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2-24 00:53
新课程(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水资源新课改核心

尚 丹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江西 南昌)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组成。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有人地矛盾产生深刻的认知,认识到保护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地理学科涵盖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讨论两者在特定时空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能够在地理课堂中开阔视野,学会用整体、动态、全面的眼光分析地理现象,把握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社会调查、户外考查、实验观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萌生探究精神,养成坚忍的意志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地理核心素养是对地理学科特征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指明的核心素养对“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具有终身性和实用性,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巨大影响,是学生将地理知识内化于心的根本保证。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满足应试考核要求,同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的观念、态度和技能转化为有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涵养。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立足教材,走进生活

高中地理课程需要从地理角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态度,自觉审视和改正不合理的行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谓“树人”指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将地理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他实践领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和隐性教育资源,地理教师应立足教材开展教学工作,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设计教学方案,确保课堂上呈现的知识点相互联系、逻辑清晰且能构成知识框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每章节后设置“问题研究”环节,教师应利用教材设置的案例组织课堂讨论,用对话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问发言,通过启发诱导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材涉及的知识点经过提炼加工,具有普遍适用性,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是空洞无效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类型多样的生活场景中验证教材内容的可靠性。人教版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对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做出描述,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些自然规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方能展现,学生难以在短期学习中透彻理解。教师以“家乡的河流地貌”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家乡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尝试分析这些地貌与城镇分布的关联,从而将书本中的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认知能力。立足教材是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前提,走进生活是运用核心素养的归宿,两者相辅相成方能促进地理课堂增效提质。

2.转变方法,激发潜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课程内容按层升级,基于学生多元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学习方案。高中地理教学长期受应试观念影响,忽视学习过程而重视学习结果,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与构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相违背。地理教师应转换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直接告知和指挥要求,创造宽松的对话环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既能从上而下解决问题,更能从下而上整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该内容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对该问题的解答体现着学生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建议地理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世界水资源数据和我国水资源数据,同时记录自己一天的用水量,反思哪些方面存在浪费并说明理由,将所得结果在课堂交流。通过量化自身水资源使用状况,学生真正建立自己与水资源的深度联系,彻底吃透教材知识,在掌握基本水源知识的基础上将保护水资源的理念贯彻于个人生活。在课堂中预留充足的讨论和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感悟、分析,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以提升关键涵养。

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过程缓慢而深厚,新课改背景下需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和能动性,确立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让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特质和道德素养,以世界胸怀成就自我。

猜你喜欢
水资源新课改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