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交互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研究

2018-02-25 10:16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体教学内容交流

李 琴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路井中学,陕西 渭南)

多维交互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价值取向,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为条件,通过调动师生课堂的积极性、交互性、参与性,达到双主体共进、共享、共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双主体多维交互”旨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教导”走向“引导”,教师需创设疑境、引导诱发、深入探究、收敛点拨。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死记硬背、应试练习”过渡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作出合理的结论。

一、多维交互教学模式的意义

“多维交互教学法”是一种利用主体思想的自由开放思维、动态转化拓展的优势,以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为基础,以学生主体作为主要层次,采用多维交互、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多维交互”主要体现在主体的双元化、资源的整合性两个方面。

主体的双元化是在教学过程中,交互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以教师为主体,设计出具有交互模式的教学内容。依托于每个个体的背景和阅历差异,产生多样化的视角和观点并进行资源整合,通过交互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越,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

资源的整合性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共享。主体因素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促进事物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整合优质的资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进行传达、分享。语文本身作为一门科学,是主体之间进行精神交流,资源整合利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以更好的体现。

二、多维交互教学课堂的构建

1.课前“双主体交互”——引导

课前预习是设计丰富课堂内容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认知和研讨练习。学生在对课文有一些感性认识后,根据原有知识,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新课改提倡“感受式阅读”,即对课文进行批注阅读、画圈阅读,重点句摘抄阅读,了解作者的意图,体味作者的情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以文章概要、疑问、精华等笔记形式呈现。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往往体现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讨和练习。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微信、留言等多种交互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形成“课前交互教案”,基于学生的诉求,确保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多样等特点。此方法既保证了语文内容的系统性,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

2.课堂“双主体交互”——合作

现代教学论指出,认识不是教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教学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以“问题”为意境,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意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问、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课、机械地训练,教师也不是填鸭式讲解。教师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学会交流[1]。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提问:为何焦仲卿与刘兰芝不选择私奔而是以死殉情。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所有的学生资源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课后“双主体交互”——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与“习”的关系。课后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空间延伸,根据“实践和认识”的哲学原理,学生通过练习的实践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已经对已有的认知进行改造和创新,在新的认知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在课后的工作中,“双主体交互”提倡教师积极成立“实践交互小组”[2],精心设计课后作业,组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实践,同时也能使教学工作达到学生自助—互助—他助的格局。

多维交互教学法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合作共享,激发学生深入实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导、学、习”四个方面的精心设计,使师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使语文教育工作有改革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主体教学内容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