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茶叶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2-26 19:28车德维
新农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将乐县茶业对策

摘要:简析了将乐县茶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创建知名茶叶品牌、积极引进茶树新品种、转变茶产业模式、依托茶业公共品牌“尚书品”的平台,着力打造拥有将乐特色的茶产业。

关键词:将乐县;茶业;对策

1将乐县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河中下游,北纬26°25′~27°04′,东经117°05′~117°40′。年平均气温18.9℃≥10℃的年有效积温5666℃,年平均降雨量1667~1800毫米,年日照1736小时,优异的立体气候,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环境,为茶叶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

将乐县人民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擂茶文化。唐宋时期,将乐县种植茶树和产茶已十分普遍,位于将乐县城南部34公里的白莲镇,原名茶坞,为茶叶的集市。据明弘治十八年(1505)版《将乐县志》载:将乐县种茶“各乡俱有”,白莲镇治所白莲村,原名茶坞是将乐最早产茶地。唐代,将乐县瓷窑是当时全国十大官窑之一,将乐县博物馆陈列大量唐宋时代陶瓷茶壶、水南石岭茶、北乡九仙山茶,而使将乐享誉海内外。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共有茶园17619亩,采摘面积16708亩,茶叶总产量达708.26吨。

由于将乐县种植茶叶企业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薄弱,茶叶精制加工环节,资本不足,产量不高,品质差,经济效益差,抵御风险能力弱,致使茶园逐渐荒废,并改种其他经济林作物,到了2007年全县只剩下1800多亩茶园。至2007年,受市场影响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开始凸显,将乐县茶叶生产逐渐回暖。2011年及201 3年,将乐县选送绿茶茶样连续两年在省名优茶评中获省优质奖;2014年,将乐县选送绿茶茶样在三明市“尚书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再获“优质茶”奖。

充分开发利用将乐县得天独厚的宜茶自然条件,结合将乐县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推进将乐县茶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有序发展,促进茶叶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680亩,开采茶园2500亩,产量117.5吨,产值588万元;其中名优茶18吨,产值252万元。茶园主要分布于中、南片区,主要有古镛镇、黄潭镇、白蓮镇、南口乡、万全乡及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等。

近年来,将乐县茶树栽植水平逐步提高,规范化建园技术日益普及,地产茶园改造有序推进,良种引进稳步实施,规范管理技术初步推广,新加工技术工艺不断引进,茶叶机械设备大幅更新,“擂茶”文化氛围日渐浓郁,成立了将乐县远康茶叶园、将乐县黄潭盛和贸易有限公司、将乐县龙栖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业。

2将乐县茶叶发展存在问题

2.1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将乐县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多以家庭作坊为主,缺乏高规格、强实力的龙头企业,没有品牌和精深加工,资本不足,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

2.2树龄老化,品种结构不合理

茶树良种率低,福六的种植面积占全县茶园面积的50%,茶树经济年龄老化,急需更新,但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投入成本较大,调整进展缓慢,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由于市场行情疲软,茶叶销售渠道不畅,极大挫伤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茶农种植管理粗放,树体营养欠缺,长出的茶叶品种不高,茶园单产低。

2.3机械化程度不高

将乐县茶叶生产多以茶农自产自销凭经验制作,茶叶初制加工仍以半手工、半机械制作为主,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没有进行精深加工。现有的乡村茶厂普遍存在厂房陈旧、设备落后的状况,茶叶生产完全靠感官评价产品质量,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

2.4科技含量低

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管理科技含量低,生产茶叶基本上是多以传统茶叶以及原料茶的方式进行销售,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多供给购买力较低的消费群体。

3将乐县茶叶发展对策

3.1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

不断加大把本地茶推向市场的力度,通过对龙栖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黄潭盛和贸易有限公司及远康茶叶园等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技术革新,增添设备,集中力量做强做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集中,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

充分利用将乐县浓郁的擂茶文化氛围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挖掘整理擂茶文化,打造和培养知名品牌,同时通过擂茶文化、旅游资源推动茶叶品牌的提升。利用路牌、电视、电子滚动视频等方式加强品牌产品宣传,积极参加省市茶事活动,强化企业的品牌优势,提高宣传茶叶品牌知名度。加快支持茶叶企业注册商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3.2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发创新名优茶

根据将乐县的生态资源优势,引进适宜在将乐县种植、推广的良种(如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进行示范推广,并做好技术服务。立足于长远的品种结构布局,提高市场应变能力。进一步优化茶树品牌和茶类结构,做到早、中、迟芽种合理搭配,绿、红茶择优开发。规划分布于中片区、南片区及北片区。中、北片主要发展将乐县优势红绿茶产业;考虑白莲小王水库独特的气候条件优势,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茶叶,发展名优绿茶产业;南片区主要发展乌龙茶产业。

3.3转变产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种茶大户集中承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推进茶园由分散经营方式逐步迈入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发展方式。推动茶叶种植、加工环节分离,改变家庭作坊制茶卖茶的分散、粗放、小规模加工局面,采取散户卖茶青,龙头企业加工模式。endprint

加快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先进工艺转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转化增值,打造茶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项目。游山观洞品擂茶,开发特色茶点、茶食品、茶餐饮。

3.4依托三明茶业公共品牌“尚书品”的平台,着力打造拥有将乐特色的茶产业

一是培育特色茶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将乐县浓郁的擂茶文化氛围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挖掘整理茶叶、茶具及擂茶文化。二是建设特色茶产业园,形成集生产、加工、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新型茶产业园。

3.5加快茶产业园建设,推进茶产业化进程

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茶叶的收获对象是鲜叶原料,必须通过加工才能形成产品。茶叶原料的采摘与加工紧密联系,有很强的时效性,茶叶原料得不到及时加工,其价值就会大大下降,甚至消失殆尽。同时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产规模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培植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茶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3.5.1加快推进茶叶加工园区建设加强对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快推进茶叶加工园区建设,并在重点产茶乡镇规划建设茶叶加工集中区。同时将茶叶企业的研发基地、茶叶加工园区建设等项目纳入“重大战役”项目中抓紧抓好。

3.5.2茶叶企业的技术改造纳入工业技改计划加快茶叶加工企业特别是初制厂的设备更新速度,把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纳入工业技改计划,充分利用技改资金,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茶叶加工企业,力争在3年内完成全市茶叶加工的技术更新改造,切实提高优质原料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5.3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

茶叶产业化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实现茶农增收的需要,是解决当前茶叶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市茶叶产业已具雏形,但也仅仅是农民自发联合与企业走单一供销道路的探索,与产业化经营要求(即以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茶农、茶叶专业户或合作社、大茶场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规模经营为目标,把茶叶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科研等环节连结起来,使贸、工、农结成生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相距甚远。在现有条件下,要因势利导,选择有一定实力的茶叶加工为龙头,与邻近的茶农、茶叶专业户或合作社、大茶场签订按规范化生产的茶青购销协议,并让茶青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形成一个“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千家万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3.5.4实施茶产业技术人才贮备工程充分利用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茶叶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农业系统实施的“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培训;茶叶协会要积极向省有关部门争取制茶师、评茶师、定价师等茶叶高级技师的名额,并做好评定工作;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茶叶深加工技术人才及市场营销人才到宁德就职,給企业牵线搭桥与院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对接。

作者简介:车德维(1963-),男,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技术推广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将乐县茶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花开见佛
贵州茶业大事记
对初中跆拳道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