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卖炭翁》中两个词的含义

2018-02-26 17:43白琦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卖炭翁长安城方位

白琦

《卖炭翁》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诗人通过卖炭这件小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借助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由于它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简洁完整,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曾经入选初中语文教材。

笔者上学时曾经学过这首诗,至今仍能熟练背诵,参加工作后又数次教过这篇课文,在读和教的过程中,往往陶醉于卖炭翁的艺术形象描写,侧重于对《卖炭翁》故事情节的回味与阐释,至于诗中的细节描写却没有细究。现在重读这首诗,忽然发现“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中“北”和“回车”二词用的令人费解。查阅历史典籍,无论是对《卖炭翁》的批注还是赏析,有关这两个词的解释似乎与《卖炭翁》原意并非十分吻合。此文现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请方家斧正。

要理解“北”字的含意,首先要弄清楚《卖炭翁》所写的方位。《卖炭翁》中有三句话出现方位名词,即“伐薪烧炭南山中”、“市南门外泥中歇”和“回车叱牛牵向北”。其中“伐薪烧炭南山中”点出卖炭翁烧炭的地点;“市南门外泥中歇”是说卖炭翁一大早拉着炭车赶往集市,当牛困人饥的时候,就在市南门外歇息。这里的“南”字一是交代卖炭翁烧炭的地点在长安城的南面,二是说明卖炭翁拉着炭车往北面走,所以它无歧义,很好理解,而“回车叱牛牵向北”句中的“北”字却难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翩翩而来的“两骑”不问青红皂白,调转牛头把炭车牵向北面。既然卖炭翁本来就是往北去的,为何还要说“牵向北”?

我们知道,历史上中国是农耕社会,封建王朝一直重农抑商,唐朝也不例外。但唐朝时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而且人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商品交换,所以朝廷一方面限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关注商贸活动,于是在长安城开辟了东、西两个商贸区,这些商贸区就称为“市”。市周围有墙有门,是个独立的区域,把商贸活动限定在这个特殊区域内,严禁在“市”以外进行商品交易。“市南门外泥中歇”中的“市”就是指商贸区,卖炭翁就是在这“市”的南门外歇息。相关资料表明,唐朝皇宫在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北端,说它在城北是确信无疑的。然而,按常理,“两骑”来了以后牵着牛车拉向宫中就是了,很好叙述,也好理解,何来的“牵向北”?在此笔者冒昧地臆断,这里的“北”字应该不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方位。我们知道,现在在农村还有这个习惯,南北并列的两个庄子,南庄的人称北庄为北头,北庄称南庄为南头,久而久之,“南头”、“北头”便成了这两个庄子的代名词。既然皇宫在长安城的北面,也许唐朝时长安城里的人们习惯把“北”作皇宫的代名词。据此,“回车叱牛牵向北”中的“北”实际上就是指皇宫,而不再是表示方位。

如果“北”字这样理解有一定道理的话,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回车”一词。卖炭翁本来就在往北走,而且皇宫也在北面,为什么还要“回车”呢?

从“回车叱牛牵向北”这句诗的叙述看,“回车”恐怕至少应该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从“市”南门到皇宫要走一段回头路,所以要“回车”。如果是记实文学,对回头路这样的细节也许会交代,可是《卖炭翁》不是记实文学,对于惜字如金的诗来说,这个回头路不大可能反映出来,所以这种理解理由不充分;二是从“市”南门到皇宫要绕过“市”。《新华词典》上关于“回”的注释有八条,其中第一条就是“曲折环绕”。按照古代用语习惯,把环绕说成“回”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但是这样理解十分牵强。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里的“市”周围都是笔直的街道,从“市”到皇宫不必绕行,也许有人会说要去皇宫需绕过很多街道,这样说也没有道理,如果是这样,何必车还在“市南门外”就说“回车”呢?三是“回车”根本就是古代作家们的习惯用法。关于“回车”,历史典籍里屡见不鲜,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道尽涂殚,回车而还”;汉邹阳《狱中上书》:“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三国志·魏志·陈矫传》:“‘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等等。这些典籍里的“回车”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调转车头的意思,而是一个习惯用语,比如上文的“道尽涂殚,回车而还”,既然“还”何须再说“回车”?“帝惭,回车而反”,“反“与“回车”岂不重复?相信这些用法不是古代作家们的疏忽。由此看来,古代通常把改变原来目的地的行為叫做“回车”,白居易可能就是沿袭这种用法。

以上对《卖炭翁》中“北”和“回车”两个词理解的理由是否成立?这种理解是否就是白居易写《卖炭翁》时的原意?笔者不敢枉断,只有寄希望于语文教师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卖炭翁长安城方位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卖炭翁
中唐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大圣归来
Word Fun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
方位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