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2018-02-25 10:16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花坛作业本铅笔

戴 武

(合肥市长丰县徐庙中学,安徽 合肥)

一、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走进生活性原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数学课堂“动”起来,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教材,精心地设计,从而创造出鲜活的生活情境。如:在讲授“位置与方向”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和学生一同来到教室外面。教师对学生说:“这是我们学校的中央花坛,现在咱们以这个中央花坛为中心,来说一说四周建筑物的方位。”学生们仔细思考,他们站在花坛的旁边,一边环视周围的建筑物,一边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以校园的中央花坛为中心,旗杆在它的正北面。”还有的学生说:“体育馆在花坛的西北面,操场在它的东边。”还有的学生说:“学校外的一个超市在花坛的东南面。”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正确,表现得不错。”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去学习“方位”的知识,从而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使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

2.方法指导性原则

纵观小学生这一群体,笔者发现,小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然而,数学中有不少知识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应用一些数学方法去探究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代换的数学思想。小明买了2个作业本和6支铅笔,一共花去12元,三只铅笔的价格等于一个作业本的价格,那么,铅笔和作业本分别多少钱?教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想一想铅笔和作业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一时间,学生没有思路。接着,教师说:“三支铅笔的价格等于一个作业本的价格,这个条件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6支铅笔就等于2个作业本的价格,因此12元就可以看作是4个笔记本的价格。”教师说:“你说得很好,这用到了一种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这种代换的数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1.在合作中探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讲授“二十以上的计算”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算法,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20以内的计算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今天咱们学习20以上的计算。”教师出示例题:25-8然后,教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道题目怎么计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内不时地观察孩子们的讨论情况。在A组中,有的学生说:“可以把25看做10加15”在B 组中,有的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算法:10-8=2,15+2=17,15-8=7,10+7=17;在C组中,有的学生说:“我们既然学习了20以内的计算,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倒推。因为17+8=25,所以25-8=17”这样的教学方式仿佛给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2.在猜想中探究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然后,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得到规律。如:在学习整除时,教师对学生说:“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之后,有的学生说:“这些数的个位数可能是偶数。”然后,教师出示一组数:12、24、66、28学生说:“我算了算,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5整除”;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了另一组数:15、25、30、45。学生们算了算,有的学生说:“这些数可以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猜想,巧妙设置疑问,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什么第二组的数都能被5整除呢?于是,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3.在情境中探究

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利润率的概念,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们的妈妈开了一家服装店,一件衣服的进价是20元,售价是60元,你们帮妈妈算一算利润是多少呢?”有的学生说:“应该是40元。”教师说:“回答正确,那么,你们知道利润率是多少吗?”学生有点迷惑。于是,教师说:“我们知道了利润是40元,而利润率指的是利润占进价的比率。”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对利润率的认知加深了一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猜你喜欢
花坛作业本铅笔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作业本
作业本里的故事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冬日清晨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美丽的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