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

2018-02-24 05:26王凤霞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6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生化检验血常规

王凤霞

【摘要】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并评价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①在血常规指标方面,观察组PLT(血小板)、WBC(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生化指标方面,观察组TBIL(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LB(白蛋白)、A/G(肝功能白球比例)相比于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展开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可对其血细胞功能及生化水平进行充分掌握,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生化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2

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而作为病毒性肝炎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乙型肝炎有着复杂的病理机制,且传染性强、流行面广,会对人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累及,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及安全。如果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尽早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减少严重并发症(如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肝硬化等)。经研究发现,在血常规及生化水平方面,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存在一定差异[1]。基于此,本实验以我院53例病毒性肝炎与53例健康志愿者为例,就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23~76岁,平均(42.8±5.4)岁;经临床检查,本组患者均确诊为乙型肝炎。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22~78岁,平均(43.0±5.7)岁。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所有患者的静脉血,并将其分别放入两支抗凝真空管中。一管采用深圳雷杜血球仪来检测血细胞,将血常规相关指标详细记录下来,并用仪器配套的校正品来校正检测到的数据。另一管血液标本则采取离心操作,将血清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型号为迈瑞BS-200全自動生化分析仪对血清展开生化指标检验,其中所用到的试剂包括质控品(需维持在控制范畴内)以及仪器配套试剂。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PLT(血小板)、WBC(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血常规指标,以及TBIL(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A/G(肝功能白球比例)等生活指标水平进行观察与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常规水平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PLT、WBC以及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化检验项目比较

观察组TBIL、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LB、A/G相比于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疾病,乙肝主要由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下降,浑身乏力,以及肝脏功能受损等,其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方式的改变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乙肝患者,临床如果治疗不及时,那么就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容易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疾病,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积极做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治工作尤为重要[2]。

分析相关调查研究得知,病毒性肝炎病毒除了会损伤患者的肝脏以外,还会对其重要器官及系统造成累及,引起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即为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当乙肝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并且发生造血功能抑制以及肝硬化等情况时,其机体内白细胞计数就会显著降低[3]。究其原因,主要是乙肝病毒侵入患者体内后,会使得骨髓干细胞染色体发生异常分化及增殖,这样一来,在制作血液标本时,溶血剂就会破坏红细胞,从而影响白细胞计数,引起假性增高。此外,对于乙肝患者,由于其骨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害,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在引起溶血现象的基础上,导致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下降。因此,通过对乙肝患者展开血常规检验,可将其病情变化有效反映出来。但为提高临床准确度,还需对其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验。本实验结果显示,对于观察组乙肝患者,其PLT、WBC、中性粒细胞等血常规水平,以及TBIL、ALT、ALB等生化指标水平,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正式了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展开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可对其血细胞功能及生化水平进行充分掌握,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艳华.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69-71.

[2] 汪峻岭,徐兴伟,李 惠,等.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44-45.

[3] 吴冬云.对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检测价值的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4):52-53.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病毒性肝炎生化检验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干扰及纠正性回归分析
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病毒性肝炎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