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7:中国民族发展四十年文献综述与研究

2018-02-26 13:04胡延龙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综述改革开放

【摘 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族发展的实践需要,理论界对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也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元。本文将已收集的1978~2017年的国内相关文献,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以期把握民族发展研究的发展脉络、体系构成以及特点和范式,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理论研究和推进民族发展的实践进程。

【关键词】中国民族发展;改革开放;综述;文献研究

【作 者】胡延龙,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20。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6-0036-012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不平凡的四十年。这四十年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激活改革,以改革促动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有着重大理论发展的领域,民族发展的研究自始至终居于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这不仅是民族研究理论体系建设和相关学科理论不断完善的需要,还是实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各族成员的现实追求。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实践特点和理论视野下,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代表性文献进行相关研究,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及最新成就、水平的及时反映,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研究依据,从而有着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民族发展研究文献的数量梳理

为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并鉴于某领域的论文发文数量及增长情况是衡量某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在中国知网中对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搜索。为提高搜索结果的有效性,此处以“民族发展”为检索词,以“主题”并且“篇名”或者“关键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锁定的时间为1978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所搜索得到的记录为1122条。其中1978年0条,1979年到1987年的记录18条;1988年到2005年的记录261条;2006年到2017年的记录843条。(见图1)

通过这一检索方式,从上图文章发表年度趋势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民族发展的研究整体呈现一个递增的趋势。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内,该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研究成果不多。1988年以后,民族发展研究才有了一个缓慢增长态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不断升温,及至2002年开始大幅增长,在2009年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发展作为中国民族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研究实践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反馈。虽然图中显现2006年后,研究的发文数量开始下滑和波动,但仍然属于高热度,就2006年至2017年检索的记录就有843条,年均发文量在70篇以上。但是我们也发现,从2006年开始到2017年,新闻报道和其他非研究文献类型的条目所占比例已然一跃而超过了50%,远远高于2005年之前其所占比例。根据这样的年度发表趋势图,我们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现一一进行展开,具体如下。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发展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内容特点

(一)改革开放后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1987年)

这一阶段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最直接、最迫切的历史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作为发展之重并置于优先发展地位便成了当时最为核心的时代主题。

作为经济基础更为落后、生产生活更为贫困、社会环境更为封闭滞后的民族地区,学者们所投入的更为密集的关切也正是在于民族的经济发展。因而这时期关于民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层面,具体表现为对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与民族繁荣发展的关系论证和探讨上。许多研究者都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对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商品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1 ]要打破自然经济壁垒,[2 ]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加快资源的利用开发,[3 ]要和其他民族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4 ]只有互通有无才能实现既有竞争又有互助,[5 ]认为这是民族地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缩小民族差距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有研究者具体论述了加速边远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缩小民族差距的途径,[6 ]也有研究者对此具体过程做出了评价,如指出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生产力必须结合民族的特点,[7 ]只有在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发展的基础上,各民族共同性的增多、各民族的接近与融合才能实现 [8 ] 。

另外,一些研究者偏重于研究民族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演变趋向,他们所持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民族发展离不开社会發展,民族发展始终是和社会制度相联系并受其制约,即他们的研究是以民族类型发展为主要内容。如阮欣、秋浦都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各民族走向繁荣和发展的必由之路;[4 ] [9 ]而姜永兴则具体地以小民族为考察对象,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下的发展做了比较研究,论述了其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同历史命运[10 ]。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关于民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对民族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上,也有对民族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获得的发展及演变趋向所进行的考量。因而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民族发展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可以说是属于一种“民族经济”“民族社会类型”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生产力发展概括民族发展,用整体发展代替类型发展。这一时期,民族发展虽还未成为独立的研究内容,但是已然表现出了两个明晰的方向:基于对实际发展问题的解决和对民族发展理论层面的评价。

(二)改革开放后研究的升温阶段(1988~2005年)

隨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此期间中央所召开的3次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999年和2005年),在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展示出了巨大的、难以替代的作用,也使得民族发展理论研究呈现出了不断升温的态势。

1.首先所表现的是民族发展研究的地位转变——成为民族理论研究中一个独立课题,且其理论框架得到了确立和丰富。1988年金炳镐强调应把民族发展研究作为整个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并从理论视角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发展等内容做出了相应论述,开辟了民族理论研究的新方向;[11 ]都永浩则从现实意义、从政策的制定上阐述了将民族发展作为民族理论研究重点的必要性,强调了“民族发展问题是民族理论的中心课题”,[12 ]从不同层面支持了这一转向。至此,理论界开始将民族发展作为民族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同时对民族发展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其地位的规范和强调,使得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既是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关于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从而奠定民族发展研究一个新的开始。正如石亚周所指出的:“将民族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就可以逻辑地把民族理论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开拓新的领域,进行新的理论探索。”[13 ]事实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表现这一向度的文章的确也是大量出现。这或者体现在整体层面的研究内容的理论维度的拓展和丰富上,或者体现在就某个具体的、单向度的发展变量的内容展开与深化上。而这一阶段的研究趋势尤以后者的特征表现为主。

关于整体层面的论述,首先不得不提的是1989年金炳镐的《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其对民族发展的动因、条件和环境做出了全新定义,指出民族的发展是“民族的民族发展、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人的发展的统一”,并进一步提出应从以下几个维度认识民族发展,即:生产力、商品经济、民主政治、文化交流、民族人口、民族意识、民族通婚。[14 ]从而创新了民族发展理论的内容。马尚云则除同样指出了经济、政治、民族精神文化、人口素质外,还突出了生态环境与民族关系,并且强调这些方面协调同步发展才是民族真正的发展。[15 ]谭明华从量化的角度研究了民族发展及介绍了民族发展三大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指标体系,把民族发展概括为民族类型发展、民族特征发展及民族关系发展三个部分。[16 ]其次,对于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吴金认为经济结构、分工和人口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对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17 ]包玉琴认为民族发展是在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其中民族的自身结构和素质是民族发展的内在条件,民族之间关系状况是民族发展的外在条件。[18 ]熊锡元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素质、民族意识、心理状态等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制约民族发展的有机体。[19 ]乌尔希叶夫注意到了更多的方面,除了涉及前面已经较多强调的那些制约和影响民族发展的因素外,还指出了包括文化交流与交融、民族交往通婚、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在内的一些因素和条件;另外,他给出了不同于金炳镐(1988)关于民族发展的新定义,认为民族发展是包含了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民族在横向量的扩展和纵向质的演进的过程,而其过程又受到上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概括性更全且增加了“社会”这一向度;并提出了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认为主要有民族的常规性发展模式、民族的非常规性发展模式、民族的跳跃式发展模式三种模式。[20 ]

关于单一向度的论述,如石亚周对民族发展的环境作了专门的分析和论述,指出了包括系统性、复杂性、可塑性、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七大民族发展环境的基本特性。[21 ]齐犂详细论述了民族发展意识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认为民族发展意识是民族发展中相对于物质条件而论的精神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2 ]李欣广对民族发展与小城镇经济发展做了研究,认为民族发展要解决贫困与落后两大问题和生产条件、交往条件、社会发展程度低下三个困难,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要实现民族发展,就必须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措施。[23 ]潘承环考察了生活消费习俗同民族发展繁荣的关系,认为变革陈旧落后的生活消费习俗是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24 ]黄承敏系统地探讨了民族政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认为民族政策作为国家和政党管理民族社会、调整和处理民族之间各种关系的措施和方法,作为一种外力方式,其对民族发展所起的促进、协调、保护作用是有限的。[25 ]顾惠雅对民族素质作了具体论述,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强调了民族素质是推动现代民族与国家发展最根本因素。[26 ]对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关系具体的论述,葛宝祥突出外在的关系,指出文化交际是民族活力和生气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27 ]而马翀炜强调内在的作用,以中国西部为例指出对一个基础设施较差资金相对短缺但却拥有众多民族文化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地区来说,厘清民族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利用民族文化来发展民族经济的意义重大 [28 ]。对于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间的关系,李劼和白兰、麻秀荣都强调了民族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在发展的进程中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一个民族做到与别的民族、与国家、与世界的协调发展,认为民族教育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29 ] [30 ]何群从分析地域意识行为的功能(作用)入手,探讨小民族的地域意识行为与现实小民族发展的关系,测度影响小民族健康发展的因素及社会健康水平。[31 ]

2.这一阶段,有相当篇幅的文献是针对东西部地区的民族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中差距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随着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发展不平衡性的日渐显著而持续增加,体现在研究者们所给出的原因、现状、对策、影响及发展战略等方面上。当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表现还不明显,对于发展差距问题,这时候实际上也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太多关注,诸如韩有峰、杜玉亭、陈庆德等研究者也只是注意到了该问题,所表现的更多只是对于差距现状的一种描述。[32 ] [33 ] [34 ]而在2000年,党中央从战略的视角出发,提出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同时,“兴边富民”计划也随之启动。当然这时候东西部地区民族发展差距已经很大、发展不平衡性已然很甚了。学界至此才开始有了该方面的大量关注和讨论。有代表性的如任维德强调社会转型滞后 [35 ]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及竞争力不平衡 [36 ],邓大才指出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的滞后是导致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并逐步拉大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的现实原因,并分别给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 [37 ]。在任维德的另一篇文章中,对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后果做了系统评价,并认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相对滞后的社会运行机制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因素。[38 ]这是首次把机制和制度挂钩,并且上升到了发展的重要高度。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对政策本身的过程做出了探讨,如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诸如土地征用、资源开发、利益分成以及环境保护等影响民族发展的问题做了分析,认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39 ]胡鞍钢、温军探讨了发展路径与战略,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要突出发展的战略性特征,要把保证民族生存与持续繁荣发展作为最基本的发展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优先的原则,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异质同构的平衡发展”,[40 ]明确西部开发不是新一轮的区域开发、资源开发、项目开发,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带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关注长远、关注未来、关注各族人民发展需要的综合战略。实际上更早在1999年,温军就注意到了这一方面,当时即提出了推动促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41 ]

3.对民族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发展特性的总结和探讨在继续、在扩大。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如赵健君指出生产力发展规律、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认为民族发展不平衡规律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42 ]萧君和通过挖掘传统民族发展思想,以与主流表述特点不同的话语方式详细概括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自在自为规律、扬德奋力规律、共生向荣规律三条基本规律;[43 ]王春华则在《民族发展理论研究回顾》一文中强调了探索民族发展客观规律对于认识民族的意义,该文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发展理论方面的首篇文献综述 [44 ]。对于发展过程及其特性,王勋铭对民族发展理论的阶段性做了具体论述,认为民族发展的阶段性以该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而划分;[45 ]郝时远强调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发展在相当长的过程中应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发展,认为在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上,取代不如改造,由此提出了要促进民族本身自立发展,通过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相协调、相促进以实现民族的充分发展的观点;[46 ]贾烯儒提出民族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其发展的个性特征,但同时不能不防止这样的倾向:一是对其他民族(地区)的现成发展战略或发展模式的盲目照搬,二是过分强调或者盲目固守自己的特色,机械地主张维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从而忽视民族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传统; [47 ]石奕龙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民族平等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发展经济的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了经济趋同和表意文化特化这样的双重性 [48 ]。可以说,以上视角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对于民族发展研究结合了本土化话语的一种总结与反思,只是这一方面在二十世纪表现得并不强烈,在与西方话语下的民族发展理论两相对照下,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还是对于具体发展问题的回应和理论引进对接问题的一种解答。

4.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对国家领导人的民族发展思想理论进行总结和评述的文献。最多的是对于邓小平的民族发展理论的论述,有代表性的如和少英,黄东辉、孙继为,代葵、李春,熊坤新等,他们指出了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其基本框架、特点及其意义等,并一致认为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论述中的一条主线,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则是贯穿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一条主线。[49 ] [50 ] [51 ] [52 ]黄国雄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民族发展问题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在对其逻辑关系上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同时,阐发和总结了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发展观的基本内涵,[53 ]彭英明则在具体的论述中强调了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54 ]。闫丽娟、娜芹对毛泽东各民族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理论(内涵、依据及其途径)做了详细阐述,并就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进行了反思且指明了其现实意义。[55 ] [56 ]还有研究者对孙中山、周恩来、刘少奇的民族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成果基本代表和反映了这一阶段民族发展研究的内容。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该阶段关于民族发展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我国理论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对于民族发展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该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从民族发展概念、内涵到民族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基本动因,从民族发展的方式、道路、特点、规律到民族发展思想、战略等,基本都是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探讨和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另一方面,研究者走出了传统的研究视野,立足于民族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结合新的发展观、发展理念、发展政策,指向性越来越具体,目标性越来越强,集中体现的是发展问题导向的研究者与政府管理者之间方兴未艾的互动与协同。

(三)改革开放后研究的踊跃阶段(2006~2017年)

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进入这一阶段以来,基于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日益加深的背景,和多元、普同文化交织演进的现代化趋势的推动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意志的作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发展”不但没有褪色,反而被更加重视。很多新的具体性发展问题在时代主题中更多地呈现出来并引起人们重视。这种日趋显著的重要性、研究的踊跃性,使得这一阶段的理论层面对民族发展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思考。

1.在这一阶段,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方面的文献所占篇幅甚多,所表现的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已然作为一个单独类型被集中研究。实际上在2001年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就由国家民委的部门倡导变成国家行动,但真正变成一场自上而下影响较大的、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行动,是从200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发布与具体实施开始的。自此之后,包括《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都是对此的一种推进,可以说是继建国初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后又一次学者直接参与并形成政府决策的大规模学术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为分析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现状和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对此方面的研究分类,在笔者看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视角:(1)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实践和意义进行的探讨,如刘晓春的《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性与发展对策》、朱玉福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意义》。(2)从人口较少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前景进行的针对性研究数量居多,如南文渊以东北地区、毅松以达斡尔族为例,研究了城市化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影响,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民族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问题;[57 ] [58 ]王铁志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详细论述了人口较少民族的结构性差异诸问题;[59 ]唐海琴具体论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语言文化保护问题;[60 ]刘爱军等人对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是限制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61 ]何志鹏从人力资源机构、行政管理机制及其程序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人口较少民族区域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政策及配套制度的构建上提出对策,创新了视角和方法;[62 ]陶克套等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总结了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63 ]。(3)基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进行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成效经验评价、对策思考,如耿新、李俊杰对广西地区,[64 ]陈景辉以“兴边富民”行动为考察对鄂伦春族 [65 ]进行的研究。也有基于不同的时间段而进行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成效经验评价和对策思考,如欧元明 [66 ],闫沙庆、张利国[67 ]。也有基于多个地区或整个国家从整体上进行实施成效的评价和思考,如李若青,朱玉福、伍淑花,耿新,刘兴全等人都以政策实践为考察,突出了时代背景。[68 ] [69 ] [70 ] [71 ](4)再有就是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或模式进行的探讨,如李澜 [72 ]、李晶 [73 ]。也有结合了其中的两条或者多条进行的研究,如王德强、王峰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为对象的研究涉及了(2)(3);[74 ]沃岭生、何志鹏、崔龙以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为对象的研究涉及了(2)(3)(4) [75 ]。

2.对边疆民族发展研究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增加。虽然近年来已出现了较多的结合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国防安全等现实问题所进行的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不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以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居多,且以研究南方边疆民族的居多。有代表性的如,龚荫考察论述了古代南方民族教育文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76 ]李正亭、孔令琼研究总结了云南民族发展与边疆变迁间的历史互动关系,[77 ]从而增进了对边疆要素及对民族发展作用的学理积累。王文光对“大一统”中国发展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做了具体探讨,从中国民族发展的角度指出了多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互为表里的关系;[78 ]段红云则详细论述了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变迁过程中的民族观、天下观和疆域观的演变对中国民族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79 ]。乔智敏、尚大超认为跨界民族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部分,跨界民族发展状况与我国边疆社会稳定、国防安全有着重要的关系,并以景洪市跨中缅、中老边界而居的跨界民族为考察,具体指出了需要认真应对和解决跨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80 ]青觉则具体强调了发展与安全之间的正向互动关系,认为如果跳出传统的发展观与安全观的框架,以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安全观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沿边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则看到的完全可能是在可持续性原则下所实现的良性互动。[81 ]

3.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对民族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及其发展特性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结合本阶段特点,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概括,有了新视角。这首先表现为:(1)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的解读,结合我国各民族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境况,创新了民族发展内容。有代表性的如,王力媛提出要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必须解决好各民族协调发展问题。[82 ]王希恩更进一步地提出要彻底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问题,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83 ]这样,“民族和谐发展”便应运而生,金炳镐、张银花对其内涵、基本内容、基本要素、指标体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在具体的论述中,“协调”与“持续”这两个要素被放置在了与“全面”“共同”的同等位置。[84 ]显然,这并不是对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概念涵盖,而是一个新的理论的升华,是对我国当代民族发展的理论新概括。而后续的一些研究者也在此维度上表现了对“民族发展研究应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研究”的夯实与丰富,如严庆、青觉认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实质是民族发展的问题,并在做出详细概括的同时,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发展;[85 ]吴琼指出民族协调发展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进一步对民族协调发展的内容及其本质特征做了系统表述,认为民族发展的主体是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途径是协调,重点是各种关系,目标是共同繁荣;[86 ]韩小兵、喜饶尼玛强调应“以人为本”来促进各民族繁荣与发展 [87 ]。(2)一些研究者对民族发展特性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有了新的论述视角,如龙先琼概括指出民族主体性、民族历史性、民族文化规定性、民族一般同质性是当代民族发展的基本特征;[88 ]青觉强调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制定宏观政策和长期规划的一个基本出发点;[89 ]刘建文提出了民族发展机能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做了系统、全面分析,认为深入探究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机能的关系对加快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90 ]于春洋等强调了少数民族发展中的政治发展,并对此做了专题论述,丰富了民族发展理论维度 [91 ] [92 ]。(3)一些研究者对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如围绕民族自身发展问题:傅荣、左停认为在少数民族发展干预问题上,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开发与保护措施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应实施采用少数民族视角、尊重少数民族意愿、鼓励其参与发展项目的管理和决策,调动民族发展的积极性的举措,以健康推进少数民族发展事业;[93 ]同样,张彦虎、李万明侧重于以促进民族现代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立足不同民族及地区的文化、资源特性与创造力的民族发展扶持政策;[94 ]张艾力则主要倾向于对发展劣势的少數民族实行补偿政策,实现其优先、倾斜发展[95 ]。曾宪义从宏观层面强调要特别重视民族发展权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民族发展权的规定;[96 ]而连雪晴则具体指出了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少数民族发展权的应有结构[97 ]。马东亮认为将发展理论应用于我国民族发展研究正当其时,但其中也存在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的调适问题,[98 ]其之后的文章引入了后发展主义,通过整体性地抛弃传统发展范式,倡导一系列新的发展取向,包括重振地方文化、重视地方主体以及通过推动原生的草根运动实现发展,[99 ]等等,为我们重新审视民族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4.研究者们根据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影响和制约民族发展的一些新变量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有代表性的如,林晓华论述了媒介素养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强调指出,如果不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少数民族在以高度发达、媒介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势必会被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100 ]刘亚红强调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指出一种适当的发展计划必须能和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它才会成为实际有效的行动。[101 ]张时空、杨昌儒都论述了城市化(城镇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前者强调了所引起的内在表现, 指出城市化过程使得城市内部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结构,甚至人口、家庭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102 ]后者则强调了外在的反映,认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 [103 ]。李育红对东乡族、保安族女性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女性的发展对推动整个民族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女性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民族能否得到全面发展的标志之一。[104 ]潘文献在民族文化与生境相互作用的视阈下,讨论了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105 ]马忠才论述了社会分化对西部地区民族发展的影响,指出依据社会发展理论探索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是当前社会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106 ]任维德紧跟时代脚步,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实施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少数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提供了新导向。[107 ]

5.这一阶段除了有对前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理论的继续讨论外,也出现了大量的对胡锦涛、习近平的民族发展观的专题论述。对前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理论的论述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是,这一阶段在论述过程中注重纵向比较或横向综评,如陈世润[108 ]、麻秀荣 [109 ]、彭永庆 [110 ]、陈光军[111 ]等系统地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集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发展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历程,突出了其中的继承与发展的渐进性以及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娜芹、甄喜善总结了胡锦涛的民族发展观,具体指出,胡锦涛的民族发展观把发展视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突出强调了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民族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前提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112 ] [113 ]结合新的发展理念和目标,熊海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12 ]刘吉昌从“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115 ],彭谦、程志浩从“五大发展理念”[116 ]等方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理论、新政策,论述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发展的新思维与新路线。另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分析和总结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以及总结著名学者关于民族发展方面的思想观点的专题研究。

6.民族的发展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迅速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巴拉吉、黄岩在分析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前提下,指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民族发展政治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解决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117 ]唐建兵,林艳、杨旭等论述了民族发展对国族认同的作用,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受民族发展的影响,并在具体的论述中指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整合应在民族发展中实现,通过民族发展促进积极民族意识的发展,进而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118 ] [119 ]朱碧波也强调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成为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必须予以着力解决的关键,并突出了各民族包容性发展和民族利益的普惠性增长于其过程中的重要性 [120 ]。

7.这个阶段也出现了对民族发展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文献,如《二十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发展问题研究述评》《原因与对策:国内民族发展研究的若干理论视角》等。

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理论界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发展的认识的深化和创新。研究者们从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生态学、政治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的发展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方法更为多样,选取的研究视角更显多元,学科的交叉性也日渐增强,这体现在期刊论文中,也体现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博硕论文、报纸、会议等对民族发展积极而踊跃的关注和探讨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实践特点、新的发展理念,众多文献更加关注影响民族发展的具体因素,更加注重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加重视具体个案、突出问题的解决,其中表现的服务决策资政的研究导向更为明显,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更占主要地位。

三、民族发展研究的学术反思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关于民族发展的研究成果丰硕,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分析,现从发展的脉络、体系、特点以及范式转换上做出评价。

(一)脉络

在笔者看来,这四十年来民族发展研究主要沿着两条脉络不断深入和延展,一条是从实践的层面,从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环境等对民族发展的具体作用,影响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现实过程和变化状态;另一条则是从理论的视野,包括了民族发展思想、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民族发展的阶段特征等这样的民族发展研究的理论本身。对于前者,其讨论的重点从第一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优先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第三阶段的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高质量发展,分别呈现出了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协同推进这样的阶段特征,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设想;对于后者,更多体现了抽象与宏观意义上的民族总体,在这一脉络之下,主要体现为反思与回顾、总结与概括这样的一种演进特征。就整体来看,第一阶段表现得较为平衡,第二阶段侧重于探讨民族发展的理论建构,而第三阶段则主要着重于民族发展的实践改进;二者相辅相成,具象的民族发展印证,丰富与扩展了研究者对抽象民族发展的理解,抽象而宏观层面的民族发展则反过来为具象的民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从而表现的是一个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的整个民族发展研究体系的建构与夯实过程。

(二)体系

从民族发展研究的维度构成来看,主要从第二阶段开始至今基本形成了包括民族发展的概念、内涵,民族发展的环境、基本动因、基本模式及制约因素,民族发展的方式、道路、特性、规律以及民族发展的思想、理念、战略,等等。但是,近年来对该方面的探讨颇见不足,而且一些研究者明显存在着误区:把对民族发展问题研究等同于对民族发展的研究,把对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民族发展思想進行述评等同于对民族发展的理论研究。从研究的内容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了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意识、民族习俗等内容,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到,一直以来,有些关注点是随着发展新增加的,比如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有些则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视的,比如经济、教育,但就目前来看,研究还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从研究对象构成来看,从第一阶段更多的对于整体意义上少数民族的发展研究到第二、第三阶段具体的某个(类)的、多个之间比较的、区域内综合的研究,越来越具针对性和指向性。从研究者的学科构成来看,自第二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以来,对民族发展的研究有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于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生态学、政治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学科的交叉性也日渐增强。从研究方法构成来看,从主要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演进到运用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在注重系统、整体和综合的方法的同时,注重实用、具体和可操作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但目前来看还是缺乏对民族发展的综合研究和整体观照,且定性分析过多,定量分析过少。

(三)特点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我国的发展实践向来是在发展观(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推进的。从上述研究成果也可以看到,我国民族发展问题的解决、民族发展理论的生成,长期以来并未更多依托西方发展理论展开,而自有其生成特点和过程。我国的民族发展理论的生成,基本上呈现出如图2所示这样一个特点和过程:

发展观(发展理念)立足于发展整体的时代性和阶段性,所体现的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而对于实际的民族发展问题的解决往往也离不开同发展理念的对接,这必然要求我们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观(发展理念)上来;而任何理论的发展恰恰都离不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观(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民族发展问题的解决正是民族发展理论生成的基础。从上述三个阶段来看,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其中所体现的无不有这一特点。我们在注意到这一点的同时,定然也能体认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民族发展研究主要集中的即此三个层面,尤其是民族发展问题的层面。而就整个过程而言,其中相互之间的对接性和生成性以及整体性的研究明显有所欠缺,因此,在肯定我们的民族发展研究实践打破了民族发展的西方逻辑的同时,我们更要把握其过程中特殊性和不平衡性。

(四)范式

民族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过程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人们对民族传统与现代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等问题的不断反思和认识的不断加深这一过程。在既有的理论范式中,对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表述呈现出两种典型取向。一种取向长期以来将少数民族发展置于现代化框架的思维定式和标准之中,包括了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民族文化等研究领域,对于民族发展的打量和审视,常常出现的是现代教科书式的眼光。以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为例,早期我们曾出现过但现在很少有人再去坚持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方式实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但这样的理解逻辑仍然在相类似的地方起着作用,如将城市化视为民族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此不同,另一种主张则倾向于将少数民族发展置于政策导向的发展模式之下,所持的观点习惯是,若要实现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良性发展,则需配备必要的引领性政策,从而达成“政策先行,发展再后”的建构模式。如专门出台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政策便是在此种理论范式下进行的具体性措施。这便是两种传统研究进路。不可否认其所取得的具体成效,但时至今天,这两种典型范式更多的是陷入了“自我”与“标准”的困境。我们可以看到,对此,学术界在消解的同时也在寻求着突破。特别是近年来对研究范式有了新的思考和转变,如越来越注重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怎样发展、能不能发展等这样一些事实范式、行为范式、批判范式的具体思考和探讨。

总之,推进民族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在进一步深化所取得的有益研究成果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要更好地把握发展理念,更主动地结合现实特点和具体实际,从而扩展既有理论的话语、内涵与内容,使得民族发展的脉络、体系、特点以及范式不断完善和延展,更科学、更合理。从而创造更能反映中国民族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话语,丰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内涵以及贡献更多体现中国民族发展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国平.第三产业、对外开放与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2] 李甫春.发展商品生产是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J].民族研究,1980(2).

[3] 侯丕之.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是整个国家的利益[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4] 秋浦.试论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向[J].民族研究,1984(4).

[5] 李明生,王广存.关于民族发展中的竞争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6).

[6] 廖日裕.加速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途径[J].民族研究,1984(1).

[7] 孙青.我国各民族的发展繁荣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81(1).

[8] 向零.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向[J].贵州民族研究,1985(2).

[9] 阮欣.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道路[J].民族研究,1981(4).

[10] 姜永兴.小民族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2).

[11] 金炳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理论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3).

[12] 都永浩.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课题[J].民族研究,1989(6).

[13] 石亚周.民族理论研究的新思维[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2).

[14] 金炳镐.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環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

[15] 马尚云.民族发展的整体系统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1).

[16] 谭明华.试论民族的发展及其度量[J].民族研究,1992(5).

[17] 吴金.论当代民族进程和我国民族发展的多元化战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18] 包玉琴.观念变革与民族地区的发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19] 熊锡元.试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J].民族研究,1993(3).

[20] 乌尔希叶夫.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趋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6).

[21] 石亚周.论民族发展环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22] 齐犂.试谈民族发展意识与国家整体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3).

[23] 李欣广.民族发展与小城镇经济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24] 潘承环.变革陈旧落后生活消费习俗是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J].广西民族研究,1993(1).

[25] 黄承敏.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1).

[26] 顾惠雅.民族素质在现代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7] 葛宝祥.文化交际与民族发展[J].北方论丛,1999(4).

[28] 马翀炜.民族发展的文化基础[J].广西民族研究,2001(2).

[29] 李劼.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程与民族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0(3).

[30] 白兰,麻秀荣.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31] 何群.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1(1).

[32] 韩有峰.关于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

[33] 杜玉亭.发展不平衡与各民族共同繁荣[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34] 陈庆德.论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J].开发研究,1999(1).

[35] 任维德.社会转型与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4).

[36] 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地方政府间竞争视野下的民族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7] 邓大才.东西部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与西部的制度创新[J].探索,2001(1).

[38] 任维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

[39] 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2(2).

[40] 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1]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1999(2).

[42] 赵健君.再论民族问题发展规律[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5(3).

[43] 蕭君和.论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J].现代哲学,1996(2).

[44] 王春华.民族发展理论回顾[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3).

[45] 王勋铭.论民族发展的阶段性[J].新疆社科论坛,1992(3).

[46] 郝时远.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以鄂温克族猎民的发展为例[J].民族研究,1996(4).

[47] 贾晞儒.论民族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0(1).

[48] 石奕龙.经济趋同与表意文化的特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发展的双重性[J].思想战线,2004(4).

[49] 和少英.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探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0] 黄东辉,孙继为.论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J].广西民族研究,1999(2).

[51] 代葵,李春.试析邓小平的民族发展观的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52] 熊坤新.邓小平对民族发展思想的贡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53] 黄国雄.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4).

[54] 彭英明.论新世纪民族问题与民族自身发展——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55] 闫丽娟,解晓燕.毛泽东论各民族发展与共同繁荣[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6).

[56] 娜芹.论毛泽东的民族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4).

[57] 南文渊.城市化——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大趋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2).

[58] 毅松,娜仁其木格.达斡尔族人口城市化及其对民族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

[59] 王铁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

[60] 唐海琴.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的语言保护工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61] 刘爱军,李祥妹,周龙春.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11(4).

[62] 何志鹏.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63] 陶克套,李梅英,赵妍.关于推进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5).

[64] 耿新,李俊杰.广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效果评价与思考[J].理论月刊,2015(4).

[65] 陈景辉,朱瑞雪.“兴边富民”行动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基于新生鄂伦春族乡的调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4).

[66] 欧元明.第二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期成效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67] 闫沙庆,张利国.新形势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差别化政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

[68] 李若青.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及其经济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

[69] 朱玉福,伍淑花.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及其实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3).

[70] 耿新.精准扶贫的差别化政策研究——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71] 刘兴全,肖琼,黄莉,王艳.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研究——基于对云南、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

[72] 李澜.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经济发展模式为例[J].学术论坛,2007(5).

[73] 李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探析——以鄂温克民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

[74] 王德强,王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转型研究: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9).

[75] 沃岭生,何志鹏,崔龙.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

[76] 龚荫.古代南方民族教育文化与民族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77] 李正亭,孔令琼.试论云南民族发展与边疆变迁间的历史互动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78] 王文光.“大一统”中国发展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4).

[79]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1).

[80] 乔智敏,尚大超.浅谈景洪市跨界民族发展与边疆社会稳定[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2).

[81] 青觉.沿边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良性互动的建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交汇[J].兰州学刊,2016(9).

[82] 王力媛.民族工作时代主题与加快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3] 王希恩.科學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J].民族研究,2007(6).

[84] 金炳镐,张银花.论民族和谐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

[85] 严庆,青觉.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发展的特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9(3).

[86] 吴琼.民族协调发展:我国当前民族发展理论的新概括[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87] 韩小兵,喜饶尼玛.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88] 龙先琼.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9] 青觉,马守途.论我国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0] 刘建文.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机能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6).

[91] 于春洋.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92] 于春洋.论民族政治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

[93] 傅荣,左停.少数民族发展干预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发展学的反思[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94] 张彦虎,李万明.简析我国民族发展扶持政策的作用与效果——以民族干部、人口、教育政策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9).

[95] 张艾力.民族发展扶持政策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建构——以民族教育发展扶持政策为例[J].满族研究,2013(2).

[96] 曾宪义.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发展权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97] 连雪晴.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少数民族发展权的应有结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4).

[98] 马东亮.后发展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发展研究:意义与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99] 马东亮,麦麦提.发展理论的适用性与中国民族发展研究:以现代化理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

[100]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01] 刘亚红.少数民族的文化重组与民族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8(S1).

[102] 张时空.城市化对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3] 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5).

[104] 李育红.东乡族、保安族女性与民族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105] 潘文献.试论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适应的滞后性——以湘黔桂少数民族村寨火灾为例[J].学术论坛,2014(7).

[106] 马忠才.西北民族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治理创新——社会分層及其社会效应的微观实证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5(2).

[107] 任维德.现状机遇、路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民族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4).

[108] 陈世润,王力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贡献[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109] 麻秀荣.中国共产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经验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

[110] 彭永庆.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思考——从发展人类学视角谈学习党的十八大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体会[J].满族研究,2013(2).

[111] 陈光军.中国共产党民族发展观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迪[J].西藏研究,2015(1).

[112] 娜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13] 甄喜善.论胡锦涛的民族发展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14] 熊海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民族发展内涵[J].民族论坛,2016(1).

[115] 刘吉昌.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

[116] 彭谦,程志浩.论“五大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J].民族论坛,2016(12).

[117] 巴拉吉,黄岩.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18] 唐建兵.论民族发展与国族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19] 林艳,杨旭.民族发展视域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3).

[120] 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责任编辑:俸代瑜〕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综述改革开放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