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教材基于理想追求的人物教学的一些思考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

2018-02-25 10:16王怀强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天国

王怀强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重庆)

一、基于理想追求的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制定了“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2.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学生只有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近期来看,高考有对核心素养和选做题中人物评说板块的要求,利用重要的历史人物精心设计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历史教学的空洞、枯燥,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帮助其理解和感悟历史事件,培养其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3.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需要

历史上的众多人物为理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正面引导学生,还可通过历史人物的错误言行之后果从反面警醒学生。但在高考的考试模式下,一些教师出于功利的想法,放弃了内容多、不易得高分、不易教学的人物史教学,在必修板块也刻意回避或淡化对历史人物的教学,从而使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备受冷落,这就使本应承担且有独特优势的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二、基于理想追求的人物教学的角度

1.选择恰当的历史人物

选择什么人物,取决于其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关联度及其与课程立意的关系。如《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因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袖,以他为核心设计教学,可以以人带事,增加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同时,农民起义也可以理解为农民阶级在近代史上为了自己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理想而不断追求的努力。洪秀全则是最典型的代表,透过他对理想的追求可以更容易探究农民阶级的作用与局限性。

2.探讨理想确立的背景

理想的确立一般是基于为了生存或更好地、持续地发展的忧患意识。这就决定了为什么要树立理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也为理想的达成度、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做了铺垫。如本课,洪秀全理想的确立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及家庭命运的忧患,树立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最初理想,再到科考受挫后对前途无望的忧患,再加上当时人民的生存和民族危亡的忧虑,促使其产生了推翻清朝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这就决定了他必将站在历史的潮头,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3.再现追求理想的努力与不足

执着追求理想比树立理想更加重要,其对最终的结局将产生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洪秀全为了追逐理想在前期做了多方努力:著书立说、创立拜上帝教,以凝聚民众并激励其斗争,还要反孔,来表达与旧社会的决裂并为拜上帝教助威,虽鼓动了民众,但同时也体现出其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政治智慧;亲自披挂上阵,与教众一起东征西讨追逐天国梦想;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构建人间天国,意图通过平均主义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梦想,以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为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时期的到来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天朝田亩制度》因空想性无法真正实施,理想天国变成了纸上天国,故不能真正、持续地获得民心。定都南京后的洪秀全完全变了一个人,迷恋权利、耽于享乐、脱离教众,结果是独享取代了共享,等级取代了平等,勾心斗角取代了兄弟同心,无法阻止天京事变的发生,导致革命力量受损的同时还给了清廷以喘息的时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直至最终灭亡。

4.探讨追求理想结局的原因,感悟历史的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是用历史的智慧照亮学生前行的人生之路。通过层层设问,既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还可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本课可如此设问:前期,洪秀全看似与理想不断靠近的原因有哪些?后期理想趋于破灭的原因又有哪些?换一个农民领袖是否就可以避免梦碎的悲剧?这说明了什么?从洪秀全对理想的追求与效果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理想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需灵活处理,有的课可行,有的课不可行,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课标而异;有的可以以之为主线统领全篇,如本节内容,有的只可一带而过,甚至不应涉及;有的需要正面出击、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有的适合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要学生互动参与,不隐恶,不虚夸,不贴标签。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天国
时光的水滴
洪秀全为何承认“下凡”
洪秀全何时得到《劝世良言》?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天国影帝杨秀清
一粒沙子
近代早期先进人士的复兴中国梦之路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历史课堂教学视角的选择与实践——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