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玩”起来人物“立”起来
——《景阳冈》教学

2018-02-23 20:59张学伟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虫景阳冈武松

张学伟(特级教师)

【教学理念】

语文教材中有一类文章,是古典名著中的节选。《景阳冈》就是选自《水浒传》的一个传统篇目。这样的课文,我们的教学定位是把它作为“引子”。

作为“引子”,它至少应该承担两个任务:一是“引诱”学生阅读原著。课文作为名著的一个窗口,学生借之走近名著,亲近名著,进而产生兴趣,阅读原著。二是“引诱”学生熟悉古白话。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接触古白话的语言,继而熟悉这种文字的表达,为后面的古典小说阅读,甚至是文言文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问自己:按你的设计,孩子上完课会喜欢上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吗,会打开原著阅读吗?孩子上完课,对这样半文半白的语言还陌生吗?读这样的文字还惧怕吗?……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策略是和孩子一起“玩”,力争让情节和人物“站”起来。我的教学手段是和孩子一起“读”,努力让他们和古白话“一见钟情”!

【教学流程】

一、快板引入,梳理文路

1.师说快板: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这一天,思念亲人回家乡。中途经过景阳冈,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

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把名扬!

2.师生交流。

师:这段快板说的是什么事?这篇课文按照顺序都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水浒传》是由“话本”演变而来的。快板书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用快板书开课,形式切合,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梳理了课文,又拉近了学生和古代白话小说的距离,一举多得,简洁明快。】

二、喝酒——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一)喝酒——体会武松的“海量”

抓住文中“十八碗酒,一饮而尽”的描写体会武松酒量惊人。

(二)语言——体会武松的“倔强”

1.出示对话:

武松(敲着桌子)∶“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店家∶“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

武松(奇怪地)∶“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

店家(得意地)∶“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过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问。”

武松(笑)∶“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店家∶“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门倒’,初入口时只觉得好吃,一会儿就醉倒了。”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2.师生先读后演,进入角色,再现武松和店家要酒时的对话场景。

3.思考:从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武松?

(板书:倔强,酒量)

【设计意图:在热闹的读演活动之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层去发现语言背后的意蕴——从要酒的过程看出怎样的武松。研读语言,在于忠实原著,通过文本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去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人物“与众不同”的表现。让学生逐渐感悟到,对武松的“喝酒”的描写,使其英雄形象丰满起来。】

三、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一)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把几处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逐句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把几句话联系起来再思考,你又能明白了什么?这叫——“一画二想三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相关段落中把武松的想法画出来,认真研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二)交流阅读感受

1.逐句交流。

①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的骄傲、不相信)

②(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武松有点心虚,但是要面子)

③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有侥幸心理,想碰碰运气)

④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给自己壮胆,自我安慰)

2.联系思考。

师:整个过程在上山和下山之间,武松的心情——

(犹豫、矛盾、纠结)(板书:纠结,胆量)

【设计意图:课文中这一段细致的描写,清晰地展示了武松从犹豫到决断的心路历程,为后文打虎作了必要的铺垫。利用这一段引导学生读、画、思、联,既能悟出内容,又能习得方法。】

四、打虎——研读动作,体会“紧张”

(一)一段朗读

(出示: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师生交流朗读:怎样才能再现紧张的场面?

(语速快才能表现动作快、场面紧张)

2.师生对读(师读“老虎”的语句,生读“武松”的语句),表现出老虎的凶猛,武松的敏捷。

3.思考:老虎“一扑二掀三剪”,武松三“闪”,能不能换成“躲”?

(体会用词的精妙,“闪”字表现动作更快,更有英雄气概。)

(二)一段解析

1.读“打虎”的段落,梳理出几个关键动词:跳、揪、按、踢、打。

2.分析:有一个动作是至关重要的,是武松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的关键。认真比较,是哪个动作?(按——控制住老虎,转守为攻)

【设计意图:行为由若干动作构成。此处引导学生紧扣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语“跳、揪、按、踢、打”,不但使武松打虎具象化,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辨析哪个动作最关键,看似平常,却引导学生去分析事情的主要关节,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3.交流:打虎过程异常紧张,你从中读出怎样的武松?武松在打虎过程中,他是不是非常冷静?

(学生从“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作两截”“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读出武松在不顾一切、拼死一搏时,比较紧张甚至有点慌乱的状态。)

(板书:紧张,力量)

五、总结拓展,聚焦提升

(一)感受行文的“一波三折”

酒醉上山——看见榜文——执意上山——躲过攻击——举棒打虎——哨棒折断——空手搏虎

(二)感受武松的“亦人亦神”

师:你们看!“倔强、犹豫、慌乱”,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的表现。但武松的酒量、胆量、力量,这是“神”才会有的!清朝评论家金圣叹讲了一句话,武松是人,也是——神!

【设计意图:引用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一下子把人物“拎”起来了。】

师:这就是《水浒传》中最闪光的英雄,千百年来人们最喜欢的好汉,施耐庵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位亦人亦神的好汉——武松。关于武松,《水浒传》一共有十回书描写,他还有很多故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看看武松一生的经历,你觉得他只是打了一只虎吗?

(师生交流:武松既打景阳冈的猛虎,更打人间的恶虎。武松的一生,就是打虎的一生!)

【设计意图:再“拎”一下,把武松的故事、武松的一生都串起来,学生对人物和故事就会有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

猜你喜欢
大虫景阳冈武松
武松打虎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我家里的武松
漫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豪饮猛虎降
武松:喝酒好赚钱
小蚂蚁过河
武松的醉与不醉
观笼中虎
缩写《景阳冈》
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