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时EB病毒阳性淋巴瘤46例临床分析

2018-02-26 13:46魏天南尚晋林芸王志红陈为民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33期
关键词:淋巴瘤疗效

魏天南 尚晋 林芸 王志红 陈为民

[摘要] 目的 观察淋巴瘤患者Epstein-Barr(EB)病毒DNA水平(EBV DNA)的變化并探讨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时EB病毒阳性的淋巴瘤病例共46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EBV DNA拷贝数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临床表现、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汇总分析EBV DNA水平与淋巴瘤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 结果 纳入的46例患者分别检测初诊时、4个疗程结束后的EBV DNA、LDH、β2-MG水平,结果提示EBV DNA水平与患者LDH、β2-MG表达水平有关(P均<0.05)。疗效评判结果显示,与初诊时EBV DNA水平相比,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EBV DNA升高和下降的两组之间,在临床疗效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EBV DNA的变化与淋巴瘤临床转归有关,可作为EBV阳性淋巴瘤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EB病毒;淋巴瘤;预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33-0087-04

EB病毒(EBV)是人类疱疹病毒科γ亚科的DNA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具有嗜B淋巴细胞的特性,主要潜伏感染B淋巴细胞并刺激细胞增生和转化[1]。资料显示,90%~95%的正常成年人有血清感染EBV的证据,但只有其中少部分存在临床进展[2]。多项研究显示,EBV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密切联系[3-4]。乳酸脱氢酶(LDH)与β2微球蛋白(β2-MG)均被认为是判断淋巴瘤疾病的侵犯程度、分期和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尤其在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评分)中,LDH水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5]。为了动态观察EBV DNA水平与淋巴瘤疾病进展及转归的关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初诊时EBV阳性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EBV DNA水平及LDH、β2-MG的水平并观察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时EB病毒阳性的淋巴瘤病例共46例(以初诊时EBV DNA>103 copies/mL为阳性),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5例,NK/T细胞淋巴瘤1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8例。患者年龄最大78岁,最小23岁,中位年龄58岁;男24例,女22例。Ann Arbor分期:Ⅰ期6例,Ⅱ期19例,Ⅲ期10例,Ⅳ期11例。所有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诊断,并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方案进行规范化疗[6],平均至少化疗4个疗程。

1.2 检测方法

采用PCR体外扩增法检测EBV DNA水平。选用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EB病毒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注入含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或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玻璃管,轻轻颠倒混匀,密闭送检。取全血1 mL加入干燥玻璃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 mL轻摇混匀,取干燥玻璃试管加入500 μL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稀释好的全血用移液器缓慢加入加有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试管中,2000 rpm离心20 min,吸取白细胞层加入1.5 mL离心管,12 000 rpm离心5 min,去上清,沉淀中加入50 μL DNA提取液充分混匀,100℃恒温处理10 min;12 000 rpm再次离心5 min后,备检。取PCR反应管,加入处理后的样品上清液2 μL,8000 rpm离心数秒后,打开程序instrument窗口,设置循环条件:93℃ 2 min,93℃ 45 s→55℃ 60 s,10个循环,93℃ 30 s→55℃ 45 s,30个循环,保存文件,运行,得出结果,计算样品中EBV DNA含量,以DNA拷贝数≤1×103 copies/mL为阴性结果,>1×103/mL为阳性结果。

1.3 观察指标

初诊时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能评分(ECOG)和国际预后指数(IPI)等指标,并检测所有患者初诊时、治疗4个疗程后的EBV DNA、LDH、β2-MG水平。根据EBV DNA水平的转归,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EBV DNA升高组(18例)和EBV DNA下降组(28例)。

1.4 疗效评价

46例淋巴瘤患者均按照NCCN指南推荐方案进行规范化疗,平均至少化疗4个疗程。并在初诊时与4个疗程后各行PET-CT检查1次,并根据NCCN指南进行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复发或进展(PD),如下所述。最迟随访日期定为2017年12月31日。

1.4.1 完全缓解  所有的病灶证据均消失。治疗前FDG高亲和性或PET阳性的患者,PET完全转阴;治疗前FDG亲和性不确定的患者:CT显示病灶缩小至正常大小。肝脾不能触及,所有结节消失。骨髓活检结果阴性,或免疫组化结果阴性。

1.4.2 部分缓解  可测量病灶缩小,没有新病灶。6个最大病灶SPD(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缩小≥50%,其他结节大小未增加。肝脾结节SPD或单个结节最大横径缩小≥50%,肝脾没有增大。

1.4.3 疾病稳定  未达CR/PR或PD。

1.4.4疾病进展或复发  任何新增加的病灶或原病灶直径增大≥50%。出现任何径线>1.5 cm的新病灶或多个病灶SPD增加。肝脾任何病灶SPD增大>50%。骨髓出现新发或复发病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EBV DNA含量与临床指标、LDH、β2-MG水平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EBV DNA水平与疾病转归的关系等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BV DNA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46例淋巴瘤患者均按照NCCN指南推荐方案进行规范化疗,平均至少化疗4个疗程。初诊时评估相关临床特征包括ECOG评分与IPI评分。初诊时、治疗4个疗程后分别检测EBV DNA、LDH与β2-MG水平。结果显示,在EBV DNA升高与下降的两组之间比较,EBV DNA的转归水平与IPI评分、ECOG评分、LDH及β2-MG水平有关(P<0.05)。见表1。

2.2 EBV DNA水平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46例淋巴瘤患者均按照NCCN指南推荐方案进行规范化疗,平均至少化疗4个疗程。初诊时和4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分别行PET-CT检查各1次,并根据NCCN指南進行疗效评估。将评估结果用于比较病程转归与EBV DNA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初诊时EBV DNA水平相比,治疗过程中EBV DNA升高18例,其中CR 1例,PR 4例,SD 4例,PD 9例;与初诊时EBV DNA水平相比,治疗过程中EBV DNA下降28例,其中CR 19例,PR 4例,SD 3例,PD 2例。在EBV DNA下降的28例中,有20例EBV DNA转阴,其中CR 18例,PR 2例。结果提示EBV DNA升高和下降的两组比较,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线状γ疱疹病毒。EBV有嗜淋巴细胞尤其是B淋巴细胞的特性,其DNA在受感染细胞核染色体外可结成环状结构并自我复制。EBV感染在世界各地呈现散发状态,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7]。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青少年感染EBV后可有50%以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EBV具备逃避宿主免疫的能力,因此,出现宿主慢性EBV感染,干扰免疫功能,是免疫失调的触发点,能够在B淋巴细胞中隐性感染,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甚至通过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导致恶性淋巴组织增生,从而介导淋巴瘤的发生[9],尤其伯基特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与NK/T淋巴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SA Jo等[10]的研究显示,既使低滴度的EBV DNA仍有导致细胞增生异常、恶变的可能。同时,EBV潜伏感染的时间长短可能比EBV DNA拷贝数更能预估疾病进展,但是目前尚无可靠的检测手段来判断EBV感染的时间。动态监测EBV DNA的变化可能是目前临床上最可靠、简便易行的检测手段,因此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均在每次入院时检测EBV DNA水平,以期对疾病起到动态监测的作用。

在淋巴瘤患者中,LDH与β2-MG的升高已被广泛认为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11]。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在机体内催化丙酮酸和乳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糖的无氧酵解及糖异生的重要酶系之一。肿瘤细胞内合成及释放增多,活性随之增高,被认为与肿瘤的代谢、增殖与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12],并可直接指导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判定。在淋巴瘤患者中,LDH的高表达直接影响淋巴瘤的发生与发展,并成为淋巴瘤临床治疗和观察的独立因素。在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评分)中,LDH也作为一项独立观察对象位列其中。正常人体血内β2-MG水平基本恒定,β2-MG容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以胞饮形式摄取。在排除肝脏、肾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后,β2-MG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淋巴瘤广泛浸润。多数学者认为β2-MG水平持续升高常提示病情进展迅速或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经过治疗后β2-MG水平明显下降者,预后较好[13]。

上述结论的另一例证就是相关研究已证实EB病毒与淋巴细胞增殖紊乱相关[14-15],受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强,因此,EBV DNA水平也可反映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这些研究也说明EBV DNA可以成为淋巴瘤临床疗效预判和预后评估的可靠指标。

目前在淋巴瘤患者中检测EB病毒的方法主要有3种[16-17],一种是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切片行原位杂交检测EBER;二是检测外周血EBV DNA;三是血清免疫学检测EB病毒抗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被认为是EB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但因其取材困难、操作复杂,难以在所有患者的每次返院治疗、复查时推广、实行,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病理诊断。外周血EBV DNA检测手段方便易行,取材容易,是临床工作中较为理想的动态监测指标。亦有研究显示,EBER与EBV DNA存在良好的相关性[18]。

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EB病毒阳性的淋巴瘤病例共46例,分析LDH、β2-MG与EBV DNA动态变化的关系,同时分析疾病转归与EBV DNA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BV DNA的改变趋势与LDH、β2-MG的改变趋势有高度一致性,说明EBV的活动程度与肿瘤的活动程度有关。临床疗效与EBV DNA水平的关系评估也显示,随着EBV DNA的下降乃至转阴,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EBV DNA水平上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疗后外周血EBV DNA拷贝数变化与临床疗效及预后明显相关。国外相关资料也显示[19],发病时外周血EBV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在治疗后达到缓解时常伴有外周血EBV DNA水平的明显下降或转阴,而在疾病复发或进展时大多存在EBV DNA拷贝数的转阳或明显升高。在化疗后外周血EBV DNA持续阳性的患者,往往提示疗效不佳和不良预后[20]。本文统计结果亦表明,在EBV阳性的患者中,EBV DNA水平与淋巴瘤的活动、发展、疗效及预后均存在密切关系;通过临床动态检测EBV DNA水平的活动,可以起到评估疗效、判断预后的作用。

上述结果说明,外周血EBV DNA检测是一种易于获取、简便易行、结果稳定、意义可靠的临床指标,可用于判断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以评估其对治疗的反应、疗效评价和疾病状态等。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有限,且由于大规模临床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在EB病毒携带、感染、治疗反应方面存在客观上的差异[21],因此,是否可以通过抗病毒等方式抑制EBV DNA拷贝数,从而起到移植淋巴瘤活动、进展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另外,本研究的观察时间也较短,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观察还需要更多病例、更长时间的观察以确定。

[参考文献]

[1] Ok CY,Li L,Xu-Monette ZY,et a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denovo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Western countries[J]. Clin Cancer Res,2014,20(9):2338-2349.

[2] Wanatabe S,Okada M,Tokugawa T,et al. Recurrence of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presenting with myelopathy after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J]. Rinsho Shinkeigaku,2014,54(10):809-813.

[3] Cai Q,Luo X,Zhang G,et al. New prognostic model for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 cell lymphoma,nasal type[J]. Ann Hematol,2014,93(9):1541-1549.

[4] George LC,Rowe M,Fox CP. Epstein-barr viru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T and NK lymphoma:a mystery unsolved[J].Curr Hematol Malig Rep,2012,7(4):276-284.

[5] Chen CJ,Yang Hi,Su J,et al.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 a biological gradient of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level[J]. JAMA,2006,295(1):65-73.

[6] Cheson B,Fisher R,Barrington S,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itial evaluation,staging and response assessment of hodgkin and non-hodgkin lymphoma[J]. J Clin Oncol,2014,(32):3059-3067.

[7] Rowe M,Fitzsimmons L,Bell AL. Epstein-Barr virus and Burkitt lymphoma[J]. Clin J Cancer,2014,33(12):609-619.

[8] Oyama T,Yamamoto K,Asano N,et al. Age-related EBV-associated 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constitute a distinct clinic pathologic group:A study of 96 patients[J]. Clin Cancer Res,2007,13(17):5124-5132.

[9] 趙雪飞,程焕臣,刘生伟,等. 血液病患者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J]. 白血病.淋巴瘤,2014,23(8):497-499.

[10] SA Jo,SH Hwang,SY Kim,et al. Quantitation of whole blood Epstein-Barr virus DNA is useful for assessing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s lymphomas[J]. Int J Lab Hematol,2010,32(1):106-113.

[11] Li J,Zhu S,Tong J,et al. Suppress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 compromises tumor progression by down regulation of the Warburg effect in glioblastoma[J]. Neuroreport,2016,27(2):110-115.

[12] 刘冰,吕晓娴,焦阳. 血清LDH和β2-MG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J]. 临床实验诊断杂志, 2010, 14(10):1624-1627.

[13] 陈秀,郭俊英,肖振洲,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LDH、β2-MG及ESR检测的意义(附437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08,30(4):100-103.

[14] 刘阳,林全德,刘玉章,等.  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血浆EB病毒含量检测及其意义[J]. 中国实用医药,2014, 24(2):1-3.

[15] Fris A,Akerlund B. Epstein Barr virus DNA analysis in blood predicts disease progression in a rare case of plasmablastic lymphoma with effusion[J]. Infect Agent Cancer,2013,8(1):28-31.

[16] 卢璐,孙文文,袁风菊,等.  EB病毒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检测方法的比较[J]. 医学研究杂志,2014, 6(2):80-83.

[17] Tellez J,Jaing C,Wang J,et al. 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in human lymphoma tissue by a novel microbial detection array[J]. Biomarkres,2014,2(1):24.

[18] 邓玲,邵建永,张旭,等.  EBV-DNA拷贝数和EBER原位表达在NK/T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一致性研究[J]. 新医学, 2014,(5):316-319.

[19] Westhoff Smith D,Sugden B. Potential cellular functions of 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 of Epstein-Barr virus[J].Viruses,2013,5(1):226-240.

[20] 楊迎雪,丁凯阳,胡茂贵.  EB病毒动态变化与淋巴瘤疗效的关系[J]. 白血病.淋巴瘤,2018,27(6):336-339.

[21] Chi Young OK,Ling Li,Ken H Young,et al. EBV-driven B-cell lymph proliferative disorders: from biology,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o clinical management[J]. Exp Mol Med,2015,47(1):32-36.

(收稿日期:2018-08-14)

猜你喜欢
淋巴瘤疗效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vlimid combined with Ritu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lymphoma: A meta-analysis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