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读后感

2018-02-25 20:10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彦欣
学苑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戈尔丁二十世纪荒岛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彦欣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人性的善与恶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在小说、电视剧、电影等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工具或载体中更为明显。近代以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人类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人类也越来越相信科学知识和民主精神可以征服一切,人类的理智和智慧可以战胜一切;但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不得不引起了全世界人类的悔悟及反思。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蝇王》应运而出,为英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与以往英国荒岛文学《珊瑚岛》《鲁滨逊漂流记》不同,它主张揭示人性恶的思想,人一旦脱离了文明世界的秩序、科学、智慧、理智、文明,就会变得混乱不堪、野蛮、罪恶,人性恶不容易控制,人往往将罪恶归于别人,而放纵自己身上的兽性。一旦释放,便一发不可收拾。

欧美对戈尔丁《蝇王》的研究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如罗伯特·肖尔斯(Robert Scholes)揭示了戈尔丁作品的讽喻性质,称其为寓言编撰家;伊恩·格勒格(Ian Gregor)探讨了作品中的神话结构及神话人物原型,人文戈尔丁小说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无法为某一题目或结论所归结;塞缪尔·海恩斯(Samuel Hyncs)探讨了《蝇王》中象征手法的使用,称其为“本世纪最重要的象征小说之一”;约翰·凯瑞(John Carey)于2009年出版传记《<蝇王>著者威廉·戈尔丁》,认为戈尔丁属于威尔斯(H.G.Wells)的传统等等。

而国内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研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及其他作品,以陈焜先生1981年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论文为标志。研究者们分门别类地对戈尔丁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进行了鉴赏和评说,其中陈焜、刘若端、裘小龙、张中载、翟世境、潘绍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起到了引领作用。

戈尔丁终其一生都在向人们揭示人性恶,他认为人类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作为作家的责任就是让人们知晓它的险恶,了解它、控制它并且最终驾驭它。人性在面临不稳定的生存环境时的野蛮化,而不稳定的生存环境即戈尔丁笔下那个以脱离现实社会世界而存在的一个荒岛,包括严酷的环境、社会文明秩序的不健全、科学的不发达甚至于无、人性的盲目无知等等。

通过本部作品,可以进一步理解并拓展《蝇王》中关于人性的定义及现状,也希望可以发表一些自己关于人性的认识及人性在未来可能野蛮化的看法。

猜你喜欢
戈尔丁二十世纪荒岛
勇闯荒岛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南·戈尔丁:失去与情感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荒岛求生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少年的回声
性依存叙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