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问题研究与思考

2018-02-24 02:35刘超张红兵马爱玲郭春光徐小云
青年时代 2018年3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刘超 张红兵 马爱玲 郭春光 徐小云

摘 要:就业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不仅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上升,同时就业难度不断增大,在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尤其是发达城市,所以农村急需高学历人才,而现代大学生不愿意面向农村,这一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向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上升,高校毕业生已逐渐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大。而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作用,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也关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需要大量大学生人才,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在城市就业,城市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农村有优势,农村在再教育、再培训上很难吸引大学生留在农村就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缺少人才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现迫切需要树立新的理念,指导和服务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尽快补足人才短板,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指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是高校目前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二、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现状

一般所说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而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近几年,在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指导下,面向农村就业虽已普遍为大学生所知晓,但是由于观念上的问题,农村地区仍不被看好,就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每年高职毕业生中到基层工作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0%,但是真正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却不到3%,人才扎堆于东部发达城市比较明显,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政策仍应进一步显现和加强[1]。

三、影响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因素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主要有三种途径[2]:一是政府和准政府岗位(指由政府财政支付的各种服务农村基层工作的岗位);二是市场化岗位(主要指各种农村组织或农业企业中的工作岗位);三是自主创业。而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供给数量有限

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基层具备相应数量的岗位安排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出自传统的观念和计划体制的影响,排除一些由于观念等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些因素外,农村基层提供的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几乎很少。农村地区许多基层岗位由于经济现状和入编名额等方面的制约,无法满足招纳更多的优秀高校人才,许多农村一线就业机遇中的岗位成为“官二代”的专利,短时间内新岗位不太可能空出给高校毕业生。

(二)亟需大力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经调查,经济待遇、物质保障及社会保障等是高校毕业生对于到农村基层就业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当前还难以满足的,制定与落实各项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是首要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真正充分重视起来,在制定及落实配套政策时及时考虑到毕业生这方面的需求。

(三)基层创业困境频频

农村创业形势较严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要归咎于传统观念的狭隘,认为在高校毕业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或回老家创业,就会被认为读书没有出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与目前的市场经济大潮流的冲突和矛盾显然不可调和。另外,要想在基层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大量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有这些创业打算的学生的需求[3]。

(四)农村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错位

高校的教育模式与农村基层需求现状没有切实做到有效衔接,在包括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缺乏实际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对接,并缺乏科学的渐进调整[4]。若农村基层就业中新出现的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有特殊需求,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停留在数年前的标准,毕业生仍然无法得到满意的工作,只有高校对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基层的实际需求做到科学灵活地衔接才能打破农村基层就业供需双重矛盾的“瓶颈”。

四、促进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对策

(一)保障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利益需求,完善激励机制

因农村基层单位本身的原因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积极性,当地单位应该提高工资、增加设备、优化环境等,解决毕业生的担忧。相关部门和村干部应该把中央和各地的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制定更优惠的措施,如在职称评定、公务员录用、岗位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5]。加大引导和鼓励的力度,对在农村工作表现突出者應给予相应回报和政治待遇。另外,对于想扎根农村的毕业生,各地政府可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对农村就业的毕业生采取宽松的户籍政策,可以自愿选择户口是农户还是非农户[6]。诸如此类的政策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让他们成为农村所需求的主人,这样既有利于毕业生在农村的创业,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增加基层岗位,让更多的毕业生到农村开拓事业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各基层单位可适当增加基层岗位,给更多的毕业生提供机遇到农村开拓事业。

(三)家庭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子女到农村就业

现在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想去农村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学生中很多都被家长否决,父母辛苦赚钱,省吃俭用,把子女送到城里来,目的就是想走出农村、缩小贫富差距。高校毕业后,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发达地区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薪资福利。据调查,有50%的父母要“根据待遇情况”再决定是否鼓励自己的子女到农村就业,对于自己的子女到农村就业,则给父母带来思想上的落差,可以说给他们丢了面子[7]。

传统就业观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应该鼓励和引导子女到农村就业、创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扎根农村,立足基层,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而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也会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8]。

(四)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引导他们在就业时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做到从实际出发。

五、结语

随着我国大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被全社会所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大规模需求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在了解其现状之后,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因素有农村方面、国家政策、大学生自身、高校四个方面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如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增加基层岗位、完善激励机制、转变家庭观念等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王俊,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164 .

[2]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左军,嘉兴市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7):24-26 .

[4]张雅光,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就业供给状况分析,学术论坛,2009,(9):190-193.

[5]周乃武,李春,就业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对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出国与就业,2010,(9):27-28.

[6]黃雄,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办公室业务,2010,(5):50-52.

[7]贺佳欣,宋绍富,赵娟,大学生新农村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以河北省为例,就业指导,2010.8,6(8):100-101.

[8]苏武,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认识和思考,科技文汇,2010,(6):3-4.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