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理论基础、接受能力等,制定不同教学目标、突出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知识。例如:在思政课法律知识相关章节中,针对A类学生学习兴趣浓、理论基础好的特点,为了扩展知识点、发散学生思维,设计教案时的教学目标应为如何将法律运用到生活中,教学内容应设计相关较为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针对B类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学习基础一般的中等生特点,教学内容设计不宜超纲,应以课本内容为主,通过简单的案例使他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能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C类学习兴趣低下、能力较差的个别特困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应设计为学习了解常用的法律相关基础知识,培养法律思维,避免在生活中遇到常见法律问题时出现完全不懂法的情况。

2、实现分类课堂实践教学

在思政课实践课堂教学中,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高低、理论基础等将学生分层或按文理科专业区分开,将类别差别小的学生组成大班授课,这样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及传授方法上会更加有针对性。例如在道德品质相关章节中,对于A类学生理论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可采取课堂辩论或主题演讲的形式,既提升了其主观自学能力,又发散思维加强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理解;对于B类有上进心但自主性不高的学生可采用案例分析,选取社会中的热点道德问题、引导式地进行案例谈论教学,开发更大的学习潜力;对于C类学习兴趣不高、经常逃课的学生,就应多采用将道德与漫画或者电影剧情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更容易接受并学习新知识。

3、实行差别化考核方法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4] 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思政课不管是平时课堂考核还是期末考核都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手段。目前思政课考核平时成绩比重较大,因此,教师在不能改变期末统一考试的情况下,应当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尽可能实现差别化考核,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思政课理想信念的内容,针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常用的理想主题表情包、海报等;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讲述理想信念的情景剧、演讲等;对于理论基础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主题知识竞赛等。这样多样的考核方法使學生在创作中,对理想信念对成长成才的意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试卷答题,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

4、针对特殊群体开展主题教学

在前文学生聚类分析中,会出现一些特殊群体学生D类,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感恋爱不顺、适应能力差等主观或客观因素,容易出现消极、孤立、自卑等心理问题,一旦出现极端反应,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这类特殊群体的需求,可进行单人心理辅导,也可将问题接近的学生汇聚一起采取主题式教学,明确侧重点。例如针对家庭特困生自卑的心理,要重点树立其自强自信的信念,适合单独辅导;针对因情感或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可联系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针对入学难适应的新生或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可采取课堂主题教学,以适应大学生活及就业指导相关主题,帮助学生提升适应新环境及就业能力。[5]

四、结论

首先,目前大学生基于个性化发展已呈现出类别多样化的现状,传统千篇一律的大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借鉴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多样化教案、分类课堂教学、实行差别化考核及针对特殊群体等方式优化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的素质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效果。

第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优化方案,即在得知教学目标和受教群体的基础上,对受教群体进行细致的认识,分析其类别特征。把学生按类别加以区分,并通过分析进行分类,加入主动探索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方法、吸引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等方式,可以补齐批量化教学的短板。通过这样因材施教和针对性课程教育实践,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陈刚,刘刚,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33-34.

[3] 赵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修”课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99.

[4] 辛俊会.因材施教理念下“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D].天水师范学院,2017.28.

[5] 张莹.浅谈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D].山东师范大学,2010.22-28.

【作者简介】

宋溪玺(199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