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文学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2018-02-23 20:53王秀霞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谷崎趣味

王秀霞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谷崎润一郎(1886-1965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唯美派的代表作家。他因早期创作的《麒麟》《少年》等作品受到永井荷风的推荐而登上文坛。他的创作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年代,在其长达55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形成了注重官能美和日本传统美的两种创作风格。在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谷崎的“中国趣味”及其成因

1922年,日本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中央公论》第1期开设“中国趣味”专栏,登载了小杉未醒、佐藤功一、伊藤忠太、后藤朝太郎、谷崎润一郎的文章。谷崎在文章中指出,“中国趣味”中虽然“趣味”二字听起来分量太轻了,但是它却意外地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很深的关系。我们今日的日本人看起来是基本上全盘吸收西方文化并被其同化,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的“中国趣味”却令人吃惊地仍在开枝散叶[1]。谷崎“中国趣味”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成名后的谷崎润一郎曾在《关于我的幼年时代》中写道:“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当然有青年时代以后的学问、经验、同社会的接触、和前辈友人的切磋的影响,但回顾过去,别人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我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大部分是意外的受幼年时代的影响。”[2]总的说来,谷崎中国趣味的形成与他幼年时接受的教育、成长环境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明治25年秋天,谷崎润一郎进入阪本寻常小学读书,在那里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稻叶清吉老师。当时在学校里学习汉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7岁入学的谷崎渐渐显示出了其文学才能,8岁时以一首汉诗《天河》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不少人称其为天才。谷崎那时就非常崇拜具有渊博知识的稻叶清吉老师,所以经常走很长的路去拜访他。“他在回忆文章中,反复强调稻叶清吉老师是最优秀的老师,对他影响最大,这是中学时代的其他老师无法比拟的”[3]15。稻叶清吉在汉学、儒学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也很欣赏谷崎润一郎,尤其注重培养谷崎这方面的能力。稻叶清吉除了教他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另授其藤原定家的和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中国的唐诗宋词等。后来,由于父亲生意失败,谷崎润一郎暂时未能升入正规中学,他便想方设法半工半读,在私塾——秋香塾进行学习。在此期间,私塾的主人贯轮吉五郎——一位60多岁的老汉学家,为其讲授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进一步培养了其汉学的素养。“当时谷崎的作文采用汉文调,文章行文之美,叙景之妙,都是出类拔萃的”[3]8。除了从私塾和恩师那里受影响之外,谷崎还曾提到,母亲也教过他《十八史略》等,可见他也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从小接触汉文化和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为谷崎“中国趣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参考欧美学制制定日本现代学校制度,于明治5年(1872年)颁布了全国性的教育法律《学制》,然而作为旧时代学问核心的汉学却并没有随之衰败。事实上,一直到明治中期,日本都是汉学的时代。因为新政府的高官大部分都是在各藩里学习过汉学的人才,他们的价值观仍然受汉学的影响,并且对汉学极为热爱,甚至连很多律令都使用汉文体。基于这样一种社会背景,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规定课程外,辅修汉学也成了一件极为常见的事情。

对谷崎帮助很大的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好友——笹沼源之助。父亲生意失败后,谷崎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考虑退学,最后帮助他完成学业的就是笹沼源之助和稻叶清吉老师。在大学期间,谷崎因生活困难和怀才不遇而心情抑郁,笹沼源之助安排谷崎在自己家的别墅疗养,谷崎在这期间创作了《麒麟》。

(三)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谷崎润一郎在随笔《芥川君和我》中写道:“当时西方文学正处于鼎盛时期,至少在年轻作家之间鲜有人去回顾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对此感兴趣就会被认为是头脑僵化的证明。然而芥川君和我却志趣相投,都早早地开始逆流而上,爱上了东方古典。”[4]在东京府立第一中学的《学友会杂志》第35期和第36期上登载着谷崎创作的4首汉诗——《牧童》《护良王》《观月》《残菊》。这4首都是非常出色的七言绝句。比如《牧童》:

牧童声中春日斜,

青山一半入红霞。

行人借问归何处,

笑指梅花溪上家。

由此可以看出谷崎具有较高的汉诗素养及对汉文化的喜爱。另外,谷崎对中国的美食文化和建筑也非常感兴趣。谷崎有部作品叫《中国饮食》,其中记录了28种中国菜及其制作方法,认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在于韵味十足的古诗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他还曾宣称“我比那些长期住在中国的日本人在饮食方面知道得还多”[5]。不仅如此,他在偕乐园还见识了中国式的建筑、家具等,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中国题材作品对中式建筑和家具的细致描写很多都是以此为原型的,甚至在其移居关西后还专门找来了偕乐园的建筑师建造中式新宅。总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是谷崎“中国趣味”形成的重要源头。

二、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解析

(一)随处可见的中国美食

在谷崎的很多作品中,中国菜随处可见。比如在专门写中国菜的随笔《中国饮食》中,他将中国菜分为燕菜类和海参类等28种,并就食材和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美食俱乐部》描写道,美食俱乐部成员G伯爵厌倦了日本料理的单调,偶然间看到了中国餐馆——浙江会馆中花样众多的宴席,回家模仿并做出许多的美味,满足了美食俱乐部成员们的口味。由此可以看出谷崎对中国江南美食的肯定。另外,他在《秦淮之夜》和《天鹅绒之梦》中更是如数家珍般列举了“醋熘黄鱼”“炒虾仁”“鸭舌锅”“东坡肉”等菜名。甚至在回归日本传统美的名作——《细雪》中,中国餐馆和中国菜仍是随处可见:“东雅楼位于南京街,是一家广东风味的小店,店堂前面也切卖牛肉和猪肉。”“油腻的食物做成中国菜,也很好吃。”主人公一家外出吃饭时也经常会选择中国餐馆等。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中国美食恰恰反映出了“中国趣味”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作品中汉文化的融入

在谷崎的很多作品中,中国文化元素也都信手拈来,中国的古典文学、京剧、建筑、艺术等随处可见。比如谷崎登上文坛的代表作——《麒麟》就是以中国儒学经典——《论语》为原型进行改编的。不仅如此,1918年和1926年先后两次访问中国之后,他更是写出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作品。1918年,谷崎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刚在奉天(今沈阳)安顿下来,他便迫切地要求好友木下杢太郎带他去看京剧。但是第一次接触京剧,谷崎却没办法理解,更多的是感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他在随笔《观京剧有感》中写道:“看着后面出来的花面演员的化妆着实叫人感觉不爽,给我一种被梦魇追逐的不愉快感!还有那喧闹不休的伴奏音乐,毫无节制的大锣大鼓,简直是震耳欲聋。”[6]尽管第一次听戏并没有给他留下好印象,但是谷崎并没有放弃。在旅行期间,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天津,他几乎每天都要去一两个戏院听戏,甚至专门买了戏曲集《戏考》来研究。终于,他发现了中日两国在传统戏剧方面的共性,对京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另外,他对中国的建筑和艺术等也都颇有研究。《细雪》和《天鹅绒之梦》对中国建筑、家具以及书画的细致描写都体现了谷崎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追求。

(三)中国美景意境的升华

1918年10月9日,谷崎润一郎从东京出发,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中国之旅。在随笔《中国之旅》中,他详细记录了第一次中国之旅的行程。“从朝鲜经满洲抵北京,从北京乘火车到汉口,从汉口沿扬子江而下,途经九江,登庐山,又回到九江,这回从南京出发去苏州,从苏州去上海,从上海去杭州,最后又回到上海”[7]42。他回国后创作了《苏州纪行》《秦淮之夜》《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等名篇。1926年,谷崎第二次来到中国,但是只在上海停留了一个月左右便回国了。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作家,回国后写出了随笔《上海见闻录》《上海交游记》等。两次中国之旅使谷崎切身体会到了中国北方和南方景色的不同。他在多部作品中将中国南方和北方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中国江南的喜爱之情。比如在《中国旅行》中,他这样写道:“较钟意的是南京、苏州、上海一带。那里的景色要比北方美丽得多,树木繁茂,人也漂亮。火车的环境更好,气候也更适宜。”“越向南走越觉得在朝鲜和满洲的花费真是可惜了。”[7]40-44在他的游记和随笔中,关于江南美景的描述也随处可见。在《苏州纪行》和《蓝色的花》中,谷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苏州塔的生趣和水的魅力,在《鲛人》中描写了江南的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在《西湖之月》和《天鹅绒之梦》中把西湖的湖光山色描述成了童话般的仙境。中国不同地方的景色亦是属于中国元素的范畴。谷崎将中国美景融入作品中并进行了升华,这亦是他中国情结的体现。遗憾的是,在1926年第二次访问中国时,他从中国作家们那里了解到了现实中国和他想象中的不同,回国后他便停止了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

三、结语

谷崎润一郎是近代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登上文坛至与世长辞,他始终勤勤恳恳,笔耕不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作品的浸润是不可忽视的。从小的耳濡目染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以及他本身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促使了谷崎中国情结的形成,而两次中国之旅则把这种情结推向了高潮和幻灭。大量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以及多部作品中中国元素的融入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谷崎润一郎文学创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这对探求谷崎文学的本质、解读其文学创作的动机和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全集[M].东京:中央公论社,1958:212.

[2]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全集[M].东京:中央公论社,1983:321.

[3]叶渭渠.谷崎润一郎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4]谷崎润一郎.芥川君和我[G]//谷崎润一郎全集:第17卷.东京:中央公论社,1982:224.

[5]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M].赵怡,译.中华书局,2005:127.

[6]谷崎润一郎.观京剧有感[G]//谷崎润一郎全集:第22卷.东京:中央公论社,1982:70.

[7]谷崎润一郎.中国旅行[G]//谷崎润一郎全集:第23卷.东京:中央公论社,1983.

猜你喜欢
谷崎趣味
但忘不妨
谷崎润一郎小说创作“中国趣味”的取舍
论谷崎润一郎文学中男性人物的作用
法然院随想
趣味连连连
日本学界对谷崎润一郎的研究综述
趣味阅兵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