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2018-02-23 02:5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苏霍姆辅导学困生

(舒兰市小城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舒兰 132600)

“学困生”主要是指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其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在任何一个班级中都会有“学困生”,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更是普遍存在。这部分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和能力: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溜号,搞小动作,不会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业不会按时、主动、认真地完成;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拖拉惰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态度漠然,缺乏进取心;对学习失去信心,毫无兴趣,自甘堕落等。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转变 “学困生”,让他们脱困乐学,既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困生”成因

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形成的阶段,人格尚未成熟,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观念和态度;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一些不良行为会或多或少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而“学困生”某些不良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不良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1.家庭因素

我校位于城乡交合地带,距离县城约30多公里。生源来大部分来自在家务农的农民子弟、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以及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些家长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方法不当,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对孩子或是过分溺爱,不当激励,或是家长过分期望,经常训斥;有些家长本身品质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成长无益辅导:对孩子不能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一些不良嗜好对孩子的的身心产生了恶劣影响;有些家庭气氛不良,缺乏温暖,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父母或是感情破裂或是外出打工,孩子在其幼年时期没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细心照顾,孤僻自卑,心灵受到严重摧残,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学校因素

(1)教学的失误。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因材施教,不重视思维训练,忽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

(2)教师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潜能,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二、“学困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帮助他们。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的教育措施。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

1.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转化“学困生”,关爱是前提,辅导是关键。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个眼神,一个触摸,都能产生意外的效应。而差生在班级中常常被学生鄙视,教师有意无意的暗示,在家受到父母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存在厌学情绪。他们内心世界很需要得到肯定与表扬,这就需要我们对待“学困生”更要有爱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自觉的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困生”转变成为“不学就困”的好学生,才有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2.辅导学生,增强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有经验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差生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要想方设法让他获得成功,树立自信。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一点点成功 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后,教师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导,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对不懂的问题要细致、耐心地讲解,他们就会被老师的不辞辛劳、循循善诱所感化,从而走出自卑的心理世界,勇敢大胆地探究、积极主动地实践,自强不息地进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创造氛围,建立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说: “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要使学习上的“学困生”得到较快的进步,除了老师的爱,还需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发挥同伴和家庭的良性影响作用,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使“学困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尊、增强自信。全家群策群力,帮助其克服懒惰意识,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错综复杂,转化方法各异,任重而道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排除“学困生”的障碍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不懈的努力,给予学困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多角度地进行“综合治理”,就能有效地解决“学困生”问题,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脱离“学困生”的队伍,充分地展示自身的价值。让我们共同期待奇迹的发生,我也坚信奇迹一定会发生!

猜你喜欢
苏霍姆辅导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