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播学视角浅析电影《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师》票房成功原因

2018-02-24 07:50李辰雨焉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角色塑造爸爸

李辰雨焉

摘 要:国外影片的不断引入,不仅丰富了国内的电影市场,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多元性魅力。其中,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师》,更是成功逆袭,收获了一片好评。 两部影片不论在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十分具有特色。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这两部票房成功的影片进行初探。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嗝嗝老师》;励志人生;戏剧冲突;角色塑造

随着国外影片的不断引入,我国的电影市场更加开放和多元,这不仅丰富了国内的电影市场,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师》。印度引进电影《摔跤吧!爸爸》于2017年5月5日在国内首映,这部看似“小众”,由阿米尔·汗带领他的“娘子军”出演的影片,当日票房打败了同日上映的《银河护卫队2》。而在后期更是一路逆袭而上,登顶票房冠军。2018年10月12日,《嗝嗝老师》上映,国内观众再一次选择进为印度影片买单。该片上映首日的排片率为11.9%,但是首周末票房却有近3000万元,这是在“十一”黄金周后国内电影市场经历了“降温”后的一个“小热潮”。可见,印度同类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观众缘”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从传播学角度浅析《摔跤吧!爸爸》和《嗝嗝老师》票房成功原因。

一、在影片主题方面,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励志的人生经历

由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了曾经是印度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自己没有实现为祖国在国际上夺得第一块摔跤金牌的梦想,就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儿子身上,但是不料造化弄人,他的妻子生下了四个女儿。他绝望至极,但是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的时候,他看到了大女儿和二女儿与同伴的打斗。他惊喜的发现女儿们具有摔跤的天赋,于是他决心排除万难,要把女儿送往世界级摔跤比赛的舞台,最终女儿在爸爸的陪伴和鼓励下获得了世界冠军。这样一部既有浓浓的亲情又有挥洒汗水的励志故事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尹鸿在评价《摔跤吧!爸爸》时也提到,这部电影表达的主题:父女情深、励志成长,这样的故事是能够共享的。

《嗝嗝老师》中的女老师奈娜,因为说话总是“打嗝”,影片名字由此而来。女老师奈娜总是“打嗝”,原因是她身患“图雷特综合症”,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神经性抽搐,总是不能控制地发出好像打嗝一样的“喔喔”声。可是这样一位“说话都不利落”的女老师,最终用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坚强信仰,带着她的那些来自贫民窟的“吊儿郎当”的差班生成功逆袭。这样一部充满着师生情谊和执着坚持的影片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两部影片的主题有着共通之处点:有梦想的人,只要你在努力,全宇宙都会为你让步,都讲述了平凡人物的励志人生。

二、在表现手法上,两部影片都有合理的戏剧冲突

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美如果有真来点缀,那将更美多少倍。玫瑰是美的,而更美的是它所内含的香味”。可见,具有生活真实性的作品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摔跤吧,爸爸》作品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通过戏剧手法,设计了合理的戏剧冲突。例如,影片中的大女儿吉塔,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逆袭者”,她在获得小有成绩之后,变得浮躁,失去自我。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印度国家体育学院,对于一个从小村落走进大城市的正值青春的女孩,周围的都是新鲜和新奇的,不论是教练,还是同伴,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充满新鲜感的。最终她没有抵住这些新鲜的“诱惑”,不再保留父亲要求她剪成的短发,并且开始质疑,甚至抛弃父亲传授给她的战术。她开始越来越看不起自己的父亲,不任何并且认为父亲的那些战术都已经过时了,在一次训练中还出口顶撞父亲。在和父亲的一次交手比赛中,她用新教练教的战术成功赢了自己的父亲,开始沾沾自喜。此时在一旁的妹妹劝说,不是父亲战术过时,而是因为父亲年纪已大,体力已经衰退,可是吉塔却还是执迷不悟。这种人物的“起伏”多变也“动摇”着观众心理。最终在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中,吉塔终于觉醒,她毅然决然剪掉长发,重新开始使用父亲曾经教授的战术。吉塔这一角色形象是十分丰满的,原因在于在她成长过程中设置了层层波折,而也正因为她的这种一度迷失和丧失初衷才使影片的情节更为曲折,留有悬念,进而更有深层的教育意义。

《嗝嗝老师》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负面角色,影片中爱与奈娜老师唱反调的优秀班级的教师,也只是与奈娜老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所不合。但是影片中泄题事件这一情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层次性,虽然这是商业电影惯用的编剧手法,但是也丰富了影片的可看性。

三、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具有创造性

摔跤是一项对抗性激烈的运动,因为其残酷性和激烈性,往往只有男性专有。虽然现在在国际比赛中设有女子摔跤项目,但还仅仅局限于是女性之间的较量。尤其是在女性仍受歧视,并且没有自由选择就业等权利而言的印度,女性摔跤是对印度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一种挑战和冲击。但是在影片《摔跤吧!爸爸》中,父亲辛格为了锻炼女儿,期望女儿成为更加出色的摔跤手,不顾周围的质疑和嘲讽,让女儿吉塔和男孩比赛。在正式的比赛中是没有不同性别的比赛的,因为不管是力量、反应速度还是生理特性,女性和男性进行摔跤比赛都是一种很难的挑战。女性身体的有些部位,男性不能触碰,何况是贴身摔跤?男性在比赛时可以赤膊上阵,但是女性在比赛时如果因为激烈碰触衣服被撕扯等,会有暴露躯体的风险,更何况是宗教习俗如此浓厚和森严的印度。父亲辛格和大女儿吉塔的勇气的可贵不仅在于敢于挑战摔跤本身,更在于敢于挑战印度的传统观念和文化。

嗝嗝老师奈娜,她没有像其他大多数老师那样照本宣科,照搬教案,让学生整天局限在教室当中进行“题海战术”。相反的,她一直堅信“生活即教育”,她把生活中的常见生活场景带到课堂中,开展了一堂堂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生活中的数学课”“生活中的物理课”“生活中的化学课”,带领着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们走进了知识殿堂。另外,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有一套。比如,她的班里有个学生很有计算天赋,可是他却将这个小聪明没有用在“正道”上,而是用在了小赌上。嗝嗝老师知道后,既没有严厉批评他,也没有对他放任不管,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点醒了这个孩子,“你可以在合法的情况下去‘赌博,你可以去股市掌控数据,以后做一个股市银行家”。结果她的这番话挽救了一个班里的“失足少年”,也可能为社会培养了一个未来人才。这就是充满爱的教育的力量,是时时刻刻用真心点醒、点亮和点燃孩子!这样一位有爱有智慧的老师怎能不引发观众的共鸣呢?

四、充满诚意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宝莱坞是印度的一大特色,代表了典型的印度影视文化,在亚洲影视文化中独树一帜。宝莱坞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想最莫过于诚意了。《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拍摄,绝对是诚意满满。男主角阿米尔·汗,印度国宝级的男演员,在影片中他要饰演19岁,29岁,55岁三个不同时期的年龄段。为了能够完美的呈现不同的阶段,他拍完19岁后,再努力增肥去拍老年阶段,他从28公斤到暴增97公斤。最后再次疯狂健身去演29岁,他花了5个月爆减25公斤,体脂降到了9.6%,成为真正的摔跤手。5个月的时间,阿米尔·汗做好了体重的“加减法”。有诚意的好电影才会值得大家的喜欢!

《嗝嗝老师》改编自原作 《叫我第一名》。整个作品没有照搬原著,而是基于印度的基本教育国情进行了“加减”,可谓也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一方面,影片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具体过程做了“减法”,例如:奈娜老师依靠趣味教学法完成了“差生逆袭”,以及她意志坚韧形象的刻画,都体现着宝莱坞歌舞片独有的节奏和幽默。另一方面,影片也做了一定的“加法”:在美国的原版《叫我第一名》中,主角老师教的是小学生,学生对残疾老师的观念的转变相对比较容易。而印度版本的嗝嗝老师奈娜教的是中学生,课业难度、学生情况差别比较大。班级中“尖子生”对“差生”的排斥和嘲笑,“老师”对 “差生”的种种不信任,都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变化性。透过这部影片,让观众看到了更加繁杂的印度社会教育现状。尤其是其中对印度社会某些领域的所谓的传统和公平原则问题的探讨,更加丰富了该影片的内涵。

短短两年时间,印度电影就成了国内影院刮起的一股新潮流。原因在于他们在中国影片市场找寻到了一个准确定位,即在娱乐化的外壳包装下,藏的其实是现实主义的内里。印度电影的题材大多歌颂真善美,让观众看着很有触发点,充满正能量。从《摔跤吧!爸爸》到《嗝嗝老师》,在温情的大众化故事下,融入了对社会问题和文化观念的探讨。这种不借助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叫座的口碑赢得市场,说明了印度电影在平衡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间的驾轻就熟和独到之处。正如网友总结的那样,“印度电影有三宝:走心、音乐、正能量”。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角色塑造爸爸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我和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