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以河北省为例

2018-02-24 00:41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产教河北省院校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河北省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因种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省走在我国高职教育前列。究其原因是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为高职教育投入较多,促进高职院校较快发展,反过来,高职院校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产教融合较为充分完善。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特点与人才培养的现状

1.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首先,经济发展现状。河北地处京畿要地,既是京津门户和全国联系首都北京的必经之地,又是“一带一路”重要陆海交汇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据2017年《河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生产总值实现35964.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7.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7416.5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039.6亿元,增长11.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7985元,比上年增长6.0%。”在2017年全国各省GDP排名第8,但人均GDP排名第17,呈现出省强人不富现象。由于收入较低,许多人才流向收较高的京津地区,加重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同时,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省千载难逢的机遇;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事、国家大计;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为张家口市及全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旅游和体育产业、扩大对外影响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开放,落实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河北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为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减少风险是河北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9所(公办学校48所,民办院校11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国家骨干院校4所、国家优质校13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1所、省优质校11所,在校生49.6万人。河北省高职院校数量不少,但排名靠后。《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排行榜》显示,排名前100位的仅有承德石油高专(第33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第72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第73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第81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第83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第85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99位)。虽然在全国排名总体处于中上,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高职院校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区域特色对接不够,职业院校生产学生与社会需要脱节,形成“校企两张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河北省产业转型协调发展的策略

根据经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分布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和服务供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才能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通过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1.依区域优势,发展特色高职院校。河北省十个地级市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廊坊、保定两市与京津毗邻,又有雄安新区作为腹地,借力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优质资源,职业院校强化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科技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岗位。秦皇岛、唐山、沧州等城市有优质的沿海资源,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为成套重型装各、海洋工程装备、高端石化、港口物流、高技术船舶、滨海旅游等资源,高职院校联手企业,培养相关职业人才是秦皇岛、唐山、沧州当务之急。张家口、承德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绿色环保发展意义重大。张家口借助2022年奥委会,冰雪运动及服务人员特别急需。张承地区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设立绿色生态产业带,发展新能源、大数据、新材料产业和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是未来重点。高职院校结合张承地区特色,培养相关职业人才,成为必然。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是京津、雄安的功能拓展区,职业院校携手新兴产业,在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健康等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做好产教融合,解决人才需要意义重大。

2.随产业转型,及时调整高职专业。河北省与津京发展落差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产业转型期。应结合产业转型实际,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河北区域经济服务。目前河北省产业融合、校企合作中,有部分学校出于各种原因,合作企业一般制造业较多,如传统机械制造、汽车维修、钢铁冶金等,与落后产能相结合,很难吸引学生选报专业,学生毕业后收较低,发展前途不明朗,反过来又导致学校招生困难。全省到2020年计划再退出1000家左右一般制造业,雄安新区规定“严格产业标准,限制承接和布局一般性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实行正面清单制度,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现代化提升,推进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河北高职院校中,一般性制造业2018年开设机械制造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4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0所,分别占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总数的40.6%和 50.8%,从专业设置上看,专业老旧,不能与规划发展相结合。为此,及时调整高职专业,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相结合,与相关企业合作,适应地区产业转型,获得市场准入,才是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3.据省情办高职,助力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重点有五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如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企业融合,做大增强。二是借助“雄安新区建设”、2022奥委会,与京津加强合作,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人才。三是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培养文化旅游前后服务人员,让旅游带动景区及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四是加大与节能环保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五是瞄准京津市场,与绿色有机农业和功能食品企业融合,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将河北省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高职毕业生和农民收入,使农业技术人员乐意留,留得住。六是与中小企业合作,职业院校随政策与产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应适应产业转型协调发展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产教河北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河北省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