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探究

2018-02-26 04:05吴荔飞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区域间特征

吴荔飞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

新版的高中地理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素养是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它是塑造人地协调观、培养综合思维的基础。

一、区域和区域认知

要了解区域认知,首先需明确何为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人们为了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需要,往往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比如不同国家、省份;按经济区域划分,比如中国的东部、西部、中部经济带;按自然区划,比如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等;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如大洲、大陆到国家、地区以及某个小地点。区域的划分种类多种多样,但都是为了认识的需要,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等级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等。

为什么要了解区域?因为它使地球表面的无限复杂多样变得井然有序。那什么是区域认知?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和习惯,使人们具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简而言之,区域认知就是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学生有或没有这种意识,形成或未形成这种习惯与思维方式,是衡量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否形成和达到何种素养水平的基本依据。那么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区域认知”的意识和习惯。

二、“区域认知”培养

(一)明确区域位置

要认识某一区域,需从位置着眼。先定位,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再概括位置特征,说明区域自身及与相邻地理事物的关系。它是打开“区域认知”的基础。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强化读图识图意识,例如,识记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突出地理事物的分布,都可以让学生心中有图,图中有物。

(二)认识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指体现一个区域最独特、最显著的表征或标志,它既是区域整体性的表现,又是差异性的集中反映。

首先,了解区域特征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其次,对各特征要素还要进一步的分析和阐明。比如给一张地形图,在常规的读图名、图例和注记之后,如何读出地形特征?需要引导学生:(1)看颜色或注记,读地势倾斜方向;(2)看颜色色差或注记数据的变化,读地势起伏大小;(3)估算各类地形的比重大小,读主要地形类型;(4)看主要地形的空间方位,读地形的空间排列组合。第三,对区域进行整体特征的归纳,使各要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广大,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流水地貌显著,耕地面积少,人口稠密,盛产水稻、亚热带经济作物等,水土流失是常见的生态问题。第四,一个区域的内部特征总体上是一致的,在不同的尺度空间呈现出来的特征可能不尽相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流域,有一段绵延2000余公里的河谷,周围森林覆盖率不足5%,两侧荒山荒地全是裸露的红土,素有“内陆热带飞地”之称。完全有悖于季风气候下的湿润自然面貌。可见在小尺度空间,区域的特征显然会受到一个因素的扰动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区域总体特征及各要素的特征分析及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区域尺度观和发展观,才能更全面、更综合地探究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的问题,从而实现对某一区域的初步认知,指导区域发展。

(三)区域差异是区域特征之一,主要通过要素和景观差异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差异性的存在,才造就千姿百态的区域面貌,比较差异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谋求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例如,在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些同类城市发展方向相似,经济结构趋同,彼此掣肘,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提升。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在比较中强调“区域认知”,学生才更容易把握区域最突出的优势,认识区域的不足,评价区域发展过程的得失,给出建设性意见,使“区域”形象更加立体,从而丰富“区域认知”。

(四)关注区域协调

由于区域间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必然存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就为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条件。例如,通过交通发展和信息交流,带动区域间资源、人口、商品的流通,从而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各自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建立区际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大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大尺度的区域认知,也是宏观角度的区域综合思维。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典型案例,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既要学会分析理解区域协作的原因背景,又要评判区域协作带来的影响,从更高的角度、更宏观的视野认知区域。

总而言之,在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不管是综合思维的养成,还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树立,区域都是其重要的载体,只有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使区域认知内化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和习惯,树立认知世界的正确价值观念,并形成受益终身的必备品格。

[1]李琳.谈“区域认知”素养的落实路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3).

[2]王民,邱怡宁,蔚东英.区域认知的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31-34.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区域间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抓住特征巧观察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
区域间农地流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调研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