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娥形象张扬的道德价值观

2018-02-26 17:28张小军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

张小军

内容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剧中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坚强不屈的妇女形象。从剧作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窦娥的反抗精神,她是一个贞洁、孝顺的典型,她用生命张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窦娥形象 贞洁孝顺 道德价值观

窦娥是一位挣扎在封建泥潭中的弱女子。分析这一形象时,论者多突出强调她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封建制度下的思想、道德、习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然而,窦娥是在为什么而抗争?窦娥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的是怎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呢?随着剧中矛盾冲突的逐渐展开,窦娥形象也更加立体完整,也可以看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故事的悲剧性就在于,誓死捍卫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一个弱女子,却被那个社会无情的毁灭了。

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寒书生家庭,三岁时母亲去世。七岁时因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恶棍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企图用药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州官接受了张的贿赂,竟诬窦娥以杀人之罪判处斩决。这一切都是社会环境强加于她的,她自身并没有错。

剧情一开始,窦娥二十岁,却已守寡三年。从情节发展可以看出,窦娥的婆媳关系并不恶劣,彼此之间颇有些相依为命之感,她在蔡婆家中的言行都是相对自由的。可以说,生活在以放高利贷为生的蔡婆家,此时的她应是衣食无忧的。按理说,正值二十岁青春年华的窦娥,应该有一些开朗的笑容。但是,窦娥却在第一支曲子《仙吕点绛唇》唱到:“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这时的愁苦,显然与衣食温饱无关,而是与三岁寡居生活中所遭受的个人苦难相关,其中不乏年轻守寡的青春寂寞。《油葫芦》中唱道:“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所透露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青春寂寞。可见,正是泯灭人性的封建伦理给窦娥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窦娥对于自身所经历的苦难,是非常敏感的。然而,她此时是如何面对自身的苦难的呢?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窦娥已经将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面对环境所带来的苦难,选择了逆来顺受。窦娥所唱的《天下乐》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这些封建伦理规条,遵守起来非常难。窦娥一方面不断提醒自己要照办,一方面把原因都归于“前世里烧香不到头”,默认了现实的安排。她意识不到自己遭受封建伦理的毒害,反而以自身的遭遇来劝勉他人,某种意义也是在毒害他人。在窦娥的那个时代,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窦娥被社会所毒害,却还要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似乎是必然的,说窦娥是反封建的典型,也是讲不通的。

窦娥已经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行为准则,并且能自觉地去遵守去维护。正是基于此,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以至最终激化,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抗争,与蔡婆再嫁观点的冲突,关键点都落在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上。支持窦娥从逆来顺受的性格中摆脱出来,越来越显示出刚烈的一面的,正是窦娥从小以来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女子必须从一而终,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在野外威逼,张驴儿父子要与婆媳两人同时结婚。窦娥听到蔡婆婆的这些哭诉,第一反应就是强烈反对。《后庭花》曲言:“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怎戴那销金锦盖头?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这是剧情展开时,窦娥面对张驴儿逼婚的一次最具典型性的抗争。但抗争的目的显然与反封建无关,窦娥坚持反对蔡婆婆应允嫁给张驴儿之父的原动力,乃是封建的“贞节”观念。这时候,张驴儿父子还在门外,窦娥并没有看见他们,连张驴儿父子长得胖瘦高矮丑陋英俊一概不知,就立即反对。窦娥反对婚事,不是因为对方的泼皮和无赖态度,也不是因为张驴儿的外貌不堪入目,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理由:从一而终!当婆婆求她嫁给张驴儿时,窦娥的态度更为明确:“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赚煞》里窦娥还兀自强调:“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作为一位守寡三年的二十岁年轻寡妇,就没有对异性的一点好奇?没有对男女情爱的一点暗自向往,没有因为陌生男性的突然闯入而掀起情爱的波澜?能够如此心如止水、毫不犹豫地拒绝一次婚事?事实上,窦娥也渴望过美好的爱情,也希冀过圆满的家庭。面对“锦烂漫花枝横绣阁”的美景,窦娥为自己孑然一身伤心过;面对“别团圆月色挂妆楼”的佳境,她为自己独守空房嗟叹过。但儿女私情如何能与传统道德相匹敌,个人情感如何能与恪守妇道相比并?如此,她只好淡忘青春的寂寞,泯灭心头的情欲,以情殉道。可见,泯灭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已经融入窦娥的血液,成为她的第二生命。

窦娥是一个被封建道德观毒害至麻木的典型。支撑窦娥不断抗争下去的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们圣化了的古代贞节女子。在第二折中窦娥表白说:“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得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梁州第七》如此冥顽不化的贞节观,酿成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剧烈冲突。当张驴儿无意中药死父亲,嫁祸窦娥,借此威逼窦娥成亲时,蔡婆婆出于无奈,劝窦娥:“孩儿也,你随顺了他吧!”窦娥则坚称:“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隔尾》),因此不惜到公堂相见。到后来被毒打难捱之际,窦娥也不清楚这一场祸端的来由,仍然固执地认为是婆婆改嫁而引起的,再次以自身的悲惨遭遇教育世人千万不可改嫁,“勸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骂玉郎》)可见,窦娥的抗争,虽然不排除看清张驴儿卑劣人格后的蔑视与峻拒,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维护那个社会大力提倡而她自己虔诚遵守的贞节观。endprint

被封建社会毒害的窦娥,她相信天命有常,今世的苦难是前世的不修;她相信父母官的公正,清官大老爷能为民做主。基于这样的信念,窦娥又一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情愿和你见官去来”。然而,面对昏庸、凶残、贪脏枉法的桃杌,面对“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严刑拷打和逼供,面对即将受刑的年迈的婆婆,她只好屈打成招。她满以为自己虔诚地遵守伦理道德,贞孝两全,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官府的保护,但哪知高坐公堂之上的是“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脏官”,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没有一点仁义道德的“糊涂官”。于是,她才从寄希望于官府的迷梦中渐渐清醒。

残酷的现实仿佛一度擦亮窦娥的眼睛。临刑前窦娥有了这么一段著名的控拆:“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泪涟涟。”(《滚绣球》)然而,此后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热血飞上悬挂的丈二白练、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楚州大旱三年。说明窦娥怨天地鬼神,只是一时的气话。窦娥的至死不悟还表现在化作鬼魂,还在执著地寻找青天大老爷,为自己伸冤报仇,到剧情的最终结束,窦娥是以信天命、信清官而了结心愿的。窦娥至死都没明白自己是怎么被这个社会所毁灭的。

窦娥形象中孝顺的特质,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也是处处渲染,作者刻意突出了她的孝道。窦娥被屈打成招,是因为怕年迈的婆婆受到酷刑;窦娥临刑前要求绕道,是怕婆婆见了难受;窦娥化作鬼魂还嘱托父亲要收养蔡婆婆,其孝顺也可谓感天动地。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蔡婆婆是促使窦娥父亲无法维持生计的放高利贷者,是逼迫窦娥被卖作童养媳的无情者,是引进张驴儿父子导致窦娥丧命的罪魁祸首,窦娥却还要对她竭尽孝道,她对蔡婆的孝顺,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真是可以叫今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窦娥拿自己的生命去维护那个社会的伦理准则,却不被那个社会所理解,“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第四折),乃至被逼上死路。窦娥真是冤枉!悲剧的根源也在这里。窦娥的悲剧显然不是反抗英雄惨遭失败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小人物偶然而又必然的命运的悲剧。按当时的伦理道德教化,只要恪守妇道,甘心寡居,尽顺孝道,必得善遇。然而事实上,为善为孝为节与作恶作淫作贪的命运恰好相反,遵守伦理之道的惨遭杀害,背弃伦理之道者为所欲为。就在窦娥誓死捍卫的封建伦理道德之下,这个弱女子被这个无情的社会毁灭了,她是一个被封建伦理秩序和封建礼教所毁灭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 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史卫良.元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