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探析*

2018-02-23 02:5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物质化竞争力毕业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38)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同时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全党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1]

那么,文化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着怎样的影响?学者们莫衷一是,虽然外部的影响因素可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但是却很难解释为何同一所高校甚至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这就表明存在某种潜在的因素使得个体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从个体所持有的文化资本的不同来进行解释。[2]

一、文化资本与就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文化资本对就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本与个体能力相关性的研究。Bourdieu(1986)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技能与修养,以身体化形态、客观化形态和体制化形态三种形式存在。由于资本的一大特征就是稀缺性,文化资本也不例外,作为权力与地位、支配与统治的基础,文化资本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无论个体、组织或是阶层,对于文化资本拥有和积累的差异势必导致其权力结构的不平等和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文化资本的积累对个体的竞争能力有着巨大影响。秦勃(2013)指出在不同场域中,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积累该场域所认同的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本,以此来获得社会对自身的认可,高校毕业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范围的能力提升,应当开拓眼界,扩大文化资本积累的范围,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汪卫平(2015)分析了文化资本对个人教育的影响,发现文化资本的积累程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成正比,增强文化资本的积累有助于高校毕业生获得更好的机会。因此,文化资本的积累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着重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资本,提高其受雇就业能力。[3]

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对就业竞争力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少研究者根据高校毕业生个体之外的客观因素解释了就业现状,但对于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尽相同的情况很难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忽视了高校毕业生自身所持有和积累的文化资本对就业竞争力所造成的影响。[4]

二、文化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就业竞争力 (Employ ability)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所提出。“就业竞争力”的提出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国际劳工组织(ILO)所界定的“就业竞争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这种观点注重的是个体既有能力的体现。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这种观点则更侧重于个体的潜在能力。不同学者的研究契入点以及关注视角各不相同,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维度以及提升路径等研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具体包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关系能力和就业观念五个维度。

职业是当今时代进行社会分层的依据和基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个体必须获取更优的教育和更高的文凭才能更有效的在社会进行流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推行大众化和普及化,这种做法虽然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但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毕业生因外部和自身原因导致毕业就失业、由于前阶段的盲目扩招而导致部分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下降等。看似人们获取文化资本变得更为容易,整个社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呈现大幅增长,那么,在高校毕业生当中谁能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呢?这时,个体文化资本便成为社会的重要遴选机制。[5]

随着文化资本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文化资本的研究已经有社会学拓展至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结合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将高校毕业生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划分为三个维度,即身体化文化资本、物质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身体化资本”是一种具体化的状态,呈现形式为文化、教育、修养等形态,它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获取的,包含了具体化、实体化过程的假定在其中。个体所获得的身体化资本其实质是外部文化不断影响自身意识,二者持续内化的过程,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会耗费所需者大量的时间、物力和精力,另一方面还必须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增强积累,从历史上看,通常积累了雄厚文化资本的家庭,其后代与他人相比具有更优越的条件。因此,专业化人才在任何领域都是稀缺资源,只有不断提升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才有利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文化资本的第二个维度是“物质化资本”,它与身体化文化资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承性,譬如名画、名著、文化遗迹、机器设备等,在具体化物质化这方面可以被传承的。人们可以通过物质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使用从而获取利润,“而行动者的力量的大小,获取利润的多少,是与他所拥有的物质化化资本是成正比的”。因此,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大物质化文化资本的积累,从而提升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资本的第三个维度是“制度化的形态”,具体表现为一些特定的制度安排,典型体现为教育资格认定的相关规定。这是一种通过硬性的制度规定而形成的文化资本,例如高校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等,通过制度规定使文化资本落到实处,具有合法性和标准性。制度化文化资本与其他维度的文化资本相比起来其优势在于更容易获得合法保障,它也使身体化文化资本获得认可,也是个体可以通过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转化为其他资本的凭证和桥梁。这一特性使得人们为了获得制度化文化资本而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了获评更高的职称,要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同时还要有物质化文化资本的投入,比如相关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从而获取自身所需的制度化文化资本。

三、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所有理论的生命力都在于它们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并且最终指导实践,从而积极推动个体和组织的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本文探寻了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却不尽相同的更深层次原因,进而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路径。

1.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为了有效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当从多方面加强自身文化资本的积累,例如努力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为自己创造和争取各种就业机会,提升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更加重视对于学生文化资本的培育,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改进现有的培养方案,以便使毕业生的文化资本结构与市场需求接轨,从而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物质化竞争力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泛物质化思潮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非物质化”的激励方法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