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精神对价值观的影响

2018-02-25 12:00陈晓霞
艺海 2018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青少年

陈晓霞

〔摘 要〕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特色。书院人文教化就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注重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民主、对真理精思善疑及道德践履、仁爱贵和等方面。书院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规范了人与人间的交往、彰显了求真务实的作风、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促进了人们和睦相处。

〔关键词〕书院文化;价值观;青少年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私学,经东汉、唐代的发展到五代末期基本形成,在北宋时期确立了制度,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山东曲阜的尼山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南宋成为书院发展的极盛时期,后经元代、明代的变化,到了清代书院已经完全流于科举的附庸,20 世纪初,随着新式学校的兴办,书院制度逐步失去其意义并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书院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开创了一代学风,为传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虽然书院作为教育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历史,但书院文化仍然对当今教育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一、书院人文教化精神的影响

书院人文教化精神就是儒家文化中的特色,指注重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书院对士人的人格、价值要求体现在对“道”即儒家的道德理想追求上,强调士人应该将“道”转化为统治秩序,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 书院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将其制度化为章程、学规等形式,对“道”的追求是在个体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青少年的成长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艺术素质的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动力和有力保障,崇高的品德是个人追求知识的力量源泉,也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社会道德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青少年在各种道德因素的接受上出现混乱,表现为道德判断的两面性和“双重人格”现象。在学校里和公众面前,表现出宽容、善良,但在家里及私人空间里,老师不在的时候却表现出狭隘和冷酷。针对这种情况,慎独内省的道德人格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青春期性格叛逆,自我张扬个性的愿望比较迫切,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浮躁、骄傲、不懂得尊重、唯我独尊乃至狂妄自大的不健康人格。空泛的大道理和过于完美化的道德榜样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和认同感,他们对伟人的崇拜远远赶不上对影视、体育明星的疯狂追逐,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向往的道德人格榜样是鲜活而又生动的,以突出个性为美,而不刻意追求完整和圆满。

书院人文教化精神对青少年德育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坚持和遵循儒家“德育为先”的原则,用儒家文化精髓即思想道德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儒家把人的优良品格归结为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德者,才之率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青少年人格塑造的目标与内容就是修身、立德、济民、致用;自省自克,严于责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論语·里仁》);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其次是要从大众传媒、舆论氛围方面入手,改善社会教育的道德环境。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快、易接受等优势,适时传播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使青少年时时处处都能生活在和谐、美好的舆论氛围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道德的认知、评价和选择能力。第三是要宣传优良风气,改善人际环境。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人际环境对个人成长有显著的影响,处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蓬勃向上的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德就能互相效仿,互相感染,也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第四是注重人的伦理道德教育。自孔子始,儒家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 《大学》提出:“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儒家的明德、亲民、止善和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始至终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所以,要联系实际,对青少年因人施教、及时自然,从小道理到大道理,从情感投资到以理服人,使他们将自己的道德目标追求变成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书院平等民主精神的影响

《论语》云:“当仁,不让于师。”书院教育家以其虚怀若谷的胸襟叮嘱学生在“仁”面前不要谦虚,要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自己也要向学生学习请教,“不耻下问”。“学无止境,道之弥深”,书院教师与学生在真理、在“道”面前是平等的,这就是书院的师生平等精神。

书院师生平等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发扬平等民主的教育精神。在对青少年教育中既要提倡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尊师重教,又要坚持师生平等民主。老师要求虽严却不压制,注重身体力行、循循善诱,要摒弃“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人”不良风气,树立“师生的感情甚笃”“尊师爱生”的优良风气。教学过程中注重“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相互问难切磋和互相砥砺,“须从自家身中沉思默识,或摅所得以求证,或质所疑以求明,或平时所玩经书及先儒格言未能慊心相与论辩,大家平气以相资,虚心以相受”。书院师生平等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青少年贫富贵贱的身份性限制,“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有志于为已”和“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而决非“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或“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endprint

书院师生平等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家长要以平等身份与青少年交流,使青少年在一种宽严相济,平等友善的环境和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健康成长。

三、书院精思善疑精神的影响

书院的精思善疑精神就是善于思考,不唯书,不唯圣贤,唯是是从的精神,正如朱熹所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方始是学。”

书院精思善疑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倡导“精思善疑”“求之于心”,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精思善疑不是简单地否定,更不是盲目地排斥,是在深入研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怀疑,“疑”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主观臆造的“疑”,是博学、审问的结果。有了“疑”,并不是仅仅“存疑”而己,而是要“慎思之,明辨之”。“慎思”“明辨”是“去疑”“求是”的过程,是在“博学之,审问之”的基础上而生疑。书院精思善疑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青少年要有个人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在学术上不同学派之间各抒己见,学派自由争辩,倡导百家争鸣,不同学派共同讲学,打破自我封闭,坚持开放式学习与研究。书院精思善疑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在于允许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择师,中途仍可易师换校,不受地域、门户派别的限制,来去自由。师生相互答疑问难、相互激励获得新的观点、思想,不断学术创新。书院这种精思善疑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还在于让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启迪认识,在思考中怀疑,在怀疑中切磋、博学、探索、提高。

四、书院道德践履精神的影响

书院道德践履精神就是倡导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首列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教”纲常原则,又是道德主体践行准则,就是强调道德修养、如何做人。

书院道德践履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德育以“行”为其出发点,靠“行”来检验,“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就是“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青少年的师长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经明行修,堪为多士模范者”;就是“学贵利行”,正如朱熹所言:“所谓教之道也,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无不在于学,此教之道也。”青少年要成才,就必须身体力行;只有能够经世致用,才堪称“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院道德践履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重践履、务实行”:考察名山大川,体验风俗人情,“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注重日常教化,践履日常生活礼仪,注重从生活细节做起。书院道德践履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重视人的自觉性,重视在实践中的思想转变,明实理,做实事,强调知与行并重。把修身看作是一個过程,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按照社会的要求,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之逐步接近社会所要求的标准,通过道德教化来实行“正心”“修身”。书院道德践履精神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的强烈竞争、积极合作,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系统,兼顾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维一体性。

五、书院仁爱贵和精神的影响

书院仁爱贵和精神就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其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 “泛爱众而亲仁”,在家爱父母为“孝”;爱兄弟姐妹为“悌”;在学校爱老师为“敬”;在社会上爱朋友为“信”,再扩大开来,爱民族、爱国家为“忠”。“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和”的意思是把两种以上的事物辩证地统一起来,使对立的两方面相辅相成。不致对抗与冲突。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在行事处世中,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中庸之道”,“允执厥中”。当然,这种“和”不是简单地调和矛盾,而是事物的辩证的统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这个意思。仁爱贵和精神不仅对家庭人员间有极强的聚合作用,对同乡、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沟通具有凝聚作用。没有爱心的社会是一个没落的社会。相反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人人都有一份爱心,那么世界总是会充满希望的。主导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仁爱、兼爱思想,在今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书院仁爱贵和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启示:第一以孝悌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仁爱自亲始”,要从善良、忠诚、信义的角度出发,从孝敬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关爱尊重周围的人;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从心理学角度讲,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家庭溺爱和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价值定位和心理倾向,有的人甚至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青少年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理解和善待别人,严于律己,乐于帮助成全他人;第三要坚守基本的做人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自己不愿干的事,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别人去做,这是做人的原则。“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喻利”(《论语·里仁》),意即君子关注道义,追求道义通达,小人关注利益,唯利是图。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个人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其直接后果是人际关系恶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坚守基本的做人原则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集体利益放在前面。第四由人、社会推及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要不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让他们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去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爱祖国。第五提高真爱的辨别能力。青少年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和利益冲突不断冲击着他们,各种不道德行为熏染着他们,加之自身心智不成熟,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弱,他们很难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爱”,而常常把讲江湖义气、哥们义气当作最真的“爱”,为朋友两肋插刀,罔顾道德和法律。应当清楚明白地教育青少年认识到,正确的 “爱人”是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准绳的,而不是无原则的“滥爱”。

参考文献:

[1].徐庆全.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出版社,1994.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4.

[3].喻本伐,熊贤君 . 中国教育发展史【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李晴.《书院的现代意义探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5].唐亚阳,陈厚丰.《中国书院精神之探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本研究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16CZLJ03)、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16—ZX—JC—04)资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