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纳诗歌中的中国意象

2018-02-26 17:32黄留威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意象影响

内容摘要:宾纳(Witter Bynner)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他翻译的《唐诗三百首》(《群玉山头》)和《道德经》(《生命之道》)都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版本。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加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工作,宾纳的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意象。本文通过对宾纳诗歌的具体分析、研究,以期论证中国意象对宾纳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宾纳 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 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华裔学者叶嘉莹女士在其著作《迦陵谈诗》中写道:“能给予人一种真切可感的意象,乃是成为一首好诗的基本要素”,可见“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然而意象既不是中国古诗的专利也不是英美诗歌的特有,而是人类文化中共有的重要的诗歌组成部分。明胡应麟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①。翁显良先生认为中国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既不是丰富的辞藻、经典的典故,也不是多样的形式,而是凝练的意象。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极力倡导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并认为意象的使用是诗人想象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在感受的外在显现。高度的概括性是意象的主要特点,它能够以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无限的理性或感性内容,并可以让读者随意发挥想象,自由联想。②艾略特认为,表达情感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为这个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也可以认为是“意象”的一种。亚瑟·韦力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庞德开创的意象派可以说是中西诗歌意象理论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诗凝练的意象成为大多数意象派诗人学习的内容。宾纳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传播者,同时是新诗运动时期具有巨大影响力意象派诗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宾纳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古诗中经常使用的意象,甚至有些诗整篇都是中国意象。

一.宾纳诗歌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物

1917年第一次访华之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宾纳写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中国、中国人物和中国事件的诗歌。如由《满洲里》(In Manchuria)、《北京》(In Peking)、《明墓》(The Ming Tombs)和《山东》(In Shantung)等組成的组诗《中国备忘录》(Chinese Notes)。还有一些诗主要是描写各色中国人物,如《中国牧童》(The Chinese Horseman)、《A Lover》、《仕女》(A Lady)、《学者》(A Scholar)、《画家》(A painter)等,它们组成了诗集《素描中国》(Chinese Drawings)。

除了描写中国的普通人物之外,宾纳有一首诗还歌颂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李白。宾纳在1947年出版的诗集《拿走黑暗》(Take Away the Darkness)中,专门用一首《致李白》(To Li Po)歌颂了这位来自东方的偶像:“海水入杯,百川入怀。你远古的冲动成就了我”将李白狂放的性格和诗人自己对李白的崇拜之情淋淋尽致的表达了出来。从“你的意思是即使皇帝召见,我们也不去理会,就像我为酒杯驻足一样。”这句中我们不难发现宾纳已自觉把自己划入了李白这类人的阵营,他认为自己和李白一样都喜欢饮酒,不喜欢被束缚,渴望自由自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你和我一样独立,紫色的檐篷、铃和鼓)。“你下笔如有神整个宫廷都是被你的才华萦绕,你的才华震慑了整个朝廷。因为醉语的狂潮汹涌而至,整个中国已变成一片破碎的沙滩”对李白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更是显而易见。很显然宾纳这是在借李白来写自己,借歌颂李白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二.宾纳诗歌中的中国古诗常用意象

翻译《唐诗三百首》的经历给宾纳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深远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宾纳在自己的诗歌中使用了许多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如,月、小桥、秋风、秋叶、窗、小船、芦苇、风筝、杜鹃、月光、美酒等等。诗集《素描中国》(Chinese Drawings)中有一首描写放牛娃的《中国牧童》(The Chinese Horseman):牧童、笛声、渡口、美酒、月光、小山、小桥、流水、垂柳、山谷等经常在中国古诗中出现的意象,如此多且集中的出现在一首西方诗中实为罕见。上半节中出现了笛子、牧童、画眉、小桥等中国古诗中经常使用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极其宁静的画面。整个上半节作者没有进行叙事的干预,似乎主要是为了写景。下半节,长者的询问打破了宁静,但是牧童并没有回答,只有清风在耳旁回响。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远处,远处宁静的湖泊像人的手指一样指向更远处群山中的山谷。为了表达瞬间情感,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大多数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之间的对比,以突出中心意象。但是这首诗中各意象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刻意突出中心意象,而且所有的意象都在渲染一种氛围,营造一种意境,只有在最后几行作者才试图表达主旨。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来看,宾纳没有使用意象派惯用的焦点透视法来突出中心意象,而是借鉴了中国古诗的平移视角法。整首诗由近到远跨度比较大,作者试图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所有意象都平等的安排在一起。同时,诗中意象以写虚为主,这不同于意象主义重写实的传统。细细体味整首诗犹如一幅宁静、和谐、优美的中国山水画。丰富的意象和想象使这首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很有中国山水诗的意境和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宾纳的另一首使用中国古诗意象比较密集的诗:

两扇窗(The two windows)

西窗外

紫色的云霞

慢慢在火光中消失

东窗外

如霜般冰冷的圆月

慢慢升起。

如此美丽!

虽然白天即将过去,

夜色将笼罩一切,

这短暂的世界。

这首诗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的景色。日落时刻西窗外霞云满天,东窗外满月渐渐升起,地面开始结霜了。虽然白天结束,永恒的黑夜降临,但是这短暂的时光依然是如此的美丽。首先,诗的题目“窗”本身就是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刘方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王维)等等。其次,诗中意象密集,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意象。最后,诗中意象,如窗(西窗)、云(晚霞)、月(满月)、霜等都是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的。诗中所描绘的落日黄昏的场景在中国古诗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夕阳薰细草,江色入疏帘”(《秋霁寄远》杜甫),“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京口》卢照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商隐)等等。事实上,宾纳的其他诗中也有许多中国古诗意象,其中宾纳在母亲去世后创作的《春天,一位母亲死去》(Spring and a Mother Dead)被《宾纳作品集》(The Works of Witter Bynner)的作者克拉夫特(James Kraft)评价为“诗中的每个词都像是中国古诗的”③。

虽然文学影响的表现形式复杂而多样,但是笔者认为意象的影响是最醒目,最易被察觉的。诗歌之美妙在意象,意象被认为是诗歌的灵魂。宾纳不仅喜欢在诗歌中使用意象,而且经常在一首诗中并置使用多个“中国式”意象,这在意象派甚至是整个西方诗坛都是不多见的。宾纳能够如此熟练的将中国诗歌中惯用的意象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足见他对中国古诗的热爱和研究之深以及其令人叹服的才华。

注 释

①朱徽.《中英比较诗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21页.

②李颖,汤瑞林.《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月第3卷第3期.

③James Kraft, The Works of Witter Bynner, Vol. 1, P. IXX.

(作者介绍:黄留威,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专业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象影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