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徐州诗词的生态思想与城市建设

2018-02-26 16:45刘千晗施涛涛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徐州苏轼

刘千晗+施涛涛

内容摘要:近几年,江苏徐州市全力发展经济建设,在步入由资源型城市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期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徐州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只有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才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这也是城市公民追求生态环境美的热切期望。苏轼作为徐州的“老知州”,是徐州文化名人之一,他在徐的诗词风采与遗迹遗址,蕴藏着珍贵的生态美学,是徐州发展新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苏轼 徐州 城市文化建设

一.徐州城市文化的内涵、现状及特点

徐州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城,有着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徐州处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南北东西交汇的中心,素有五省通衢(指古代直隶、山东、河南、江南、浙江五省)的说法。“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从古至今战略地位都极为重要。

近几年,江苏徐州市全力发展经济建设,在步入由资源型城市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期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徐州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而只有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才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这也是城市公民追求生态环境美的热切期望。苏轼作为徐州的“老知州”,是徐州文化名人之一,他在徐的诗词风采与遗迹遗址,蕴藏着珍贵的生态美学,是徐州发展新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苏轼与徐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在徐州为官不足两年,却留下了让徐州人歌颂千年的丰功伟绩与诗文风采,特别是苏轼在徐遗迹遗址,最有名的是“一楼(黄楼)、一河(故黄河)、一山(云龙山)、一湖(云龙湖)”,共计有50多处,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伴随着这些遗迹遗址的是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一如庆祝黄楼落成所题:“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又如苏轼与云龙山隐士张山人诗词唱和中的名句:“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等等。

然而,在徐州这样一个文化底蕴雄厚的城市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片面性同时使然。相比于彭祖饮食文化与汉文化,苏轼文化在徐州的知名度尚且稍低。特别随着各地发展可持续经济,纷纷打出“文化名人”的牌子,徐州城市文化对于苏轼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探索与彰显还远远不足。对于苏轼来说,为官多个城市,走过密州、徐州、湖州、惠州等地,治理时间最长也是苏轼最为心系的便是徐州。他在徐州出任知州23个月,从治理洪水到抗击旱灾,从探煤制铁到诗撒徐州,各个方面苏轼都政绩斐然,林语堂称苏轼在徐为尽显干练之才的时期。然而对于徐州来说,苏轼在徐所做的诗词梳理收编还不够完善,而对苏轼的书画作品更是关注甚少,苏轼留下的灿烂遗迹,云龙山、云龙湖等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这是苏轼离开徐州时看到彭城父老一路洗盏呈酒为他送行的场面激动不已,回避写下的诗词。自此以后,苏轼便是徐州的“老知州”,徐州市民一提到苏东坡,无不感到自豪与亲切。但在徐州从老工业城市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转型中,苏轼文化的、市民的认同感与关注度逐渐减少。

二.苏轼徐州诗词的生态思想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启示

苏轼在徐州为官期间,对徐州的城市规划贡献突出,也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观。在抗洪建黄楼时,他心系百姓,一心向民,这与现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呼应;在春旱时期,苏轼为民祈雨又修建水库,劝课农桑,以扎扎实实的底层工作切实缓解旱情,“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思想;苏轼探索徐州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并大力开发利用,“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石炭),既解决了冬季居民炊事困难的问题,又上书建议国家用煤炭制铁利国,苏轼不仅为民着想,而且时刻心怀国家大计。这样的知州,勤政爱民,事必躬亲,无不让徐州人民敬仰与爱戴。

徐州若想打造文化名城,苏轼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苏轼情钟云龙湖,曾突发奇想:“如能引上游丁塘之水流入此湖,则此湖风光可与西湖媲美,而徐州俨若杭州。”当年苏轼是空有此愿,时隔九百年后,他的想象变成了现实。1994年,杭州西湖和徐州云龙湖结为了姊妹湖。如果说西湖是娇滴、温和、浓妆与幽深的,云龙湖則是秀丽、庄重、淡抹与坦荡。然而云龙湖的知名程度远不如西湖。西湖的历史文化底蕴比云龙湖厚实更多,但云龙湖的潜力却是能与西湖相比的,这期间所欠缺的便是一种围绕云龙湖的文化圈子与文化名人。徐州需要打造名人文化的城市氛围。

名人文化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活的灵魂,具备很高的文化吸引力与旅游开发价值。城市的发展应该注重把握名人的历史文化,并通过探索历史上发生的特殊事件、文化人物背后的旅游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注入新时期的新内容,就能够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名人在广大的市民与游客中产生广泛的反响。

作为徐州最为突出的历史名人之一,苏轼更是值得徐州文化建设着重挖掘。首先,扩大在徐中国矿业大学的苏轼研究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加研究院自身的探索力度,并借助互联网等途径传播到全国广泛的苏轼文化爱好群体中去。接着,在徐州地区,增加景区的旅游魅力,与苏轼诗词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加大苏轼遗迹遗址的宣传力度,对外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同时,开展苏轼特色活动,特别是从学生抓起,如徐州利国苏轼小学(徐州市铜山区利国实验学校),让在徐学生从小感受苏轼文化的魅力,继而提高市民对苏轼文化的认同感。

在徐州最新总体规划中这样写道:“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高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把徐州建设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南北交融的文化氛围、高品质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

一个城市能否具有诗意的人居环境,文化建设是其主要因素。文化作为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更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和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与进程,代表着一个城市文明的最高水平。换言之,城市发展的最终任务就是城市文化水平的提升。

因此,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中的文化,底蕴与美学意义的挖掘研究,得出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结论,以此提高苏轼徐州诗词的文化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其指导意义,以此加强徐州市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徐州在传统文化层面上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2009.

[2]汪寿松.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J].南方论丛,2006(9):102

[3]杨章贤,刘继生.城市文化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4):26.

[4]吉福林.论打造城市品牌[J],商业研究,2004(24).

[5]李世明.《苏轼在徐诗篇目考》.载《放翁亭》2009年第04期.

[6]赵明奇.《绝对讲究的徐州人》.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11.

项目名称与编号:苏轼徐州诗词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201710290027X

(作者介绍:刘千晗,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本科生;施涛涛,中国矿业大学力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系本科生;本文指导教师:陈博,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州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王莹作品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高申作品
苏轼吟诗赴宴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