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语文优质高效课堂

2018-02-26 04:05徐海梅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具性实用性记叙文

徐海梅

(甘肃省酒泉中学)

时光荏苒,步入教师这一行业也有十三个春秋了,依稀还记得刚毕业时的豪言壮语与满腹自信,也记得刚刚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时的那份青涩与不安,其间当然也有因学生的几句或赞赏或质疑的话而带来的或欣喜或失落的情绪变化。而且每经历一次情绪上的波动,自己都在思索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的课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语文课?

2009年春,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提倡优质高效课堂,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下面我就针对我心目中的高效语文课堂谈几点浅薄的见解。

首先,从语文的实用性这一角度看,学习语文要重视实用性与工具性,要学以致用。学记叙文单元,要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写法,学会欣赏并写作记叙文;学习现代诗单元,要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写法,学会鉴赏并尝试写作现代诗;学习新闻单元,要学习新闻的基本写法;学习散文,要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与写法,这才真正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实用性的目的。而现在的许多语文课,老师们只注重文章本身的内容,而忽略了文本的体裁特点,讲完之后,学生只知其内容,而对于怎么写这类文章却完全不知,这样的语文课学习无疑是无意义的。比如学习《小狗包弟》这篇记叙性散文,好多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穿插了许多相关的事件、图片,学生确实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整堂课听得很专注,但却忽视了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这堂课显然是失败的。再比如学习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好多老师又大讲特讲二战时德国虐待俘虏的事,而忽略了新闻这一体裁的写法、特点。如果语文老师大讲特讲这些,那么历史老师上课讲什么?因此,语文的实用性与工具性这一特点不容忽视。

其次,既能让学生静心思考,又能师生合作,共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前的教法是老师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老师基本无交流,老师说这篇文章讲什么,学生就认为写什么内容,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成了“提线木偶”。近几年,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明显,“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新课标”下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于是,语文课堂上,学生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在思考,人人都在讨论,但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否值得探讨,和文本有关吗?还是未经思考随口提出的问题,以致花费了时间却做了无用功呢?结果,学生的讨论浪费了时间却没解决问题,最后还是老师匆匆讲解收尾。因此,我认为应将新旧两种教学方式有效结合,适当选用,而不是走极端。

再次,学习内容紧扣文本,不脱离文本随意拓展。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有的老师花三四节课讲作者曹雪芹,讲金陵十二钗;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三四节课讲《水浒传》中的108单将;讲《再别康桥》,花一节课讲徐志摩和他的爱情故事;讲李白的《蜀道难》,则变成了李白的专题讲座。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样才是好语文课,学生爱听,这样的语文老师更是博学多才。可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花大量的时间讲课外知识,文本内容自然没有时间细讲,而文本内容才是精华,才是需要细细品读的。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的看法无疑是本末倒置。

最后,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不同于理科,语文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对人对事的做法,我们在学习这些人的作品时,不妨稍作延伸,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学习《小狗包弟》一文时,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勇于自省、承担过错的品行,我也适时地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犯了错,也要勇于自省,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这才是一个大写的人。”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则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苏轼面对困境淡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学习《归去来兮辞》时,则告诉学生:“人不必过分地受物质、权利、名誉地位的束缚,有的时候不妨率性而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诗意地栖居。”

总之,我心目中的语文优质课堂不是上课时老师多么博学多才、侃侃而谈,不是课堂气氛多么活跃,学生讨论得多么热烈,而是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能静心思考,师生共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习语文,孩子们能熟练写作各种文体,还能通过文本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足矣!

[1]李志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段志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0).

猜你喜欢
工具性实用性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如何写好记叙文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