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常态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8-02-26 00:24侯路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摘 要】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融合起来,也就是学界提出的“当代转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属性,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属性的转换有着不同的转换方式。

【Abstract】How to integr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present is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put forwar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ny cultural values and attribut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nd attributes has different ways of conversion.

【關键词】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Keywords】 new supply economic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122-03

1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流变性和传承性,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当下,我国正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旨在从供给侧方面刺激我国的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依据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原理,该原理将新供给经济周期分为: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供给老化阶段。[1]在众多资源中,优秀传统文化可视为一个较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将形成一个重要的经济供给源。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经济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

2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供给源转换:理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文化价值转向经济价值的可能,那么,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就必须从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着手,挖掘和整理出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属性,经过市场的刺激,加大生产力度,形成有效的供给源。理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发文化精髓,深入研究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相关发展和传承的规律,在各个时期是如何满足当时的文化市场需求,以寻找历史经验,才能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过程中,寻得与当下适合的创新方式或方法。因此,在《意见》中的第8条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这项工作任务,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基础性工作,是开展一切措施的源头。因此,该《意见》在确定了这项重点工作任务之后,在一定时期之后,要把此项工作形成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形成一个常态性工作。这个常态性工作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

理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充分了解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可以说这个文化生态是滋养该文化资源产生、发展和乃以生存的“土壤”。重庆有一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川江号子,该文化资源是由于当时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而来,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靠航运而生。过去,没有机械船等动力源,船的滑行全部靠船工拉纤,船工为了统一发号施令和缓解疲劳,而形成的一项劳动号子。然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长江航运上已不需要纤夫了,也就是产生该项文化资源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长江边上已听不到川江号子了。但是,该项目的文化价值已存在,同时也被众多的音乐创作者吸收,而且还将该项目搬上了舞台,通过项目持有者的创作和创新,与当下进行了结合,在舞台上演出已取得了成功,并成为了宣传和展示重庆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点项。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该项目同样能够依靠他的创作和创新,让该项目走上了音乐的舞台,从而产生经济价值,而且项目持有者也能通过演出养活一个演出团队。这个例子说明了,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已被当下文化生态所摒弃的文化资源,只要能够找到与当下文化生态或文化市场的切合点,依然能够将其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进行转换。

3 经济价值的当代转换:生产性保护促传承与发展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转换,作者引用了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做了定义:是指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在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的活力,濒危的项目出现了生机,有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基于这些方面,作者引用了该项保护措施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定义为: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向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转换。

采用生产性保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持有者的传承能力。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重要特性,生产性保护是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生产等保护方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化资源持有者生产的积极性,当持有者一人无法满足市场的基础上,就会采用授徒的方式招工,进而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承,更是提高了文化资源持有者的传承能力。二是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或者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传承模式主要采用的师徒传承、自然传承,而开展生产性保护,能够大大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提高文化资源持有者的经济收入,那么,他就更有激情开展传承活动,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时,他有可能在项目的各个程序上进行单一传承,从而出现了类似生产线的传承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生产链上的链条式传承方式或模式,或也可称为“流水线传承模式”[2]。三是能促进文化资源的良性发展,恢复文化资源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资源体现的文化价值及文化附加值通过生产性保护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使得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进而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重庆市荣昌区的陶器、折扇和夏布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生产性保护以来,每年的创汇收入能上亿,进而成为了荣昌区的支柱性产业。四是生产性保护还能破解无人继承的难题。当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开发,有了经济效益,自然就能吸引众多的传承人向文化资源的持有者学习、继承,从而能很大程度上破解无人继承的难题。endprint

4 文化价值与文化市场对接:文化市场需求的提升

前文讨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供给源和供给措施,为了保障这些供给源成为有效供给,还需要从市场的需求方面进行讨论。在文化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数,有供给无需求,即是无效供给;有需求无供给,即是市场缺供给。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生产性保护,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产生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衍生品,作为新的供给源投放到市场上,就需要一个有效的需求者来消化这部分产品。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在相应的提升,而且需求端的文化生态也在不断的提升。文化市场呈现的需求也正在从原来较为单一、低端的文化产品类型向高品质、高质量、高体验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类型转变,且具有较强的精品化和个性化特点,并呈现出了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下,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化产业产生的经济体量尚处于底下阶段,在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里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供给的形成阶段。虽然,我国文化产业产生经济体量较小,但是文化需求却不小。从需求方面来看,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将出现文化消费“井喷”现象。[3]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866美元,并已超过了5000美元,符合文化消费出现“井喷”现象的条件。按照基本需求和井喷的比例测算,我国在文化需求方面应该产生在5万亿元左右的文化消费需求,然而,我国却只有1万亿元的实际文化消费需求,从需求侧来看,就出现了近4万亿元的需求缺口。也即是说需求已经占有较大的份额,只是供给尚未跟上需求的步伐。既然我国在文化需求上出现了大量的缺口,从文化市场的角度来看,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供给源还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的显现,更符合了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下的新供给形成阶段的特征、特点。即是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性扩充方面,在适应当下文化生态环境,应该大张旗鼓的扩张生产,创新性的开发满足当下人们急需的文化产品,来填补上供给的缺口。

从单一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扩充,到具有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优秀传统文化集群式的擴充;将从产生新的供给源,到形成新的供给链,逐步发展成为集群式的供给链和产业,从而形成新的文化产业生态,来充实和扩展我们的文化市场,以达到逐步刺激文化市场和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新生态。

5 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均衡对接:文化市场的供需平衡

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向文化市场经济价值的当代转换,使得文化市场的供给源更加的丰富,在加大扩张力度时,催生出更多的供给源,从而在文化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和文化产业生态,从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来说,就形成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新的供给。当然,这些新的供给产生也不是盲目或茫然的产生,而是在适应了当下新的文化生态和新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是满足了当下文化市场上新的文化需求为基础的,是更好的填补了文化市场上的供给缺口。新的供给产生之后,会更进一步刺激和优化文化市场,同时,为了迎合当下文化需求侧的要求,在供给侧的生产上,用根据文化资源的本源进行创新,来不断的满足文化市场上的新需求。从文化市场的需求面来看,有了满足需求的新供给产生,更高需求的“质”和“量”又会反过来刺激供给侧对产品新需求的改进。

在新供给产生过程中,不能忽略需求者正在向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进行转移,所以,在新供给产生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掌握文化市场上的需求侧的相关诉求变化动向,时刻迎合需求动向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进和改变,才能将有效供给做得更加充分发挥效能,以延长供给侧的供给周期,才能有效地消化新供给。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是需求和供给的风向标,供给侧方面可以通过文化消费来观察市场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供给门类、供给产品的新方向等相关信息,从而改进和调整优秀传统文化的供给源和供给品等;从需求侧方面可以通过文化消费观察到文化市场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真正需求,需求的新动向和新变化等相关信息。通过文化消费透露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信息,供给侧需要根据需求侧反应的信息,进行调整和改进;而需求侧会根据供给侧的新动向进行提升,同时也会受到新供给的不断刺激,使需求的诉求更加丰富。通过文化消费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调剂,使得新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供给链和产业生态之间,寻求一个新文化生态、文化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新平衡点,并进行均衡发展和传承,正如该《意见》第12条中指出的“需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供给与需求结合”。

6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当下转换,在适应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相统一,通过对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产性保护措施下,形成一系列的新的供给源、供给链、产业链和新的文化产业生态,来调剂和刺激新的文化生态,进而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转换,激活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良性循环。他们产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并发展成为当下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企业,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新供给的产生,对文化市场也具备有调剂和优化等作用,使得他们在当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有更强的生命力,有更好地适应当下的人文环境,更能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滕泰,范必,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侯路,谭小兵.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与传承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艺术,2016(2):89-91.

【3】王离湘.文化创新理论与探索[J].大舞台,20163):4-9.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