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预防策略

2018-02-25 10:16李育红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家长

李育红

(甘肃省镇原县太平初级中学,甘肃 庆阳)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和稳定,乃至学校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课题组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问题,在甘肃镇原县部分农村乡镇中小学开展调研,根据调查结果,现就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如何预防进行探讨。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特征

1.欺凌行为的目的具有盲动性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他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让身边的人都能够接纳、尊重自己,但是不管他们的思想还是行为又没有发展成熟,更谈不上自控能力,因此,涉及具体的欺凌行为时,往往表现出目的盲目性、动机多元化,哪怕别人一个不屑的表情或者一个自己看不惯的行为动作,都有可能导致一场冲突发生。

2.欺凌行为的团体倾向明显

中小学时期,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学生逐渐走出一个个小家庭,迷茫、困惑和恐惧等心理便相伴而生,再加上群体性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以,中小学生由于某一共同目的而容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非正式小团体。当这一团体中的某个成员抑或某些成员面临外界的嘲弄或威胁时,他们很容易聚集在一起群起而攻之,表现出一定的团体性。在这一方面,对于欺凌者也好,还是被欺凌者也好,均有一定的体现。

3.女生欺凌行为逐渐增多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女性视为柔弱的代名词,但在近几年见诸媒体的校园欺凌案件中,女生的欺凌行为呈迅速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女生是弱势群体,欺凌行为在女生身上“得逞”就不难理解;二是女生较为内向,当弱肉强食的“女霸”降临时,一般没有胆量或者勇气进行举报,无疑纵容乃至助长女生欺凌行为嚣张;三是女生长期产生的内心冲突不能得到适当的宣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突发性爆发而形成欺凌事件。

4.“校闹”舆情呈多发态势

继“医闹”之后,“校闹”又开始上演,在部分媒体的报道中呈多发态势。为什么“校闹”会愈演愈烈?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向其家长“告状”,家长就会到学校追究责任,一般不管谁是谁非,学校都要教师去承担一定责任。按照如此发展逻辑——越闹越受到重视,不闹才怪。据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的访谈:他们认为家长若不去学校“闹一闹”,问题将不能得到解决,同时孩子的权益将不会得到保障。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意见,其实指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益将如何得到保障。

二、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预防对策

1.加大家校合作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家长是主要合作者,如果能与家长建立有效联系,无疑是校园欺凌行为化解的有效措施。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教师可以关注到中小学生的家庭和课余生活,从其兴趣、日常行为切入,从而分析他们欺凌或者受害的内因,如此不仅有利于事发后展开妥当处理,也有利于采取主动,将一些欺凌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2.丰富网络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与学生在合理的时间段进行快捷、方便的沟通,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校长热线”“网上调查”等方式,捕捉学生的心声,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思想状况;设立“谈心室”,配套常用的心理检测表,以帮助学生自测或者诊疗;设立心理信箱,组织教师适时借助网络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置“网络沙龙”,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并及时奖励参与的学生;借助“网络讲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优良的传统、灿烂的文化,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增强辨别能力,从而遏制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建立“咨询站”,为学生提供有关国家时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通过一系列措施,为根治校园欺凌行为提供一定参考。

3.增强法律知识

教师只有掌握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犯罪学等有关知识,才能有针对性。美国犯罪学家赫西等认为,年龄与犯罪存在相关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个人的犯罪率会越来越低。因此,中小学生的欺凌行为是该年龄段的正常现象,因此,出现校园欺凌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引导、遏制和预防。

4.强化学校治理

一是严格依法治校。对于校园事故出现后,根据事件的性质,由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进行追责,做到依法治校。二是成立教师、家长委员会。对教师教育事务问题的处理,应由教师、家长委员会协同调查,举行听证会,提出解决方案。在这种多元处理机制下,“校闹”便会失去滋生的温床,从而打通了表达意见的渠道、维护了权益,做到民主管理。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家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